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文章收藏功能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青少年父母「生存之書」:停課期間,孩子玩電動是好事!為什麼?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青少年父母「生存之書」:停課期間,孩子玩電動是好事!為什麼?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心靈成長

青少年父母「生存之書」:停課期間,孩子玩電動是好事!為什麼?

青少年父母「生存之書」:停課期間,孩子玩電動是好事!為什麼?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彭菊仙
精選書摘 2021/05/19
摘要

1.因應國內疫情復燃,指揮中心昨(18日)宣布,全台各級學校自5月19日停課至28日。

2.親子作家彭菊仙指出,青春期的孩子以電玩豐富社交生活,能夠滿足與同儕緊密連結的需求。

3.彭菊先建議,父母若擔心孩子電玩成癮,就要打造更吸引孩子的「程咬金」,才能讓孩子跳脫電玩的誘惑。

4.面對孩子數位成癮,本文整理了父母需要把握的重點,以及可考慮的替代性活動。

爸媽不能只想要把孩子從電玩上拉走,更重要的是,你要把孩子拉到哪兒呢?

大部分爸媽都不喜歡孩子玩電玩,老實說,我也是對電玩嗤之以鼻型的父母,因之,從我家3小子還小,便大量引導他們上山下海、倘佯於以五感來認識世界、體會世界、享受世界的「實體學習兼娛樂生活」中。

至今,孩子都進入青春期,我真的如願收割了豐碩果實,那就是3小子在成長路上都不曾被電玩耽誤大好時光,並各自發展出電玩以外的鮮明志趣,令許多好友相當欽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被「電玩冷感」耽誤了社交?

沒想到,就在不少朋友對自家孩子沉迷電玩而大傷腦筋時,我卻面臨了相反的遺憾。因為,我觀察到小子們進入青春期後,失去不少透過電玩以豐富「社交生活」的機會。甚至因為小子們各自的興趣都鮮明又特殊,有電影控、有兩棲爬蟲動物控,這些領域都少有同儕共鳴,因此,他們雖自得其樂,卻孤獨地陷在自己的小星球裡,這更加重了順勢發展出來的「電玩冷感症」。所幸小子們個性都不錯,還是結交了不少麻吉。

然而,這個年紀的男孩幾乎都愛電玩,時不時就會約在線上集合,特別是週末或假期,就像大人約牌搭一般,成為固定班底,這樣在線上並肩作戰兼「喇賽」,就變成牢不可破的死黨。若是沒了這一層,好友之間就少了哥兒們的同氣味。

現今的孩子,特別是男孩,多半都需要這樣的虛擬場域以滿足與同儕緊密連結的需求;女孩則駐足社群平台裡和閨密聊八卦、談心事。

所以,玩電玩到底有沒有好處?值不值得鼓勵?光是滿足青少年最重要的需求——同儕歸屬感,就是宇宙無敵厲害的好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我還觀察到一個挺特別的現象,那就是小子們有不少數理特強的同學都很喜歡打電玩(但是,愛打電玩,數理未必一定強),特別是喜歡需要推理運用策略的遊戲。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小小觀察,沒有驗證,絕不能當成結論,不過,這讓我特別想要了解,打電玩到底能不能提升一個人的腦力。

用電玩特訓大腦的好處和代價

我看了很多文獻,比如在《青春期的腦內風暴》這本書裡,腦神經學家詹森博士(Frances E. Jensen, MD)就舉出了打電玩除了建立歸屬感,還有以下好處:

• 增進視覺辨認與追蹤能力
• 提升視覺細節的注意能力
• 提升環境辨識能力
• 促進心像旋轉能力(能透過想像來建構物品的立體呈現,能想像物體旋轉後的立體呈現)
• 資訊處理速度變快
• 手眼協調佳、反應快

但是,要得到以上好處,也必須付出一些代價,打太多電玩的代價是:

• 在現實生活中與人產生實質連結的欲望低落
• 在現實人際中察言觀色的能力低落
• 辨識自己與他人情緒的能力低落
• 在現實生活中與人溝通的語言及非語言能力低落
• 同理心降低

如果已到成癮的地步,則可能會產生心理及精神上的問題,如:

• 注意力不足過動
• 思覺失調
• 自閉傾向
• 區辨現實的能力降低

不過,爸媽總是會災難式懷疑自家小孩已電玩成癮。醫界與學界對網路遊戲成癮的判斷標準其實是相當嚴謹的,核心的考量點是「失控造成生活失能」,而不只是「花太多時間在遊戲上」。請注意有以下狀況者,才可以判斷為成癮症:

• 失控:無可自拔,為了打電玩可犧牲其他活動,總以打電玩為優先考慮
• 日常生活功能已受影響,如睡眠、學習、工作
• 明確知道有負面影響,仍然無法停止
• 持續一年的狀態

小心高濃度多巴胺上癮

人類大腦有一種酬賞物質——多巴胺,當我們吃東西或性愛,或從事任何讓人快樂的事情時,就會產生多巴胺,讓我們感覺無比的美妙興奮。但這些都是透過自然途徑,刺激的頻率也正常,沒有任何人需要持續不斷接受多巴胺刺激,也絕對沒有人受得了。

當打電動的回饋或是往返不止的社交訊息沒日沒夜地大量湧入,大腦就會被迫一直處在高度興奮之中。但人類尚未發展出抵擋多巴胺攻勢的機制,所以就形成不斷被勾引以維持高濃度多巴胺的上癮行為。《青春期的腦內風暴》書中將之稱為「多巴胺搔癢」。根據這本書提供的數據,吃東西可以提高多巴胺濃度50%,性愛可以提高100%,吸食古柯鹼提高350%,冰毒則是1200%,那麼電玩呢?其程度竟然和性愛相當。試問,孩子怎可能受得了長時間每分每秒高密度的虛擬高潮呢?

