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文章收藏功能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我真心推薦這個提案!」這樣講,對方反而不願買單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我真心推薦這個提案!」這樣講,對方反而不願買單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職場修練

「我真心推薦這個提案!」這樣講,對方反而不願買單

「我真心推薦這個提案!」這樣講,對方反而不願買單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李思恩
精選書摘 2021/07/14
摘要

1.常用的溝通方式有4種:批判型、建議型、體恤型、探索型,前二者往往帶給對方壓力,容易造成對方反感。

2.「我真心推薦這個提案」就是屬於建議型,這種溝通方式,一旦對方認為自己不需要聽你的,就會提高衝突的風險。

3.當對方需要宣洩情緒和感受時,體恤型回應能展現同理心,讓對方自然說出想說的話。

4.探索型回應能幫助我們獲得更多資訊,不過,要注意自己是出於關心,或是好奇心。若單純只是後者,可能會干擾對方思緒。

例句一

甲:「我認為你的想法並不實際,不僅會造成成本提升,交期也可能延誤。」

乙:「你覺得該如何避免成本提升,並且能如期交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例句二

甲:「不會有人比我給你的組合更優惠了,我誠心建議你接受這個提案。」

乙:「如果搭配這個優惠組合來進行,你覺得可以接受這個提案嗎?」

以上二組例句,甲、乙說法的目的是相同的,你覺得談判對手較能接受哪一種說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既然成功的談判必須以互利雙贏的共識為前提,雙方的對話就應該架構在平等與尊重的基礎上,以上的語句是否表現出「平等」與「尊重」?除了注意座位安排,以及謹慎稱呼對方的頭銜之外,最容易讓對方「有感」的就是講話的「語氣」了,而這又跟「OK象限」與「自我狀態」有密切關係。

理解自我狀態跟語氣的關連


在我的課堂上,往往以「OK象限」來解釋「自我狀態」(ego state),而在「交流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的理論中我們了解到,人與人相處時有3種「自我狀態」,分別是「父母」「兒童」「成人」,分別對應在OK象限的不同位置。而每一種自我狀態也會連接到習慣使用的「語氣」,也就是「溝通回應風格」。

右上角的區塊是「我OK、你OK」的「成人型」。成人的自我狀態代表除了自認OK外,也認為對方是OK的。既然我說話有自己的道理,你說話也有你的理由,那麼我尊重你的意見,你也聽聽我的想法,雙方站在平等的立場上,討論討論,商量商量,找出一個雙方都OK的方案或結論。本區塊代表的是從平等的立場,追求雙贏的共識。使用的則是「體恤型」與「探索型」二種溝通回應風格。

左上角是「我OK、你不OK」的「父母型」。溝通時身處在此自我狀態的人,總是要對方聽自己的。因為覺得自己OK,但認定對方不OK,或是不認為對方有什麼好的方案,所以希望對方接受自己的想法或方案;至於對方講什麼 ,他並不是很在意,也沒興趣聽。像「批判型」與「建議型」這二種溝通回應風格,都是屬於單方面要求對方依照自己的想法、要求去做,所以都屬於「父母型」。

當然,有道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在「父母型」的對角區域是「我不OK、你OK」的「兒童型」。對於對方所說的,要麼是順從,要麼就逃避,倒也跟希望強勢主導的「父母型」滿搭配的!如果我們只想著要對方依從自己的想法或方案,並不願意傾聽甚至採用對方的方案時,意味著你想要將對方壓抑成「兒童」的自我狀態。問題是在談判協商的時候,對方會願意當「兒童」,一味地迎合你的想法嗎?又或是避而不談,也讓溝通難以繼續?

最後,左下角「你不OK、我也不OK」的象限,代表我認為你說得不對,但是我也沒什麼對的想法,反正全世界沒有人是對的!遇到這種「病態」的情況,還談得下去嗎?正常的人際溝通交流,不外乎是雙方以「父母」「成人」「兒童」三種自我狀態交互切換對應,只要任何一方出現「病態」的行為或講法,這回的溝通就面臨中斷。但有時對方出現「病態」的反應,有可能是不久前才遇到了非常不如意的事,導致無法理性、平和地談下去,所以我們通常會先在此打住,換個時間再談,或許下次會有機會能夠心平氣和地談出好結果。

多用「成人型」的「體恤」與「探索」表達

為了讓談判、協商能夠在「平等、尊重」的氛圍下進行,我們應該盡量使用「成人型」的「體恤」與「探索」,而避免使用讓對方不舒服的「批判」與「建議」這二種「父母型」的溝通回應風格。語氣使用不當,可能會讓雙方之間產生誤解,甚至造成談判破裂。所以如何使用恰當的語氣非常重要。以下就針對4種溝通回應風格的說詞與特性進行說明。

一、「批判型」回應

「批判型」回應(critical response)所表達出的判斷或評估,常令人有一種在奚落自己的感覺。不論你表達的是贊成或反對,這種回應方式通常來自於自己本身喜歡批判他人的天性。這種作風時常表現出質疑他人所說的話和對事情的看法。即使人們說他們想要得到意見與回饋,但是無論你是否出自好意,大多數的人仍然對批評無法釋懷。

