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在職場中的前輩,很多來自師傅帶徒弟的世代,但Z世代是網路原住民,習慣靠網路搜尋資訊自我學習、自己研究新人手冊、教育訓練教材自己看,自己摸索。他們的成長路上,長輩說的不一定是對的,就連爸媽也是。
我剛出社會,第一次對客戶提案時,主管幾乎每頁看過,跟我討論架構、每頁的標題、內文。
後來我自己當主管,發現這樣做,新人很快會覺得不被尊重,甚至離職。反而是給個目標、頂多一個框架,最多給個範本,他們就自己去做,產出的速度可快了。
如果想自我檢視,以下這些行為可能代表你已經「指導成癮」,可以試著調整,找出更適合現今職場帶團隊的方法。
「檔案出去前要給我看過」
職場前輩過度相信自己以前的經驗,認為幫同仁看過再出手,才能調整到更好。但其實新人在第一線,反而更常接觸到最新的資訊與創意。
前輩要求看過,後輩為了避免被改來改去,增加工作量,只好做出一份符合職場前輩要的套路檔案,也因此不會有太多創意與創新。
「我已經改好了,你那樣寫不行。」
「我已經談好了,你那樣做不行。」
更熱心一點的前輩,會把同仁做出來的資料一片大改,甚至跟外部、內部開會的結論也讓他不滿意,習慣自己再重新談判過。
甚至改完後,還要把同仁叫來熱心指導一番,告訴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什麼不這樣做。
實際是,同仁覺得自己是來發揮的,不是來做機器人的,也不一定認同前輩的做法,尤其擅自改動同仁的作品,或擅自與他負責的客戶聯繫,都讓他們覺得不被尊重。
「你就照我這樣寫。」
「我剛聽到你跟客戶講話,你不可以這樣講,你要這樣講⋯⋯」
「這場會議我來主講,你聽就好,你經驗還不夠。」
重度指導成癮症的前輩,像盯哨一樣,不放過新人一點風吹草動,甚至每一通業務開發電話都要在旁邊聽。聰明的新人,在這樣的前輩旁工作,再靈活的人都會變傻。因為自作主張只會討罵,動腦是沒事找事,久了還不變傻嗎?
每一次遇上新人時,先問對方:「你想自己看,資料給你,還是你需要我教一遍?」
如果新人回答:「我可以自己看,不要擔誤你時間,你那麼忙。」
意思就是他想自己看,請不要劃錯重點,後二句是客套話,習慣自我學習的人,自己看資料是很快的,有問題再發問也比較有效率,此時千萬不要會錯意,急著說:「不忙不忙,我教你一遍」那就真的誤會大了!
急性子的前輩沒辦法看事情沒進度或一直拖著,總是想自己拿來改最快,但這樣長久下去,新人缺乏成長機會。遇上容易緊張的新人,更會因為自己的事被主管拿去做,導致更焦慮。
把自己的急性子放慢一點,提醒自己容錯度高一點,準備時間本來是一週,交給新人可以提早作業,一個月前就開始,每週跟他過進度時,問一下需不需要幫忙,看一下成果,稍微點一下修正方向就好。
不要把時間壓縮得太趕,自然可以耐住性子等待新人進步。容錯的部份,只要是可以挽救的,都把它算成學習成本,訓練人才本來就是需要在做中錯中學,想到未來有一群人才庫,現在的錯誤或疏失就都是可以包容的了。
不同世代有不同成長背景,多交一個新人跨世代朋友,有時你會嚇一跳,原來在我們成長歷程那些前輩的行為,在這一代看來是多麼令人驚嚇。
教導職場晚輩,多跟他們交朋友,多認識他們,自然會找出適合帶領他們成長的方式。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林易萱
黃昭瑛Yuki Huang,永遠帶著赤子之心探索世界的旅遊愛好者,也是擁抱創新、積極正向並樂於分享經驗的最佳團隊導師。以網路產業與實體零售業雙重思維,率領年輕人才在各國市場的激烈競爭中以創新策略突圍。在數位行銷的路上,和大家一起切磋交流。曾任職KKday擔任營銷長、Yahoo奇摩、威富集團。
作者: 黃昭瑛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2/2/22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