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文章收藏功能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想達成財富自由很難嗎?用一張樹狀圖畫出脈絡,破解人生大小難題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想達成財富自由很難嗎?用一張樹狀圖畫出脈絡,破解人生大小難題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職場修練

想達成財富自由很難嗎?用一張樹狀圖畫出脈絡,破解人生大小難題

想達成財富自由很難嗎?用一張樹狀圖畫出脈絡,破解人生大小難題
學會看懂事物的脈絡,你將能輕易解決人生遇到的大小難題。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游舒帆(Gipi)
聊聊商業思維 2023/03/27
摘要

1.脈絡思維的核心在於告訴大家,當你想解決一個問題時,你是否仔細的思考過這個問題背後的「why」,以及要解決這個問題的「how」是什麼?

2.理解脈絡思考後,接著再帶出脈絡思考下衍生的4個思考點,分別是:盲點、斷點、匯流點與分歧點。

3.設定自己的目標後,必須要有回饋,你才能提升對現況的理解,也會知道自己做得好或做不好,更能提醒自己應該調整做法了。

關於脈絡這個詞,我在《商業思維》這本書中其實提到很多次,也是我在商業思維學院課程中非常重視的一個核心觀念,完整的內容大家可以參考這篇:數據力-績效指標管理的核心觀念

脈絡思維的核心在於告訴大家,當你想解決一個問題時,你是否仔細的思考過這個問題背後的「why」,以及要解決這個問題的「how」是什麼?

舉例來說:公司設定的KPI是提升營收,而提升營收的「why」,很大一部分是為了創造利潤或改善利潤;提升營收的方法「how」,則是試著拉高客單價或訂單量。因此我們可以知道這些數字結果之間的關聯性與因果,而且是多層次的關聯,這就是所謂的脈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提升營收的思考樹狀圖。
提升營收的Why與How。 (圖表製作者:游舒帆(Gipi))

我舉一個更生活的例子,很多人都對財務自由抱持期待,但每個人對財務自由的定義可能都不同。有些人覺得每個月薪水有10萬就自由了,有些人則說可支配所得要超過5萬元,有些人說光靠被動收入就能過活,有些人則說要買東西時不用考慮價格。

我自己的理想狀況是光靠被動收入,就能支撐起每個月的開銷。所以對我來說,如何一邊增加收入、一邊提升被動收入,就成為我財務上的重要目標之一,而我給自己的目標是5年內,被動收入的佔比應該要佔整體收入的30–40%左右,而這個金額不該低於10萬元。

為了有效朝目標邁進,我盤點了自己目前的收入來源,大致上如下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個人收入來源的樹狀圖。
盤點個人的收入來源。 (圖表製作者:游舒帆(Gipi))

以我對財富自由的定義:有足夠的可支配所得購買想買的東西,這部份包含日常的開支,以及小孩子受教育所需要的開銷。在這個當下,我其實已游刃有餘,但我似乎仍不覺得自己已經財富自由,所以我又問了自己一個問題:「如果收入再增加一倍,我的感覺是否會有所改變?」

我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這似乎意味著我得投入更多的時間在工作上,除非被動收入能增加,所以我給自己訂了一個5年被動收入佔總收入30~40%的目標。

接著我又問自己:「追求財富自由背後的目的是什麼?」

我發現其實是時間自由與選擇自由,財富其實是支撐自己擁有時間自主權的重要條件,往上延伸,才是財富自由背後真正的「why」。

思考追求財富自由的Why,其實是追求時間自由。
思考追求財富自由的Why,其實是追求時間自由。 (圖表製作者:游舒帆(Gipi))

本來我以為財富自由是目標,後來發現「時間自由」才是目標,財富自由只是關鍵結果。那如果時間自由才是目標,除了財富自由外,是否還有其他關鍵結果呢?我發現時間管理可能是其一,因為當我能提高生產力,我會有更多的時間來做自己想做的事。財富需要累積,但時間管理也要做好,才有可能享有真正的自由。

從脈絡思考問題的How。
因為確定問題的Why後,而找到新的解決方法。 (圖表製作者:游舒帆(Gipi))

當我們試著往上層去找「why」,你會發現原來達成目標的方法不只一種,也可能不是滿足單一要素就能達成目標。

所以光是透過這樣的脈絡展開,基本上我們就能搞懂自己真正的why與how是什麼,而當你多做幾次這樣的練習,你對自己人生的理解就越來越多了。

理解了脈絡思考後,接著再帶出脈絡思考下衍生的4個思考點,分別是:盲點、斷點、匯流點與分歧點。

盲點:不知為何而戰,不知如何去戰

從我的案例中可以發現,我是個很習慣問Why的人,因為我認為只有把真正的目標想清楚,你才能專注在對的事情上。然而我在觀察其他人所遭遇的狀況時,我發現人們很容易落入一些盲點中。

盲點一:不知為何而戰

沒有思考問題的Why,容易讓你盲目做事沒有方向。
沒有思考問題的Why,容易讓你盲目做事沒有方向。 (圖表製作者:游舒帆(Gipi))

