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文章收藏功能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輔大性侵事件》為何夏林清聲明一再惹怒網友?不是「網路霸凌」,而是犯了這3個「網路論戰」錯誤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輔大性侵事件》為何夏林清聲明一再惹怒網友?不是「網路霸凌」,而是犯了這3個「網路論戰」錯誤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教育趨勢

輔大性侵事件》為何夏林清聲明一再惹怒網友?不是「網路霸凌」,而是犯了這3個「網路論戰」錯誤

輔大性侵事件》為何夏林清聲明一再惹怒網友?不是「網路霸凌」,而是犯了這3個「網路論戰」錯誤
圖片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朱宥勳

五月底以來的輔大心理系性侵事件,在近日因為受害者出面「道歉」,而使得本以為全面獲勝的夏林清派系(以下沿用人渣文本的用詞,簡稱「夏教」)反遭更加猛烈的眾怒吞噬。關於這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張娟芬苗博雅人渣文本都已有精彩的文章,我沒有比他們更好的意見,在此不論。

但從一個寫作者以及推動語文教育者的角度來看,當我們把夏林清自六月以來發表的所有文章,跟上述三篇文章對照起來看的時候,會發現這幾乎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寫作思維,而其間差異,可能就是夏林清至今在輿論上一敗塗地的原因之一。

當然,我並不是主張夏林清唯一的問題是寫作技術不行,或公關策略失當——她真正的問題還是必須回到法律跟倫理上來看。但從她的案例裡,我們可以看到一種過時的寫作訓練,讓她的所有聲明不但不堪一擊、並且火上加油,堪稱2016年最佳自爆案例。這些寫作策略上的錯誤,在許多「名人」或「長輩」身上也能見到,但他們往往不知道自己出了什麼問題,而是一概認定為「網路霸凌」或「粗暴的鄉民文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事情並不是那麼簡單的,這其實是某些人尚未意識到,網路作為一種節奏更快、圍觀人數更多的溝通媒介,它的文化氛圍已經跟傳統上,發生於紙本刊物的「論戰」有很大的差距了。

夏林清的例子正足以為訓,因為她犯了幾乎所有能犯的錯。

1.一旦事情上了網,就沒有封閉的界線了

首先,夏教徒沒有搞清楚的是,網路並不像學院一樣,是一個封閉的場域。在網路上,雖然也會有網友社群形成的自然界線(所謂同溫層或過濾泡泡),但這界線本身是很容易跨越的。在五月底引爆爭議的文章發表之後,此事已經正式進入網路使用者的視線中,在這樣的狀態下,你的所有寫作都必須考慮到旁觀網友的讀解方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夏教徒們對於網路的文化顯然是輕蔑的。他們自有一套學理、術語和論述方式,也自訂了一套「勝負」的規則。這就好像是在街頭群架正酣的時候,幾個人自己跳出來說:「現在開始,踩到這條紅線的就算輸喔!」這時候會有人理你嗎?當然不會。街頭搏鬥,那就是以力服人,這可不是在擂台上點到為止的比試;同理,網路的論戰也是以力服人,只是比的是智力、說服力和感染力。

你畫擂台、拉場域、定義自己的角色(還說自己「不是以老師的身份」說話——你以為是蛇在脫皮嗎?蛇也沒有脫了又穿穿了又脫的啦),自稱自己「撐出空間」、自稱「真相出土」,那是沒有意義的。你不是裁判,裁判是在各方論述之中,綜合出來的一股「勢」。你要爭取這股「勢」倒向你,那你就得拿出誠意好好說明。而這正是夏林清最欠缺的——不知出於什麼原因,她就是不願意好好跟大家解釋她所立基的學術理論是什麼,不斷否決受害者的版本但又不肯提出自己的版本。單憑攻擊對手並不能完善自己的論證,在「情」上不好看,在「理」上也毫無支撐。如此缺乏溝通誠意的作法,在鄉民們看來就是能力與態度的雙重低劣,被打趴也是剛好而已。

回過頭對照張娟芬苗博雅人渣文本的文章,你會發現他們引用的知識未必較少,但閱讀起來的感受差非常多。最大的關鍵是,他們都意識到了網友是一群「不特定多數」的讀者,所以不管再精妙的意見,都要盡可能扼要地推論、敘述出來,而不能以「我有我的脈絡」唬弄過去。相反的,夏教徒的系列文每篇都充滿了不解釋的學術名詞、冗長蕪雜又對理解事情沒有幫助的細節,但既然要發表意見,就沒有把理解的責任全部丟給讀者的道理。

