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文章收藏功能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外派人士抱怨亞洲同事開會都不說話⋯他:我們只是在做正常人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外派人士抱怨亞洲同事開會都不說話⋯他:我們只是在做正常人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職場修練

外派人士抱怨亞洲同事開會都不說話⋯他:我們只是在做正常人

外派人士抱怨亞洲同事開會都不說話⋯他:我們只是在做正常人
在世界上許多地方開設辦公室時,尋找會發言、有主見的人,往往是最棘手且最意料不到的挑戰之一。 (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撰文者:凱爾・賀加提(Kyle Hegarty)
精選書摘 2023/07/12
摘要

1.本文作者為美國人,他與世界各地的組織合作,協助領導者和團隊找到新的工作方式。

2.因通訊科技和數位經濟進步,商務人士比以往更能和全世界做生意。但人們往往發現,跨文化差異嚴重的影響工作,不理解在甲地做得到的事,為何到乙地就不行。

3.最常看見的文化差異之一:許多歐美人士認為亞洲人膽小、不發言,導致公司付出昂貴的代價。但這其實是因為不了解彼此,產生的誤解。

在一次旅行中,我自己來到台灣,和小陳在一起,他是一名資訊科技經銷商,也是個令人好奇的角色。

小陳的工作是轉售其他公司的東西,如果有公司製造安全軟體或是網際網路路由器,他就會將它加到他的產品清單中,然後在他的領土上尋找買家。有人要求我讓小陳轉售我一位客戶的安全伺服器,我是被僱用來尋找中間人的中間人。

我和小陳的會面很快的切入主題。他知道他想要哪些產品,並且在我到達之前,他已經決定將選定的產品加入他的投資組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喜歡和美國人一起工作。你們的會議會直接談生意。」他覺得這很有意思,甚至在我們坐下之前,就要開始和我簽署合約,他在實行他認為美國會議是如何進行的印象。「我們本來可以透過電話完成這一切,但是因為我在台灣,所以你必須飛行數千英里,只為了和我握手。哈!」

他的這番話很煩人,讓我想回家,但是有一部分的我對此感到好奇。有時候這些旅程會變成意料之外的冒險,「我們喝一杯吧。我們可以搞你們西方人老是在說的關係。」他打開他辦公室的門。

「我們只是在做正常人」

「你們老是抱怨我們在會議中不說話,」小陳說。現在我們已經喝了幾輪酒。

「我們並非都害羞!我們只是在做正常人。我們在群體裡工作,我們知道每個人都同意之前,發言是不對的,也許我們是要讓老闆高興。當我們聽到你們說個不停時,聽起來就像每個人都在炫耀,為了說話而說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想到了100萬個電話會議的例子,情況正像小陳說得如此。從這個新的角度來思考所有惱人的電話會議,似乎就是如此瘋狂。叫一個在團隊電話會議中,沉默寡言的外國同行說話,就像在說,「嘿,你知道我們是如何一再重複同樣的內容,好讓我們看起來像都在參與嗎?你也必須這樣做。」

蘇珊.坎恩(Susan Cain)在她的暢銷書《安靜,就是力量: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中,用了一章來看東西方文化對於發言的看法。她寫道,從統計學來看,亞洲文化傳統上是內向的,而西方文化是外向的,這似乎影響了世人對於領導特質的看法。西方人尋找的是那些站出來、大聲說話、快速決策的領導者,而地球另一端人喜好的特質,則包括內省及說話內容的重要性,而不是說話方式。

亞洲人老是發現,他們無法在西方機構中晉升到領導職位。通常,他們的缺乏外向特質,是他們無法晉升的原因之一。

保持沉默會導致昂貴的錯誤。跨國公司僱用在地人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可以協助企業解決困難的當地問題。但是,在文化上避免發言的地方,這要如何才能行得通呢?在世界上許多地方開設辦公室時,尋找會發言、有主見的人,會是最棘手和最意料不到的挑戰之一。

機構會在市場上跌跌撞撞,要求得到那些當地雇員因為文化,而無法給出的答案。或者更糟的是,公司會基於他們「當地員工認為老闆想聽的錯誤答案」,來做出決定。

歐美人士抱怨亞洲員工太膽小,是刻板印象還是真的?