至於,暴力電玩到底會不會造成暴力行為呢?書中追蹤了好幾個因為嚴重沉迷於暴力電玩而變成殺人犯的少年,最恐怖的一起案件,或許大家還有印象,那就是發生在2012年桑胡克小學,造成28人死亡的槍擊案。凶手藍札當時20歲,闖下大禍之後瞪大了眼睛,但他眼裡卻看不到邪惡的成分,只有侷促和迷茫。報告顯示,他已沉迷在射擊暴力電玩非常多年,對大規模殺人相當執迷。出事當天,他很可能只是在精神錯亂的狀況下,演出自己內心幻想的一場射擊電玩。

多起凶殺案主角嚴重沉迷於第一人稱、真實感極強的殺人射擊電玩,彷彿長時間高密集進行狙擊殺人技巧的特訓,已形塑成一套迅速熟練的單一反應模式。

完美風暴,才可能製造電玩精神病

即使這樣極端的電玩精神病患人數增加,但在比例上仍屬罕見,然而,詹森博士等專家已相當確定,暴力電玩和暴力思想行為有非常顯著的關聯性。然而,要造成電玩精神病,還要有其他先天與後天環境的因素交互影響,才會形成沉迷電玩無可自拔的「完美風暴」。這些因素融合了:

• 脆弱不容易克制自我的性格
• 功能失調、缺乏愛的家庭
• 縱容與管教不當的父母
• 現實中不被接納的人際處境
• 現實生活中低成就感、無目標感
• 沒有其他可以發展的興趣

在這個人主義當道、宅世代、變動快速、競爭激烈、獨尊科技、暴力色情尺度相當寬鬆的時代,這樣的風暴已愈來愈容易形成,如果想要破壞這個風暴結構,唯有從源頭各個擊破每一個因子。

除了智慧引導、堅定介入、勇敢管教之外,如果沒有解決深層的問題,如人際的孤立感、缺乏同儕歸屬感、現實生活中缺乏目標、沒有成就感,那絕對不可能徹底解決成癮的問題。

孩子為何對電玩如此專情不二?因為除了遊戲,他們不知道還有哪些活動的有趣程度可與電玩比擬。所以爸媽不能只想要把孩子從電玩上拉走,更重要的是,你要把孩子拉到哪兒呢?如果電玩是孩子的最愛,那麼只有努力打造更吸引孩子的「程咬金」,才能讓孩子跳脫電玩的誘惑。

以下是可考慮的「替代性活動」:

• 找到短時間可獲得成就感的活動,比如桌遊、烹飪、手作設計、模型製作、程式設計
• 嘗試以前曾經發展過的興趣或參加社團
• 多帶去戶外活動(最好與青少年事先約定)
• 做同儕都喜歡的其他活動,如打球、看球賽
• 飼養寵物

家有數位成癮的孩子,以下是爸媽絕對要把握的重點:

• 最忌諱斷然禁止、全面停玩
• 忌諱批評孩子從電玩得到的成就與滿足感,青少年是愈批判愈反彈的生物
• 不要再用增加遊戲時間與設備做為獎勵手段,因為這彷彿供應吸毒者更多更強的毒品,只會讓他們愈陷愈深

若孩子已嚴重成癮,爸媽則可參考《青春期的腦內風暴》提出的兩階段數位解毒法:

• 第一階段:必須用4-6週的時間漸進式減少接觸的時間,直到完全杜絕
• 第二階段:再用更豐富、更有趣的真實世界與活動來固化大腦的穩定度,至少讓數位世界整個從生活中再消失4-6週,才有機會成功解毒

不論是沉迷於電玩或是社群,都適用上述的漸進式解毒法。

書籍簡介


家有青少年之爸媽的33個修練:你那愈來愈陌生的孩子,該怎麼溝通?

作者: 彭菊仙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1/03/31

作者簡介

彭菊仙

廣受父母喜愛與信任的親子作家,文風多樣,描繪親子生活時而細膩溫暖,時而幽默風趣;批評教育時勢又敏銳深刻,文章常見於網路、親子網站。

擁有3個男孩的她,喜歡孩子,也喜歡和孩子玩,不論天文、地理、英文、自然,她義無反顧跳進孩子的學習「玩」國裡,和孩子共學、共做、共玩。然而,她也感受到,孩子不只需要愛與陪伴,更要管教,就像一株植物,趁其枝條幼嫩時,必要把握良機,剪除雜枝,塑其健朗之身心與品格,灌注「愛的教育」之前,先給予「鐵的紀律」!

如今她的孩子都已進入青春期,她深感青少年是父母教養的頭痛期,許多父母在此階段已徹底放棄。她希望以自身經驗告訴家有青少年的家長,不要放棄他們,青春期終究會過去,親子關係卻一去不復返。

著作包括:《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冊》、《誰說分數不重要?》、《管教的勇氣》、《孩子有想法,我們就想辦法》、《教出好兒子一點都不難!》、《幸福教養》、《教養好好玩》等書。


責任編輯:李頤欣

商周大調查
大調查主圖
企業可以如何引導Z世代員工,減少「裝忙」行為?
隨著美國企業要求重返辦公室,Z世代興起「裝忙」文化,以應對「出勤即生產力」的期待。
1. 重塑辦公室價值,溝通實體出勤意義
2. 建立信任、開放的溝通環境
3. 彈性的混合辦公模式
4. 提供具挑戰性的工作
5. 提供有競爭力的薪資福利
6. 以上皆是
商周調查局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回到辦公室上班的Z世代,開始流行「裝忙」
電玩 社交 成癮 小孩 停課 電動
精選書摘
精選書摘
出版社
展開箭頭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