由於「批判型」的回應常被認為是一種威脅,很容易讓對方覺得被排斥和被歸類,而造成情緒化的程度升高,因此不願再做任何相對的回應。當我們變得愛批評時,可能就會掉入負面心態的陷阱中,它使我們漸漸變得不客觀,並且容易驟下錯誤或未成熟的結論。

本文一開始的「我認為你的想法並不實際,不僅會造成成本提升,交期也可能延誤」就是典型的「批判」。

「批判型」回應常見的句型如下:

  • 你總是(常常、每次)都~~
  • 你一定又~~
  • 我認為~~
  • 我覺得~~

有許多因素會導致我們做出「批判型」的回應,其中之一是時間的壓力和優先順序的衝突(例如:我們有其他事情要做,而沒時間聽別人談他的問題)。另一個是彼此的價值觀和想法不同,因而使我們產生偏見。還有一個就是當我們想要和他人分享本身的經驗和需求時,往往會不經意地採用了讓他人認為是批評或評斷的方式。

「批判型」的回應會產生3個不良的後果,會令對方:

  1. 覺得被拒絕或被壓抑
  2. 退縮或封閉自己
  3. 沒有機會將很想表達的情緒或感受再發洩出來

其實我們會不時地表現出「批判型」的回應。但是知道它什麼時候會發生,以及如何去克服因此而產生的問題,才是最重要的。

二、「建議型」回應

「建議型」回應(advising response)就是告訴對方什麼該做或不該做。當對方說話時,如果我們忙於思索解決的方法,就無法完全聽到他們所說的話。

像是本文開始的例句二的甲說:「不會有人比我給你的組合更優惠了,我誠心建議你接受這個提案。」就是在談判中常聽到的「建議型」語句。

有個被許多人奉為真理的迷思:當有人帶著問題來找你時,你就應該幫他解決,或至少告訴他們該怎麼做。甚至當人們向你訴說他們已經完成的事(不論成功與否),我們仍感到有義務告訴他們下一步該做什麼。

在給他人建議時,我們剝奪了他們徹底講完一個問題或自己想出答案的機會。這種溝通模式可能會形成某種依賴的關係。我們能夠給人最好的幫助就是讓他們能夠自己想出解決方法。當人們自己能夠計畫及組織,而不需讓別人告知怎麼做的時候,他們會感到更有自信,舉止也會更加獨立。

有時候我們提出意見是出於真心想幫助別人,不過有時我們的建議是因為本身對地位、威望、權力等的需求,但不論我們的動機如何,建議往往使對方喪失了個人和專業成長的機會。提供建議本來是可以的,但是對於他人必須自己解決的事,我們的意見反而妨礙了他們的思考。

在談判協商之中,「批判」和「建議」這種「父母型」的語氣往往帶給對方壓力,問題是如果對方不覺得他必須聽你的,這樣的語氣往往會造成對方反感,提高了衝突的風險,導致談判充滿變數。

三、「體恤型」回應

「體恤型」回應(empathic response)是一種不帶評斷意味的回應方式,它能掌握對方所表達的主要想法和感受。這種溝通模式就是我們一般常說的「同理心」,感同身受地理解對方的想法,並且表現出正面肯定的態度,努力保持開放的心胸且不陷入批判,用心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和諧、信任和了解。

如果我們能克制想辯駁的念頭就能常保客觀的態度。由於對他人的需求能夠給予關心和注意,並且顯出興趣,「體恤型」的回應方式常能鼓舞他人,也可鼓勵對方詳細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只要我們保持不批評與不評斷,他人也會願意開放自己。「體恤型」的傾聽者就像一面鏡子,反映了對方的感受。這會讓人們放開自己,也因為不會害怕被評斷而可以舒坦地展開談話。

「體恤型」回應常見句型:

  • 我能夠理解/體會/想像你現在的~~心情(感受)
  • 換做是我,我也會跟你有同樣的~~心情(感受)

雖然「體恤型」回應者會避免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但是他們仍然願意與他人分享各種資訊。可是採取「體恤型」的回應並不代表就同意對方所說的一切。雖然你會體恤他人現在和將來的感受,但並不表示你贊同對方將採取的行動。

當你想要讓對方宣洩情緒和感受時,「體恤型」的回應方式是最適當的,這種回應方式最能讓人說出想說的話,並且可以蒐集到未經扭曲的資訊。不過,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體恤型」的語句大概是最不熟悉,也是使用起來最不自然的回應方式。

四、「探索型」回應

「探索型」的回應(searching response)方式就是提問,目的在獲得更多的資訊。有時候我們需要更多的事實和感覺來了解對方;有時候更多的資訊會幫助我們找到問題的癥結;有時候我們想要幫助對方宣洩情緒,這些都是運用「探索型」回應的理由。

「探索型」回應常見句型:

