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 領導馭人
不是員工玻璃心,79%主管溝通靠批評⋯3句話看管理為何常卡在講不清

- 台灣有近8成主管是「批判型溝通者」,常見溝通缺失包括人身攻擊、忽視員工困境,甚至威脅恐嚇。
- 改善溝通可遵循3原則,包含關注對方的需求、避免帶有偏見,以及營造適當的溝通氛圍。
▍作者簡介:洪彣欣,怡東集團共同創辦人,企業高階主管講師與教練。畢業於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人資碩士及台灣大學PMBA。創立「人才梯隊Oright Model模型」,以量化的方式協助企業選才及育才,解決接班問題。
良好的人際關係與執行力都來自溝通能力,但台灣主管與員工時常溝通不良,甚至因對方「聽不懂」而感到憤怒。
台灣近8成主管採取批判型溝通
有位社會新鮮人在高壓、高工時的科技業工作,她主管是典型的「批判型管理者」。主管對她工作要求極高,認為嚴厲批評能促使獲得良好績效。主管經常情緒勒索,以帶有個人偏見的粗暴言語,公然批評她工作上的缺失。
在這樣的環境中堅持了3年後,事隔多年,那位主管的言語仍烙印在她心中,影響著她的自尊與自信。聽完這個故事,我不禁感嘆,她真是位抗壓性極高的社會新鮮人。
台灣主管不擅長溝通的事實,從管理才能評鑑工具(MAP, Managerial Assessment of Proficiency)最新的10萬筆經理人資料統計可見一斑。
數據顯示,高達79%的台灣經理人屬於批判型,這代表台灣經理人溝通的最大問題是:急於解決問題或回覆,傾向表達「自己想說的」,很少考慮「對方需要的」。許多主管自認為是求好心切,不斷指正部屬,最終導致部屬背地抱怨,甚至離職。
人身攻擊和威脅,是主管的指導缺失
以下3段對話,是那位年輕專業人士多年後仍難以釋懷的主管言論:
1.你做的簡報怎麼那麼難看?
這段話顯然帶有人身攻擊色彩,質疑她作為研究生的基本能力。這類型的批評毫無建設性,因為被指責的部屬無法得知簡報的具體問題,只能盲目猜測。
理想的溝通方式應分開人與事,具體指出優缺點,並共同尋找解決方案。例如,這份簡報缺乏美編與排版,如何修改才能展現公司的專業形象?要如何凸顯重要數據,幫助讀者做出判斷?
2.你不會自己先看以前的資料嗎?公司不是學校,不應該手把手教你
這段話反映主管未考量部屬是新手,忽視她的能力水準與面臨的困難,過度期待她獨立完成高品質工作。
更合適的表達方式可以是:「你可以先參考以前的資料,構思好後來找我討論,討論後再開始製作報告。」
3.外面的世界沒有比較好,你會後悔的
這是常見的錯誤留才手段,主管以威脅的方式暗示外部環境更加惡劣,企圖讓員工不敢離開。事實上,若能有同理心,事情就不會發展到需要恐嚇員工的地步。
溝通ABC:態度委婉、意志堅定是關鍵
綜觀以上3個失敗的對話實例,可以發現,台灣經理人的溝通弱點,是習慣性以批判、人身攻擊、威脅或情緒勒索的方式表達關心或建議。要改善這種溝通習慣、提升溝通能力,可以遵循溝通ABC原則:
Aim(目的)
檢視談話者的溝通動機,關注對方的需要,而非僅表達自己想說的內容,避免造成誤解或混淆。
Bias(偏見)
反思自己是否帶著偏見或成見發言。溝通時應多聽多問、少批評少建議,多表達事實與感受,以對方能理解接受的方式表達。
Climate(氛圍)
注意雙方的心理狀態,評估自己是否能妥善表達真話,以及對方是否準備好傾聽。
良好的溝通並非避免扮黑臉或得罪人,也不宜過於委婉或拐彎抹角,而是要態度委婉,並且意志堅定。最後請銘記,怎麼說話,決定了你是怎樣的人。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