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文章收藏功能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高中生霸凌事件》問題不在「霸凌」,而是為什麼多數人選擇「安全的沈默」?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高中生霸凌事件》問題不在「霸凌」,而是為什麼多數人選擇「安全的沈默」?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教育趨勢

高中生霸凌事件》問題不在「霸凌」,而是為什麼多數人選擇「安全的沈默」?

高中生霸凌事件》問題不在「霸凌」,而是為什麼多數人選擇「安全的沈默」?
圖片來源:d28b2d4b58e2b48fc0bf1e0b85757742
撰文者:朱宥勳

日前,台中市嘉陽高中發生霸凌事件,兩段學生在教室內被同學毆打的影片上傳到網路上後,引起軒然大波。在媒體披露之後,校方迅速介入以校規處理,但許多網友感到疑惑的是:為什麼動手的只有3個人,旁邊圍觀的幾十個人都沒有人制止?(影片1)(影片2

1.為什麼沒有人制止?

這個問題,其實正是理解「霸凌」為何在校園中、職場中—在人類社會中—難以根除的關鍵。事實上,造成霸凌的條件,並不只是直觀的「實力對比」,比如多數欺負少數、體能強的欺負體能弱的,這麼簡單的判斷而已。回到這兩段影片,我們會發現真的要算「實力」,真正數量最龐大的其實是旁觀者,照理說只要大家都願意制止,這件事情就不會發生。但這樣的數字計算,就會忽略掉人們在一個「團體」中,並不是整齊劃一的整體,而是一個個有自我意志、利益與生存方式的行動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事實上,「大家都願意」正是團體文化會如何發展的關鍵。所以當你看到一個和樂融融的班級,那是因為「大家都願意」和樂融融;反之,你看到一個有嚴重霸凌行為的班級,正是因為沒有足夠的「大家」能制止這種行為。

第一段影片是一個典型的校園霸凌案例,完全符合一般人對「霸凌」的第一印象。首先你會看到,霸凌者是3人圍毆1人,所以這不是一個勢均力敵的組織對抗(像是幫派或小團體之間的爭鬥)。所以真正的「強弱」態勢,不是發生在體能上,而是一邊有組織、一邊沒有—受害者的朋友可能很少,或者沒有意識或能力集結起來。

其次是旁觀者。這就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他們有可能制止嗎?我們可以先注意影片25秒左右,畫面上方、教室門邊的地方,有一名旁觀者模仿了剛剛霸凌者用椅子砸人的動作,嘲笑霸凌者臨時軟手。這裏的嘲笑對霸凌者來說並不是敵意的表示,而是代表「我們站在同一陣線」,是一種「哥兒們」的表態,因為他表露出來的是「你怎麼沒有更用力砸」的意思。

所以在這個3人小組的核心之外,還有數量不定的「追隨者」,他們可能不會主動發動霸凌,但是事件發生時他們會成為幫手。這種角色,可能是認同霸凌者的價值觀,也可能是為了自保而選擇翼附。無論是哪一種,對他而言,制止都是不可能的選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其餘的旁觀者,面對的處境是很尷尬的。在那個當下,他們不見得認同霸凌者的做法,但是由於霸凌者已經成為一個小團體,除非你也是另外一個團體的一份子,並且你所屬的團體有共同的意志和實力去對抗它,否則任何制止行為都是「一對多」的行為。

許多人常常會忽略一件事,那就是團體的形成需要時間來溝通,凝聚默契、共識,所以「為什麼旁觀者不團結起來?」,就是忽略了這個團體形成的過程。散沙不可能一秒凝結成頑石,任何一名行動者都沒有餘裕一一跟身邊的人確認:「我等一下靠北他,你會挺我嗎?」既然不確定是否存在盟友,所以最安全的做法就是暫時沈默。

因此,不管校園反霸凌教育如何宣導不應袖手旁觀,這種3個人震攝全場的情形還是常常發生。畢竟當你身在當下,你考慮的可能不只是此一事件要怎麼解決,還得考慮接下來兩三年的生活,包括校園內的生活和放學後的生活。如果沒有把握「壓倒」對方,或者擁有恆常鬥爭的意志與實力,單憑學生自發的團體動力很難在霸凌小組形成之後解決它。

