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李克強10年總理無法改革、告別作僅1小時,中國開倒車走極權老路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李克強10年總理無法改革、告別作僅1小時,中國開倒車走極權老路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國際 | 全球話題

李克強10年總理無法改革、告別作僅1小時,中國開倒車走極權老路

李克強10年總理無法改革、告別作僅1小時,中國開倒車走極權老路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證實於10月27日逝世,3月5日人民大會堂的最後一次總理報告為其政壇告別作。 (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撰文者:中央社
中央社 2023/10/27
摘要

1.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月5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做最後一次總理報告,政壇告別作只花1小時。曾被寄予改革厚望的李克強裸退,一個時代黯然結束。

2.習近平上任10年以來,以往的「集體領導」變成「集權」,強人政治之下,李克強難以實踐向市場放權讓利的中國經濟轉型。

3.曾為人樂道的「李克強經濟學」在無法掌握方向盤下顯得矛盾且難以實踐,「沒有改革的時代」成了他的時期的註解。

中國官媒央視新聞報導,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因心臟病發,於27日0時10分在上海病逝,享壽68歲。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月5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做最後一次總理報告,政壇告別作只花1個小時。中共政壇將全為「習派」,曾被寄予改革厚望的李克強裸退,一個時代黯然結束。

李克強被認為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弱勢的總理,原本應該主掌中國經濟,但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上任10年以來,以往的「集體領導」變成「集權」,外界早已不說「習李體制」,而稱「習核心」。

李克強的角色因此尷尬,因為經濟決策非他說了算。習透過2個小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與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深改委),把傳統上被認為是總理的經濟大權奪去,令國務院僅是一個聽令辦事機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強人政治之下,李克強難以實踐中國經濟轉型,這是未盡之業。在他上任之初,曾經一時為人樂道的「李克強經濟學」,即不推出刺激措施、去槓桿化以及結構性改革,核心為向市場放權讓利;在方向盤不在他掌握之下,經濟政策顯得有些矛盾。

中國對房地產、互聯網等的大力監管,在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清零政策上的堅持,都令中小企業大受打擊,產業鏈斷鏈,消費者信心下降,2022年GDP成長率僅3%。

對比去年最後的總理記者會上,李克強曾說,「相信在習近平的領導下,中國經濟一定能夠爬坡過坎,實現今年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在現在看來格外諷刺。

有一種說法是,「李克強是守住後鄧時期的發展策略」,他真的有這樣的權力嗎?也許這是中國民眾對「人民的總理」的一種精神寄託。去年一時之間,「李上習下」甚囂塵上;最終證明,只是不攻自破的傳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曾幾何時,中國民眾一度認為,這一批與習同屬經歷過文革時代的「領導人」,會帶給中國無限希望。因為李克強等黨內較開放的黨員,是恢復高考後的初代大學生,是務實、開明、較為多元的政治菁英。

李克強擔任總理的10年就這樣過去了,沒有政治改革,中國走回集權、個人崇拜,走上開倒車的路途;在經濟方面,「李克強經濟學」難以實踐。

「沒有改革的時代」,或許是他的時期的註解。

他或許沒辦法如他的前2任總理溫家寶與朱鎔基一樣,前者曾在言論上說出中國需要政改的事實;後者則在經濟體制上大刀闊斧進行革新。

但是,他至少講了一句真話,「中國有6億中低收入及以下的人群」,這句話是在習近平要完成脫貧攻堅前一年說出,但從現今中國經濟面對的挑戰來看,都意味深長。

被視為改革派之一的政協主席汪洋也在4日做最後一次的政協報告。同為團派的兩人,在中共20大都未連任常委,也不是中央委員會成員。本屆兩會後,團派基本退出中國政壇視野。

責任編輯:劉怡廷

商周大調查
大調查主圖
面對中國積極挖角台灣科技人才,您認為政府最應該加強哪方面的措施?
台灣的生意,變美中的戰場!前總統蔡英文定調,防制中國挖科技人才是國安重要議題。4年修7法令、設台積電條款防堵中企...更多請見相關報導。
1. 強化法規的處罰力度
2. 提供租稅、獎勵等誘因留才
3. 加強國安宣導,提升人才警覺性
4. 加強政府查緝力度
5.以上皆是
商周調查局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科技匪諜戰在台上演!台積條款入國安法、2000個探員全台「獵狼」大揭密
李克強 習近平 中國
中央社
中央社
中央社
展開箭頭

希望透過更好的報導與文章品質,讓台灣社會向上提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