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文章收藏功能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怎麼樣才能去新加坡工作?台灣人求職有加分嗎?「這類職缺」超搶手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怎麼樣才能去新加坡工作?台灣人求職有加分嗎?「這類職缺」超搶手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怎麼樣才能去新加坡工作?台灣人求職有加分嗎?「這類職缺」超搶手

怎麼樣才能去新加坡工作?台灣人求職有加分嗎?「這類職缺」超搶手
投了新加坡的職缺,但一直沒有面試機會,可以先檢視履歷和求職信有沒有改善的空間。 (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撰文者:Misky Hu
獨立觀點 2024/05/07
摘要

新加坡是許多台灣人到海外求職的熱門選擇,作者在新加坡從事網路產業PM,以自身經驗,分享關於新加坡目前的就業市場和求職現況、工作簽證發放等常見問題,給想到星國工作的讀者一些參考和提醒。

▌作者簡介:MH做過公關、數位行銷,2020年轉職成為產品經理,2021年到新加坡當地公司做PM。

自從開始分享「星生活筆記」這系列的文章後,時不時會接到網友來信,有的詢問當地生活、有的詢問工作機會、有的詢問面試技巧,這篇文章將會做個簡單的統整,回答到一些比較常見的問題。

不過,因為我一直都在網路產業任職,且到了新加坡後,目前也還待在同一家公司,職位是PM(Product Manager),所以本文列出的5個問題,僅是針對網路產業和PM職位的觀察,很可能不適用於其他產業和職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新加坡目前的就業市場如何?工作好找嗎?

個人覺得,2021下半年至2022上半年期間,新加坡的就業機會很多,畢竟當時還在疫情時期,網路產業正處於高速成長期,新加坡又是許多網路公司的亞太總部,當時能夠很頻繁的收到獵頭的招募訊息。

到了2022下半年,疫情趨緩、各國國境解封,網路產業不再像疫情期間那麼火熱,招募也放慢許多。而且不少公司在疫情期間過度擴張,如今這些人力投資無法快速變現,再加上整體經濟環境的變化,只好開始裁員。

綜合以上,只能說2023年應該算是工作機會相對少的一年,2024年目前看來,有些公司已經「解凍」,但招募條件似乎也變嚴格)。所以整體來說,現在新加坡的工作,算是不太好找,不過如果是軟體工程師,這一直都是新加坡當地的稀缺人才,所以工作機會一直都不少。

2.新加坡的工作簽證好拿嗎?

新加坡的MOM(Ministry of Manpower,類似台灣的勞動部)網站有列舉各種工作簽證,其中較常被討論的是這3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WP(Work Permit):通常是服務業或藍領。
  2. SP(S Pass):通常是特定技術人員。
  3. EP(Employment Pass):通常是白領。

3種簽證對於雇主與員工都分別有些限制。比如在一家公司內,會限制只能有多少的SP(這就是對雇主的限制),又或者要申請EP,需要達到某種學歷、某個門檻的薪水(這算是對員工的招募條件),細節可以自己進網站看。

回到「工作簽證好不好拿」這個問題,基於上面列舉的限制、改從雇主角度看這件事的話,第一個要想的問題必然是:新加坡有這麼多本地人(公民、永久居民),聘請這些人相對容易,那公司為什麼要找外國人?

外國人便宜嗎?不一定,因為SP跟EP都有薪資門檻。請外國人比請本地人更容易嗎?也不一定,因為請外國人需要跑一些行政流程,而且政府也會審核,並不是有申請就一定會拿到簽證。

那公司為什麼要請外國人?以我目前任職公司來說,雖然許多網路業大廠在新加坡都有設點,但「到網路業當工程師、產品經理、設計師」並不太算是新加坡畢業生的熱門選擇。比起資訊產業,更多人可能會去更賺錢的金融業(銀行、投顧等)。

我之前面試時,曾好奇問過大老闆:「你們為什麼願意找外國人來面試呢?」老闆就說,這些職缺他找了很久,但在本地人當中找不到符合期待的,所以就把徵才市場擴大,即使要幫忙處理簽證也沒問題,他更在意的是人才品質。

不過,不一定每家公司都有這樣的思維,也不一定每份工作都需要找技術含量這麼高的人來做。

我在2021年到2023年都有陸續在看工作機會,在景氣比較好的時候,明顯感受到獵頭在LinkedIn私訊的頻率高很多,但即使如此,有些獵頭一知道我是外國人,還是會直接說「這家公司無法贊助工作簽證」。到了景氣不好時,獵頭私訊就少了很多,且來私訊的人裡面,有更多公司無法贊助簽證。

所以,工作簽證到底好不好拿?我個人的經驗是「越來越不好拿」。一方面是政府有意控制簽證取得門檻(一直提高SP和EP的薪資門檻),另一方面是,雇主本身也可能因為門檻高、取得簽證越來越難,而降低雇用外國人的意願。

當然,上述只是個人經驗,沒有客觀數據可以佐證,僅是給想找工作的人一些參考和預警。

 ☛延伸閱讀:新加坡工作簽證》讓專業人士、初階勞工看完就懂的簽證申請攻略

3.要怎麼知道公司願不願意贊助工作簽證?