但我比較在意的,卻是拍攝這段影片的人。這件事之所以引起關注,是因為影片被傳上網了。這可能是一種「制止」的手段:沒有辦法當下對抗,所以迂迴爆料引入媒體壓力。但是從鏡頭移動的位置來看,拍攝者應該是在霸凌者知情容許的狀況下拍攝的,這代表拍攝的人可能也是「追隨者」之一,只是出於無知的炫耀心態,才意外讓影片曝光。

不管真實情況是哪一種,這都顯示了台灣校園中反霸凌體系的漏洞:前者出於當下的無能為力,而且接下來拍攝者可能會面臨報復行為;後者則暗示了還有更多可能「比較聰明」的霸凌事件沒有揭露,只要當事人沒有蠢到上傳的話。

2.從教育的角度,我們該怎麼處理這樣的霸凌事件?

首先我們要先有個認知,那就是這樣的事情幾乎沒有根治的可能,因為它是部分社會問題的投射。有些問題甚至茲事體大,不是一個學校、甚至縣市教育局可以處理的。許多「班級經營」的研究都顯示,如果一個班級的學習邏輯是「競爭」的(比如透過考試、排名來激勵學生表現,每個學生以提升自己的表現為目標),這樣的班級會比以「合作」(互相教導、學生以提升彼此學習成就為目標)為邏輯的班級更容易發生霸凌事件。因為「競爭」邏輯強調的是「你要比別人強」,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在學業競爭中獲勝;因此落敗者就必須尋找別的領域來壓過別人,部分成員就會流動成為依賴肉體暴力的霸凌者。

所以,「霸凌」基本上是一種會跟隨著「升學主義」一同出現的副產品。這也是為什麼現代教育體系,越來越不傾向排名或強調單向度的學習成就的原因,即連台灣的教育體系,也漸漸從過去排名的模式變成A+、B-的等第制。而依照目前台灣的升學體系,國中升高中以後,更是依照學業成績進行完全的隔離和分流,使得整個台灣變成一個大型的能力分校之島,有類似傾向的學生更有機會聚集、形成團體。(但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並不是說成績好的學校就不會有霸凌行為,只是前段的學校學生,通常有較好的家庭背景和社經資源,可以使用的霸凌手段比較「細緻」,不見得會採取直接的肢體暴力。)

但顯然,絕大多數層級的教育單位都沒有辦法消滅升學主義,即便是教育部都不見得有能力做到。純粹在教育體系的能力範圍內著手,只能盡可能減低發生的機率和傷害範圍。

在這樣的事件發生之後,通常要動用的就是「懲處」與「輔導」兩個手段,但如果我們回頭檢視學校所持有的資源,會發現幾乎全台灣所有學校都缺乏有效處理這類事件的能力。

在「懲處」上,學校幾乎沒有足夠嚇阻力的手段可以使用,在歐美教育體系常見的「請家長帶回」的做法,也沒有相應的社會條件配合。而詭異的是,台灣的校園允許軍人長期駐在校園,在類似事件中卻非常排斥警方的介入,即便某些霸凌已達犯罪的層級,這更無異是自找麻煩,不切實際地期盼學校擔負教育單位不可能負載的功能。

而相對於上述對學校應能「春風化雨」的幻想,各個學校的「輔導」人力卻又嚴重不足。在這樣的事件中,無論是霸凌者、被霸凌者、旁觀者都需要長期的輔導追蹤,以嘉陽高中的事件為例,至少就有四、五個個案要處理,並且必須進行以班級為單位的全校性宣導。但是一所學校的輔導室能有幾位具有輔導專業的教師?依照現行輔導室的編制規模,即便是這樣的單一事件都不可能完整處理了,更別說還有其他的日常業務。