小陳的評論一針見血。我想到了在外派人士酒吧中的聚會,所有人都在抱怨沒人分享想法,酒吧裡的結論是,新加坡人、中國人、印度人、(自行填空)人,都很膽小;或更糟的是,陽奉陰違。

我也聽到亞洲各地的人,抱怨美國人說話大聲、咄咄逼人、自吹自擂、表裡不一和很粗魯。

「刻板印象」和「負面概論」在全球各地流竄,很多時候都是同樣的指控。我們是否都只是誤解了彼此的工作方式?而在商業上,公司為此耗費了多少金錢?

另一個例子是員工培訓課程時,從新員工輔導到成立工作坊,受眾對於培訓方式的反應各不相同。在整個亞洲,培訓師發現,他們面對的是一群整日默默注視著他們的人,讓互動式課程無法成立。不熟悉這些挑戰的培訓師不僅感到疲憊,甚至更糟的是,少有真正的學習,更多培訓活動的邀約也沒有實現。

在不同國家、不同地方,因地制宜的小調整就能有好結果

機構花費了數百萬元進行全球培訓活動,通常堅持每個課程都以同樣的方式進行,以確保一致性。但這是又一個案例,顯示出了解當地風格以及適應,讓成功與失敗之間產生了差別。

有時只需要小小的調整,團體討論就可以獲得所有的改變。在培訓課程這個案例中,答案是將大組換成小組、由大到小。同在一間房間的20個人,會沉默的盯著主持人,但5個規模比較小的4人組,幾乎總是能讓討論繼續進行,較小的組別在聊天時分貝會提高。唯一必須做的,只有讓每一個小團隊提名一位為他們發言,並且表達出他們的心得的人。這很簡單,也很有效。

這些靈光一現帶來新的希望。商業世界不需要讓每個人都變得外向;它需要想清楚如何適應這些不同的風格。這種新的儒家見解,讓我充滿了新的活力與想法,可以在我的團隊中進行嘗試。

書籍簡介

《商務的多重宇宙:文化差異沒有對錯,你如何刻意培養「全球思維」,讓自己不被淘汰?》

作者:凱爾・赫加提(Kyle Hegarty)
譯者:王如欣
出版社:好優文化
出版日期:2023/07/05 

作者簡介

凱爾・賀加提(Kyle Hegarty)

他來自波士頓,與世界各地的組織合作,幫助領導者和團隊找到新的方法,在我們這個不斷縮小的星球上進行溝通和領導,於全球範圍內發展。他的銷售和行銷訓練計畫,幫助客戶增加跨地區的業務,他的全球溝通計畫幫助加強團隊、建立信任,並為下一代領導者對未來的威脅與機會做好挑戰準備。

他經常在世界各地發表演說和擔任商業教練,數以千計的商業主管曾參加過,他受到高度評價的領英(LinkedIn)學習國際企業基礎(Learning International Business Foundations)課程。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頻道(MSNBC)、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海峽時報(Straits Times)、新加坡商業評論(Singapore Business Review)、美國線上問答網站(Quora)和其他網路媒體都刊登過他的工作內容。想了解更多的訊息,請參見www.leadershipnomad.com。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

商周大調查
大調查主圖
企業可以如何引導Z世代員工,減少「裝忙」行為?
隨著美國企業要求重返辦公室,Z世代興起「裝忙」文化,以應對「出勤即生產力」的期待。
1. 重塑辦公室價值,溝通實體出勤意義
2. 建立信任、開放的溝通環境
3. 彈性的混合辦公模式
4. 提供具挑戰性的工作
5. 提供有競爭力的薪資福利
6. 以上皆是
商周調查局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回到辦公室上班的Z世代,開始流行「裝忙」
刻板印象 文化 商務 跨國 會議 國際
精選書摘
精選書摘
出版社
展開箭頭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