有些公司會很明確在徵才頁面明示,像Google最近就寫明:Google will be prioritizing applicants who have a current right to work in Singapore, and do not require Google’s sponsorship of a visa.(Google將優先考慮目前擁有在新加坡工作權利,且不需要Google贊助簽證的申請人)。

也有公司會在求職者投遞履歷時,特意詢問「What is your citizenship status?(您的公民身分是什麼?)」或是「Do you require a visa sponsorship from the company?(您需要公司的簽證贊助嗎?)」,這很可能也是一個過濾應徵者的問題。

不過即使公司這樣說,我自己在找工作時,依舊是會秉持著「投履歷不用錢」的心態去應徵,就算沒被選中也不虧,要是「意外」取得面試機會,反而是賺到!

另外,也可以試試到新加坡官方成立的職缺網站MyCareersFuture「反查」雇主是否願意贊助簽證,因為新加坡明定:「To promote fair employment practices and improve labour market transparency, employers submitting Employment Pass ((EP) applications must first advertise the job on MyCareersFuture and consider all candidates fairly.」也就是說,雇主如果願意或想要找外國人,就得先在這個網站刊登職缺達一定時間。

綜合上述,如果有看到喜歡的公司開了某個有興趣的職缺,可以到上述網站查看該公司是否有將該職缺放上去。如果有,代表公司或許是有意願找外國人的;如果沒有,可能就是公司沒這打算了。

不過這也只是一個參考,整體而言,至少就我個人所知,目前沒有一個網站能直接查詢哪些新加坡職缺有贊助簽證、哪些沒有。

4.「台灣人」的身份背景,在新加坡找工作有幫助嗎?

關於這個問題,只能先給模稜兩可的簡短答案:看狀況。

如果這間公司的員工大多為華語人士,或者這份工作需要接觸中文用戶、跟講中文的分部或客戶溝通,那麼「會講中文」這件事情就有加分。但要強調的是,這也不是因為「台灣人」身份而加分,畢竟新加坡人、馬來西亞華人、台灣人、中國人等,這些人的母語有可能都是中文。

如果公司很明確想打進台灣市場,那「台灣人」身份應該會更顯著加分,因為台灣人會更了解當地的民情文化。但哀傷的是,專攻要進入台灣市場的服務應該不多(畢竟沒什麼人口紅利),所以這個例子近乎是「可遇不可求」的情況。

硬要說的話,只能說新加坡人普遍對台灣和台灣人的印象還不錯,但這有點像是「台灣人喜歡去日本玩,但台灣企業雇主會幫日本來的應徵者加分嗎?」應該不會吧,重要的還是應徵者的能力和職缺的匹配度而定。

5.投了好多新加坡公司,但都沒有面試機會,怎麼辦?

  1. 確認履歷和求職信有沒有改善的空間。
  2. 確認自身能力、背景、對工作的要求與工作機會本身的吻合度。比如自己具備的專業能力是否符合雇主所需、自己是否有相關的產業知識、本身具備的學歷背景和年資是否太高攀或低就,再決定是否要調整求職目標或策略。
  3. 繼續投。

我知道第3個建議看起來很沒用!但,又能怎麼辦呢?找工作就是一場長期抗戰,只能不斷的嘗試、調整、再嘗試、再調整。更殘酷的是,並不是調整必有收穫,畢竟「能否取得面試機會」這件事有太多變因,除了自身的條件、履歷表現之外,公司本身的偏好、市場景氣的好壞等,都可能影響應徵者最後能否拿到面試,甚至錄取機會。

只能說,找工作之路似乎只能以「盡人事、聽天命」來總結,自己唯一能確保的就是,盡量做足各種努力。

*本文獲「MH」授權轉載,原文:[星生活筆記] 怎樣才能到新加坡工作?新加坡工作好找嗎?

責任編輯:湯明潔
核稿編輯:陳柏燕

商周大調查
大調查主圖
出國搭機選擇航空公司時,您最看重以下哪一點?
1. 機票價格
2. 飛行安全
3. 航班時間
4. 座位舒適度
5. 機上服務
6. 航空公司品牌形象
7. 哩程累積和兌換
商周調查局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2025航空排行榜》大韓航空擊敗卡達得第一,因為經濟艙座位特大
海外工作 新加坡 工作簽證 海外求職 新加坡 工作
獨立觀點
獨立觀點
編輯精選
展開箭頭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