  • 為什麼~~
  • 如何~~
  • 你認為~~
  • 你覺得~~

但是在某些時候使用「探索型」回應是不適當的。問太多問題時會讓人覺得像在接受偵訊,引起被「嚴加拷問」或「酷刑逼供」的感覺。有時我們問問題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而不是出自於關心,這麼做可能會干擾到他們的思緒。有時候我們會因為忙於思索下一個問題,而沒有仔細聆聽對方的答覆。

運用「探索型」回應的時機很重要。舉例來說,當對方情緒激動時,用斷斷續續的句子描述,一件心愛的東西剛才被人偷走的遭遇時,即使我們有一大串問題要問,最好也能先用「體恤型」的話語讓氣氛緩和,如:「看來你的損失真是不小」「丟掉了傳家之寶,你一定難過極了」等,來協助他們恢復平靜。當你覺得他們又能邏輯地思考分析時,便可運用「探索型」的方式來溝通。

就算是對方真的不OK,在這個議題上並不專業,正處於「兒童」的自我狀態,我們該如何用「成人型」的「探索」來取代「父母型」的「批判」或「建議」呢?相信你一定聽過「良藥苦口,忠言逆耳」。如果這藥很苦、很噁心,往往做藥的人都會包上糖衣或包成膠囊,先讓你吃下去,這藥才能發揮作用。同樣地,如果對方聽不進去你的忠言,說再多也僅是浪費時間而已!所以也需要包裝,當然將容易造成衝突的「父母型」,包裝成讓對方容易聽得進去的「成人型」,也就是在本文一開始,例句一、二所講的語句。

若是將批判包裝成探索,可以這樣提問:「你覺得該如何避免成本提升,並且能如期交貨?」「你知道這樣做會帶來什麼~~影響嗎?」

假使將探索包裝成建議,可以這樣發問: 「如果搭配這個優惠組合來進行,你覺得可以接受這個提案嗎?」 「如果我們先~~,再~~,然後~~,你覺得可行嗎?」

後面還可以再加上:「既然可以,就按照你的意思辦吧!」不僅將面子做給對方,也讓對方做出承諾。萬一對方說「不行」呢?那就換句話說地問他:「那你一定有更好的辦法,說來聽聽?」萬一對方又說「我怎麼會有辦法」呢?這時候「病態」出現了,表示目前不適合再談下去,換個時間另外再談吧!

總之,我們可以運用「探索型」的提問方式獲得更多的資訊,又不干擾對方思路或影響對方回答,這樣一來可以讓對方覺得被尊重,願意講出真正的想法,使這次的談判溝通得以在平等、尊重的氣氛下進行,達成共識。 

書籍簡介


談判是無限賽局:上千企業指定名師教你創造長久利益的123法則

作者: 李思恩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21/07/01

作者簡介

李思恩

最具實務經驗的談判教練&知名企業發展顧問

美國杜蘭大學企管碩士、東吳大學法律碩士。兩岸知名企業培訓專家、資深管理顧問、企業高階談判教練,教學遍及海峽兩岸超過1000家企業。現任InterAsia英特亞科技公司總經理、上海引帆管理諮詢公司總顧問。

擁有豐富且多元的企業工作經驗,從基層做起,歷任課長、經理、事業部長、副總經理、總經理等職;也曾擔任三商美邦、仁寶集團、王品集團、台灣大哥大、永豐金控、佳格企業、明基集團、順豐速運、遠傳電信、聯華電子、上海汽車集團、中國招商銀行、中國國際航空、中國移動通信、中國醫藥集團、阿里巴巴、國泰君安證券、聯想電腦等千餘家著名企業的諮詢顧問及培訓講師。

他在企業的顧問輔導經驗豐富,專長於管理績效改善、經營決策分析與人才發展體系建立等。並且深諳職場上各部門與不同層級人員的談判手法,擅長將談判理論與實務具體結合。言語幽默風趣、文字條理嚴謹,獲得學員與讀者的廣泛好評。

兩岸超過1000家企業的指定談判教練:

◆英特亞科技公司總經理
◆中國教育電視台國視講堂專家講師
◆美商上海精群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
◆松誼企業管理顧問公司副總經理
◆中租企業教育訓練中心經理
◆新東陽公司酒類事業部長
◆美國Marketplace決策模擬系統認證講師
◆美國MAP管理能力評鑑發展系統認證講師


責任編輯:李頤欣

商周大調查
大調查主圖
企業可以如何引導Z世代員工,減少「裝忙」行為?
隨著美國企業要求重返辦公室,Z世代興起「裝忙」文化,以應對「出勤即生產力」的期待。
1. 重塑辦公室價值,溝通實體出勤意義
2. 建立信任、開放的溝通環境
3. 彈性的混合辦公模式
4. 提供具挑戰性的工作
5. 提供有競爭力的薪資福利
6. 以上皆是
商周調查局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回到辦公室上班的Z世代,開始流行「裝忙」
李思恩 提案 談判 技巧 溝通
精選書摘
精選書摘
出版社
展開箭頭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