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企業誘之以利,推動廢氣排放額度交易,或許才能達成廢氣總量管制目標。
對於無辜的日本城市京都而言,一輩子得和失敗掛鉤似乎面上無光。但目前看來仍無計可施,因為全球對於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協議,就是於一九九七年在這個城市達成共識。不過,這份有缺陷的議定書也掩蓋了全球對於氣候變遷達成的協議;因為即使在一片陰霾中,還是有一些值得鼓勵的發展存在。
京都議定書的失敗一點也不令人驚訝。同意如何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甚至比對於如何促進自由貿易達成共識還要難。兩項議題都需要許多國家做出政治犧牲以達成全體的福利,自由貿易推動也不容易,但至少自由貿易的利益是短時間內就可以看得到的。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協議卻是吃力不討好,業者因為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成本在短期內就迅速攀高,而效益僅是遙不可及,甚至是有高度的不具確定性的。
基於這些困難,光是簽署京都議定書這件事情本身,看來就已經是一大成就。這份協定確實建立了正確的目標〈遵守降低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目標〉,而且讓一百五十國都同意簽署,這項成就非比尋常。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也認為簽署工業國看來似乎一步步達成目標:到二○一二年,使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較一九九○年水準降低五%。但議定書卻存在著許多大漏洞,其中最大的漏洞是,全世界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國家美國並未簽字,同時議定書也並沒有針對開發中國家設定目標。所以即使京都議定書目標達成,但以目前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率估計,從現在到二○三○年之間,全球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可能還會增加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