最近實踐大學建築系在福隆獨木舟營地辦了一次「設計工作營」,今年營隊設計工作主題是「衍∕渡河裝置設計」,學生們面對將近百公尺的河面,必須想盡辦法,設計建造出一種渡河的裝置,讓所有學生可以一起渡過河面,到達彼岸。這樣的設計題目,除了考驗學生的設計美學,也講究其設計機能性,包括結構方式與動力考量等;在獨木舟協會協助下,整個工作營進行得十分順利安全,學生們辛苦工作之外,也玩得不亦樂乎!為酷熱的暑假畫上完美的句點。
「如何渡河」的確是個十分實際的設計議題,橋樑設計就是渡河的一種方式,台灣地區橋樑大部分缺乏創意,都是混凝土橋樑,經常橋墩土石流失,路基淘空,甚至造成今年橋塌墜車人亡的慘劇。各地橋樑建設也普遍缺乏人性考量,大部分橋樑都是以「車輛」做為設計對象,忽略了「人」也需要使用橋樑,因此那種行人在橋上觀景、漫步的浪漫景象,很難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經驗中。
英國倫敦碼頭區過去港灣運河綿密,水岸空間有許多倉庫工廠建築,自從倫敦將新開發重心遷移至此後,加納利碼頭(Canary Wharf)成為摩天大樓林立的新興金融區,每天都有無數西裝筆挺的上班族在此進出,附近的西印度碼頭舊紅磚倉庫建築因此被改造成餐廳或酒吧,提供上班族中午外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