2.你的對手不是你的對手

第二件夏林清帶給我們的啟示是:在網路上,不打筆戰則已,既要開打,就要認清楚對手是誰、戰略目標是什麼。

從一開始,夏林清宣稱網友和意見領袖對她進行「凌霸」(真是一個沒才氣又硬要假裝自己很會寫的詞)的時候,就可以看出她的設定出了很大的問題。身在學術界這麼久的夏林清不會不知道,如果她所作所為真是有學理支持的,她應該寫出自己的論述,而與反對方的論述進行「對決」。如此一來,真正的「對手」就不是人,而是某種論述、觀點。但你一上來就先放一招「凌霸」,然後指責楊索、指責張娟芬、指責王奕凱、指責王丹、指責苗博雅,那就是把戰場拖到人與人之間的對決了。⋯說真的,我完全看不懂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為何要捨棄自己優勢的學術主場,自己挖個坑給自己跳?

如果戰略目標是「人」,那就要「烙人」。在網路上烙人,用比較古典的說法,也就是設法讓大家「近悅遠來」、「下自成蹊」,總之是利用各式各樣的辦法,使得支持你的人比支持對手的人更多。因此,大部份參與過網路論戰的人都會明白「文章不是寫來感化對手的,而是拿來感化旁觀者的」這個道理

而夏林清和她的夥伴們,有在意他人觀感嗎?顯然沒有。講最近的例子就好:當受害者出面道歉之後,「為了他人觀感」,比較好的方式是同樣回應一篇低姿態的文章(至少不能比對方姿態高),自陳處理過程中的也有疏失,使得對方承受了無需承受的傷害⋯總之,你夏大教主便宜已經佔了,至少得禮尚往來一些口頭上的好處;既是懷柔,也是展現氣度。

但夏林清的處理方式,是高姿態地發表一文,得意洋洋地告訴大家「這證明我沒有錯」;然後所謂「平台主辦方」的夏教徒,更「乘勝追擊」,嗆受害者的男友「是不是男人」,要他也加碼道歉。這後續的處理,才是這波輿論總崩潰的最後一根稻草。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旁人從來不在夏教徒的考慮範圍內,他們始終以為這還是他們幾個人之間的事情而已。既然不懂見好就收,那就是被大家打到不只吐出戰果,還得賠上身家了。

3.普通人與權勢者的「高」與「低」

在學院裡面,有種遊戲,是從搶「低」來爭取「高」——意思是,在論述的時候,營造自己是弱勢的、邊緣的、底層的、缺乏資源的、被壓制的形象,以此獲得「所以我的所作所為都是在抵抗強者」的道德高度。這就造成了一種很好笑的畫面:一群有著學院職位的中產階級教授,或者念到博班碩班的知識菁英,卻總是在說自己有多底層、多邊緣。而這套遊戲總是有人玩不膩,所以總是會在各種議題上看到這種出來秀姿勢的討論方式。

因此,此次爭議夏林清馬上就「站在受害者的位置」了。很多人認為,在這樣的性侵案件中,夏林清竟然還說自己是受害者,臉皮實在厚得難以想像;但這裡我反而要幫夏林清說兩句話:她在這件事情上的臉皮真的沒有特別厚,因為這群學院人一向都是這樣過活的。

但一進入網路這個大池子,就是要跟整個社會的平均分佈狀態去比較了。一名當到院長的資深教授vs兩名學生,這還需要比嗎?而當你指責網友「霸凌」的時候,絕大多數網友可是當不到大學某學院院長的,你的「低」還只怕讓人更覺得你是太高了點。

但這並不是說,地位高的人在網路論戰中註定是弱勢。正好相反,地位高的人雖然不容易搶到可憐蟲的形象,然而能額外運用的戰術資源是很多的。比如說,地位高的人,只要論述的語氣稍微平和,就會被視為謙遜;如果遭遇挑戰,也會有一群核心支持者可以緩衝。而爬到高位途中所累積的人脈,也能有各種積極或消極的用途,比如「夏林清」的名字至少就讓張娟芬和苗博雅沒有在第一時間投入對方陣營。

