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美國缺工現象持續延燒,但人們不工作的主要原因,已從雇主不營業、提早退休,轉移為「請病假」。
2.1月上旬,約880萬勞工稱沒有工作,比12月上旬增加2倍,約占美國勞動力6%。全美國病假或帶薪休假的總時數比率,則從0.4%上升到5.2%,增加12倍。
3.大病假潮影響,雇主負擔加重,餐飲業(如麥當勞、星巴克)不得不縮短營業時間,航空業也因此取消數千個航班。
即使Omicron引發的症狀沒有Delta嚴重,但是突如其來的大規模病假,已經影響商業活動。美國去年聖誕節以來病例大幅增加,導致全美各地的勞工都在大量請病假,這場「美國大病假」加劇大型食品和咖啡連鎖店的勞動力挑戰,迫使餐廳不得不縮短營業時間。
根據美國疾病與預防中心(CDC)數據,1月第一週,COVID-19病例、住院人數和死亡人數繼續增加。對照美國人口普查局自2020年初以來詢問人們為什麼不工作的原因,現在已從提早退休、雇主沒有營業或關門,到現在最多是因COVID-19而請病假。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數據,12月29日至1月10日期間,約有880萬員工報告稱沒有工作,是12月前兩週的3倍,原因是感染COVID-19或必須照顧染疫家人。
880萬人約占美國勞動力的6%。另有320萬人表示他們沒有去上班是因為他們擔心感染或傳播病毒,比12月初增加25%。生病勞工的大增,正在影響從醫院到航空公司各行業,加劇勞動力緊縮。大城市受影響最劇,1月紐約市服務業勞工的平均每週工作時間約為21小時,低於一年前約27小時。據Gusto數據,在過去兩週中,全美國病假或帶薪休假的總時數比率從0.4%上升到5.2%。
麥當勞執行長對媒體採訪時表示因勞工短缺,全美國1.3萬家店工作時間平均減少1成。星巴克也提到愈來愈多勞工請病假,導致一些區域工作時間減少。幾週前星巴克指示不再要求員工接種疫苗,可能反映出找勞工有多麼困難。
因病不能上班不僅是雇主的負擔,勞工自己也極度擔憂,因為這些染疫的人或是有家庭照護需求的人,大多從事不穩定的低工資工作,且在美國有4成服務業員工沒有帶薪病假,如果他們生病不能工作,就沒有收入,因此即使已經有9百萬人請假,還有更多人即使生病還繼續工作。
不只餐飲業受到影響,航空公司也看到愈來愈多員工請病假,數千個航班取消,達美航空指出,僅在過去4週內就有8千員工染疫,約佔該航空公司員工總數10%。為了緩解缺工影響,美國CDC已放寬隔離建議,若檢測陽性,只需隔離5天,若無症狀就可恢復正常活動,但要戴5天口罩。
還好1月中以來美國感染人數已持續下降,疫情高峰似乎已經過去。在南非以及英國的感染率也正在下降。美國白宮首席醫療顧問佛奇(Anthony Fauci)認為,人們已經可以將Omicron視為一般呼吸道感染,就像COVID-19出現前感冒,任何感冒都會有後果,目前目標是追求疫情不會擾亂生活,即一定程度讓生活恢復正常。
台灣疫情正要開始,不只港區、工業園區疫情擴大,餐廳、飯店員工也都紛紛出現染疫案例,農曆假期後的台灣是否也會出現去年聖誕節後的「美國大病假」局面,考驗才正要開始。
*本文獲「科技新報」授權轉載,原文:Omicron 逼出「美國大病假」,麥當勞、星巴克被迫縮短營業時間
責任編輯:李頤欣
核稿編輯:鍾守沂
由多位喜好並擅長各種科技知識的朋友共同創立的「科技新報」。參與成員各有專精,網站內容涵蓋各式新科技訊息,從行動運算、醫療生技、網路,到科技產業、技術等多樣領域,期盼以自身的知識與經驗,帶給所有讀者未來市場與科技生活更多的啟發與思考。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