在現行制度下,比較可行的辦法是從根源著手,減低這類事件發生的機率。

其實霸凌事件能夠發生,問題的關鍵是在班級內各個小團體和成員的互動狀況。因此,教師必須更注意「班級經營」的細節,從帶班開始就有目標地形塑較佳的團體文化:比如更多元的成就系統,讓每個班級成員都感受到自我價值,來取代單一的學業成就目標;比如鼓勵或倡導合作學習的氣氛;對特定的行為和倫理原則設下不可退讓的界限;注意班級內小團體的動態和互動情形,避免排擠和孤立的情況發生;處理學生糾紛時,堅守「保護秘密證人」原則;盡量避免以上對下的權威關係面對學生,透過平等相待,示範給學生「對他人施展權力」以外,更佳的人際相處方式;全面性的根除體罰,以免學生習得「以暴力解決問題是正當有效的」之觀念。

要解決霸凌問題,就要先承認它確實就不是簡單的事,而且我們只能盡力去做,終有力有未逮之處。我們在面對的是人性中醜惡的劣根性,以及社會結構產製出來的惡劣副產品。嘉陽高中的事件引起網友群情激憤,但就算這個事件透過媒體壓力解決了,也只是另外一個「用更強的力量壓制你」的辦法,強凌弱的基本文化仍然沒有辦法改變,類似的事件就只會不斷發生。教育最大的功能,本來就不是在事後的補救上,而是在事情發生之前,就將我們不希望看到的東西消弭於無形。那才是教育作為一種專業,真正困難和激勵人心的地方。

專欄簡介_戰神系作家時事導讀

朱宥勳,1988年生,清大台灣文學所碩士。現專職寫作。

從小就是乖學生,並且以教師辦公室為遊樂場。待過私立學校也待過明星學校,擔任教育工作者時,站過學生成績PR值99到PR值沒有底限的各種學校講台。從一個好學生,變成一個越來越不信任台灣教育體系的教育工作者。

我們總是說教育能夠使階級流動,但實際上是鞏固階級。能夠站上講台、搖筆為文的我們,都是穿過這張殘酷篩網的倖存者。

台灣的教育體制,本身就是參與一套血淚斑斑的共犯結構。我們傷害過的、排除掉的、無能為力的每一個學生,都是蹉跎他人好幾年生命、甚至一輩子的一支大過。教育提供的希望和機會是必要的,但卻只分給那麼一點點人。能不能再把網格撐大一些?

改革總是來得太慢,寫在這個專欄裡的諍言,是我做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筆一畫寫落的銷過日記。提醒自己永遠記得那些來不及挽救的、正在發生的、將要毀壞的⋯⋯然後試著多守住一些尚未來到的。

 

商周大調查
大調查主圖
企業可以如何引導Z世代員工,減少「裝忙」行為?
隨著美國企業要求重返辦公室,Z世代興起「裝忙」文化,以應對「出勤即生產力」的期待。
1. 重塑辦公室價值,溝通實體出勤意義
2. 建立信任、開放的溝通環境
3. 彈性的混合辦公模式
4. 提供具挑戰性的工作
5. 提供有競爭力的薪資福利
6. 以上皆是
商周調查局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回到辦公室上班的Z世代,開始流行「裝忙」
霸凌事件 霸凌議題 霸凌問題 校園霸凌 台灣霸凌事件 校園霸凌事件 台灣校園霸凌事件
戰神系作家時事導讀
戰神系作家時事導讀
朱宥勳
展開箭頭

朱宥勳,1988年生,清大台灣文學所碩士。現專職寫作。

從小就是乖學生,並且以教師辦公室為遊樂場。待過私立學校也待過明星學校,擔任教育工作者時,站過學生成績PR值99到PR值沒有底限的各種學校講台。從一個好學生,變成一個越來越不信任台灣教育體系的教育工作者。

我們總是說教育能夠使階級流動,但實際上是鞏固階級。能夠站上講台、搖筆為文的我們,都是穿過這張殘酷篩網的倖存者。

台灣的教育體制,本身就是參與一套血淚斑斑的共犯結構。我們傷害過的、排除掉的、無能為力的每一個學生,都是蹉跎他人好幾年生命、甚至一輩子的一支大過。教育提供的希望和機會是必要的,但卻只分給那麼一點點人。能不能再把網格撐大一些?

改革總是來得太慢,寫在這個專欄裡的諍言,是我做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筆一畫寫落的銷過日記。提醒自己永遠記得那些來不及挽救的、正在發生的、將要毀壞的?然後試著多守住一些尚未來到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