如果你在每次接手一個任務或者設定目標時,沒有不斷的問自己背後的why,其實你就會落入不知為何而戰的盲點。盲目的累積財富,但卻沒有因為收入變多而變的更自由,我看過很多收入很高,也不怎麼缺錢的人,時間還是被工作綁得死死的。

我曾給幾個朋友建議,我告訴他們收入不會是你追逐的終極目標,最重要的是這些錢你要拿去做什麼,以及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與人生?當你發現自己賺更多錢,卻沒有變得更自由與更快樂時,你應該再次問自己「why」。

盲點二:不知道有其他解決方法

缺乏問題的Why,也容易讓你卡關,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缺乏問題的Why,也容易讓你卡關,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來源:游舒帆(Gipi))

盲點二其實很大部分衍生自盲點一,當你沒有往上層去思考Why,你就不會去思考其他解法。當我發現財富自由背後可能是在追尋時間自由時,我可以從時間自由這個目標去找解法。所以發現提高生產力會有助於時間分配,但有些人在這個階段可能也會遭遇不知提升生產力的具體做法。但這種狀況通常很好解決,你只要看書、找人問大概就會有些初步的答案。

知道有哪些方法後,可以多多詢問他人,或翻書查找資料,學會展開的方法。
知道有哪些方法後,可以多多詢問他人,或翻書查找資料,學會展開的方法。 (圖表製作者:游舒帆(Gipi))

當一個人不知道最終目標是什麼,就不會知道原來還有其他方法,最後的結果就是陷入在當下,繼續沿用舊方法,直到有一天醒悟。

就我過去的經驗裡,很多人的狀況就是卡在盲點上,但其實你只要善用脈絡思考,往上推找你的「why」、往下展開找你的「how」,通常就能解開自己的盲點,看你是要找人問、看書或去上課了。

斷點:無法取得回饋,難以改善現況

當別人問你「最近工作還好嗎?」、「最近過得如何?」、「最近身體狀況有改善嗎?」的時候,你會不會常常回答「還好」、「差不多」、「就這樣」?

當我們無法精確的掌握現況時,我們很習慣給一個模糊的答案。

請設想一個場景:你上禮拜去健康檢查,今天收到報告了,你體重明顯過重,而且檢查出膽固醇過高、有脂肪肝,醫生建議你要多運動,並且節制飲食。你可能給自己設定了體重從90降到80,要減10公斤的目標;體脂率則要從28%降到22%,並且控制飲食。

請問往後的日子,你該如何知道自己的身體到底有沒有變好,設定的目標是否有達成呢?

量體重跟測體脂,我想這是多數人會做的事情。因為體重跟體脂下降,以及飲食控制對於改善脂肪肝或膽固醇是有直接的關聯性,彼此之間是存在脈絡關係的。

你可能一天捕魚三天曬網,運動1次停3次;飲食部份平日都節制,但假日又暴飲暴食。一段時間後,你怎麼知道自己的現況呢?

如果你養成一個習慣,每2天最少量1次體重跟體脂呢?你會知道自己這段時間是否有努力、努力後是否有改善。如果體重跟體脂維持原樣,但你又知道自己這樣下去不行,你可能會逼自己更嚴格落實運動與飲食控制,以期在每次站上磅秤時,能看到改善後的結果。

一個有量體重,一個沒量體重,2者之間的差別在哪?

回饋,當你有取得回饋時,你對現況的理解會提升,你也會知道自己做得好或做不好,更能提醒自己應該調整做法了。

你對生活無感,是因為不知道你的生活品質正在下降;
你對親子關係無感,是因為不知道你的孩子跟你越來越疏離;
你對健康狀況無感,是因為你除了健康檢查外,你從不留意自己身體的警訊;

我們必須為自己的生活設定回饋機制,這個回饋機制可以是量化或質化的,重點在於讓你能清楚的感知現狀。如果不知道怎麼做,運用OTPR工作法會是一個好的切入點,讓你對當前的生活有知覺。

匯流點:一兼二顧,將資源效益極大化

在我往下談之前,各位可以先思考一個問題:

面對你的生活或工作,你覺得有哪件事情做了之後,效益最大、可以同時讓多個問題或多個目標都受惠?就是一兼二顧的意思。

我舉一個在商業上很常見,但重要性常被忽略的點,那就是「客戶活躍度」。傳統的客戶服務著重在被動的處理客戶的問題,重點是「盡可能降低客戶的不滿意度」,而非主動的去「提升客戶滿意度」。

客戶活躍度是什麼呢?指的是客戶使用我們的產品或服務的「頻率」與「深入度」。

我們拿保健食品為案例,保健食品如果一個禮拜吃一次,效果一般都不會太好,多數的保健食品可能都是每天一次,或者兩天一次。只有維持這樣的頻率一段時間,保健的效果才會顯著,這也才證明我們的產品是真的有效的。

而有效,才是客戶購買我們產品時真正需要的東西。

因此「客戶活躍度」跟「解決客戶問題」具有脈絡關係。能滿足客戶,客戶就更有機會「繼續購買」,也有更高的機會願意把我們「推薦」給其他朋友;消極一點,客戶有在使用,「退換貨」的機率也會大幅降低。

所以,提高客戶活躍度可以對提升回購率、提高推薦率與降低退貨率3個重要指標產生貢獻。客戶活躍度這個結點,就是「匯流點」。把資源投入在這個位置,基本上是一件划算的事。

回到我們身上,我們要如何找尋自己生活中的匯流點呢?