在這過程中,只要夏林清在任何時間點願意暫時放下身段,「下詔罪己」,那反對方其實是沒有太多施力空間的。姿態放低來得到「謙遜」之利,這是地位高的人才能有的戰術;地位低的人放低姿態,那也只是「恰如其分」而已。然而壞就壞在夏林清一分也不讓,所以每次開口都在幫對方墊高同情值與道德高度。

而當夏林清與對方在輿論中的高低位置反轉之後,「道歉」就成為具有爆炸力的低姿態作為了。這無關乎道歉事件是否真心——越是真心,這顆炸彈反而越有威力。

什麼叫做人失敗,就是不管對方做什麼,錯的都是你。因為你之前施加的傷害已經大到還不完的地步,所以本金加利息,會一瞬間衝垮所有防線。鄉民文化的直率與可怕之處,不在「以人廢言」,而是「以言廢人」。而一名鄉民的憤怒只是匹夫之怒,一萬名鄉民只是同溫層沸騰,那一百萬名鄉民會是什麼呢?

「普通人的憤怒沒有力量。但夠多的普通人憤怒,就會把有力量的人給逼出來。——而這就是過去幾天內發生的事情。」

專欄簡介_戰神系作家時事導讀

朱宥勳,1988年生,清大台灣文學所碩士。現專職寫作。

從小就是乖學生,並且以教師辦公室為遊樂場。待過私立學校也待過明星學校,擔任教育工作者時,站過學生成績PR值99到PR值沒有底限的各種學校講台。從一個好學生,變成一個越來越不信任台灣教育體系的教育工作者。

我們總是說教育能夠使階級流動,但實際上是鞏固階級。能夠站上講台、搖筆為文的我們,都是穿過這張殘酷篩網的倖存者。

台灣的教育體制,本身就是參與一套血淚斑斑的共犯結構。我們傷害過的、排除掉的、無能為力的每一個學生,都是蹉跎他人好幾年生命、甚至一輩子的一支大過。教育提供的希望和機會是必要的,但卻只分給那麼一點點人。能不能再把網格撐大一些?

改革總是來得太慢,寫在這個專欄裡的諍言,是我做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筆一畫寫落的銷過日記。提醒自己永遠記得那些來不及挽救的、正在發生的、將要毀壞的⋯⋯然後試著多守住一些尚未來到的。

 

商周大調查
大調查主圖
企業可以如何引導Z世代員工,減少「裝忙」行為?
隨著美國企業要求重返辦公室,Z世代興起「裝忙」文化,以應對「出勤即生產力」的期待。
1. 重塑辦公室價值,溝通實體出勤意義
2. 建立信任、開放的溝通環境
3. 彈性的混合辦公模式
4. 提供具挑戰性的工作
5. 提供有競爭力的薪資福利
6. 以上皆是
商周調查局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回到辦公室上班的Z世代,開始流行「裝忙」
楊洋 網路霸凌 輔大 夏林清 網路霸凌心得 網路霸凌 案例 輔大夏林清 輔大性侵
戰神系作家時事導讀
戰神系作家時事導讀
朱宥勳
展開箭頭

朱宥勳,1988年生,清大台灣文學所碩士。現專職寫作。

從小就是乖學生,並且以教師辦公室為遊樂場。待過私立學校也待過明星學校,擔任教育工作者時,站過學生成績PR值99到PR值沒有底限的各種學校講台。從一個好學生,變成一個越來越不信任台灣教育體系的教育工作者。

我們總是說教育能夠使階級流動,但實際上是鞏固階級。能夠站上講台、搖筆為文的我們,都是穿過這張殘酷篩網的倖存者。

台灣的教育體制,本身就是參與一套血淚斑斑的共犯結構。我們傷害過的、排除掉的、無能為力的每一個學生,都是蹉跎他人好幾年生命、甚至一輩子的一支大過。教育提供的希望和機會是必要的,但卻只分給那麼一點點人。能不能再把網格撐大一些?

改革總是來得太慢,寫在這個專欄裡的諍言,是我做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筆一畫寫落的銷過日記。提醒自己永遠記得那些來不及挽救的、正在發生的、將要毀壞的?然後試著多守住一些尚未來到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