其實並不複雜,你生活中可能會遭遇到多種問題,舉例來說專案執行不順,與老闆之間關係不好,跟另一半常吵架等等,針對這幾個問題,你可能會在展開脈絡過程發現彼此的共通點:

  • 專案執行不順 → 跨部門之間資訊不同步 → 溝通問題
  • 與老闆之間關係不好 → 不理解老闆在意的點 → 無法換位思考 → 溝通問題
  • 跟另一半吵架 → 忙於工作疏忽家裡 → 另一半不知道自己忙什麼 → 溝通問題

你會發現很多問題,其實出自溝通問題,因此若你能提升溝通能力,或許就有機會一次解決多個問題,此時提升溝通能力就成為匯流點。

從這個角度去思考,其實學習也可以解決很多問題。這也是為什麼,無論人到了什麼位置,都還是持續強調學習的重要性的原因。因為它能解決的問題實在太多了,學習就是千古不變的匯流點。

分岐點:抉擇,並思考資源配置

與匯流點相反的,就是分岐點。匯流點著眼於做一件事可以同時讓多個結果受惠。但分岐點則是要創造一個結果,可能得做多件事。

如同前面提到的健康問題,你得同時控制飲食與運動。但如果時間有限的話,我們要怎麼分配時間跟資源呢?在這個題目中,判斷的難度並不高,因為兩者並行不會造成資源的衝突與排擠。

但如果資源有限的時候怎麼辦呢?舉例來說,今天如果我們希望生活富足,生活富足的基本條件是:

1.每個月的可支配所得超過5萬元以上。
2.週末不工作,完全的家庭日。

在這兩個條件下,如果週末完全不工作的狀況下,可支配所得的達成狀況最多是3萬元,但如果每個月的週末可以安排3個工作天的話,就能達成每月5萬的可支配所得。

試問,你要優先達成「可支配所得的目標」,還是要達成「週末不工作」的目標呢?

你得做出抉擇。

每當面臨分岐點時,考驗的其實是你當下對未來的思考與承壓程度,有些人可以咬緊牙關努力把2個都搞定,有些人則會被迫做出選擇。最糟糕的是不做決定,最後落得兩頭空。

面臨分岐點,我唯一的建議是,在你有餘裕時,盡可能做長線思考。

很多人在面臨困難抉擇時,都說自己沒有選擇,但其實你根本是保有餘裕的。舉例來說,有些人不能接受降薪去做一份未來性更好的工作,他的理由是這樣他的生活過不下去,但仔細瞭解他的生活,其實根本不缺幾千元,甚至生活品質也不會受到影響,他真正在意的只是薪水會降低這件事。

當面臨困難選擇時,思考自己是否有餘裕去承擔風險,如果有的話,我會建議在短期放的資源少一些,而把資源跟心力放在投資未來。

掌握好盲點、斷點、會留點、分歧點,你更能事半功倍的達成目標。
掌握好盲點、斷點、會留點、分歧點,你更能事半功倍的達成目標。 (圖表製作者:游舒帆(Gipi))

*本文獲「游舒帆」授權轉載,原文:用商業思維來思考人生與職涯方向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

商周大調查
大調查主圖
企業可以如何引導Z世代員工,減少「裝忙」行為?
隨著美國企業要求重返辦公室,Z世代興起「裝忙」文化,以應對「出勤即生產力」的期待。
1. 重塑辦公室價值,溝通實體出勤意義
2. 建立信任、開放的溝通環境
3. 彈性的混合辦公模式
4. 提供具挑戰性的工作
5. 提供有競爭力的薪資福利
6. 以上皆是
商周調查局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回到辦公室上班的Z世代,開始流行「裝忙」
樹狀圖 解決問題 脈絡 職涯 財富自由
聊聊商業思維
聊聊商業思維
聊聊商業思維
展開箭頭

致力用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語言的方式分享,更加入實際的商業案例探討,從產品、管理、人資等多方面進行商業、時事話題分析,帶你建立最實戰、最多元的商業思維。

游舒帆 Gipi

商業思維學院院長。技術起家,後深入管理、產品、運營等相關領域,擅長從商業本質解構問題。曾帶領300人團隊面對全球市場,現為多家互聯網、傳產、電商與教育平台長期合作顧問。現為箴亞管顧負責人,TGONetworks (高端技術領導者社群) 台北分會創會成員,《哈佛商業評論》、《經理人》、《專案經理》等數位雜誌媒體專欄作家,Gipi的粉絲團

著作:
《商業思維 BUSINESS THINKING》
《其實,你正在做商業開發:幾個解決商業挑戰的行動方案》

蔡伊芳 Evonne

商業思維學院產品經理。專業是財金、科技、行銷,現為商業思維學院產品課程主理人;有十餘年產品行銷與管理經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