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文章收藏功能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35歲後更容易發生!出現5跡象,你陷入職業倦怠了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35歲後更容易發生!出現5跡象,你陷入職業倦怠了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心靈成長

35歲後更容易發生!出現5跡象,你陷入職業倦怠了

35歲後更容易發生!出現5跡象,你陷入職業倦怠了
如果你長期感到精力不足,或對工作的興趣越來越低,可能是陷入了倦怠狀態! (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撰文者:支琬清
經理人 2025/02/27
摘要
  1. 職業中期倦怠常見於35~42歲的資深專業人士,會對工作出現負面情緒、專注力下降、長期疲勞且難恢復。
  2. 職業倦怠並非僅由工作內容引起,也與長期的壓力、缺乏挑戰性及失去職涯方向有關。
  3. 緩解倦怠的方法包括:尋求新挑戰、重新規劃職涯方向、學會拒絕過度承諾、發展工作外興趣,以及主動與主管溝通。

正處在職業中期倦怠(Mid-Career Burnout)嗎?

研究顯示,許多專業人士在職涯的中期階段可能會感受到倦怠,甚至對職涯方向產生疑問,這種現象被稱為 「職涯高原期」(Career Plateau),通常以35~42歲的資深工作者居多。

職業倦怠的主要成因,包括長時間的工作壓力、缺乏挑戰性、工作內容過於重複,導致對職涯的投入感下降。如果你也長期感到精力不足,或對工作的興趣越來越低,可能是陷入了倦怠狀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職業倦怠」了嗎?5個跡象,快速判斷是不是倦怠了

以下5個常見的職業倦怠徵兆,你中了幾個?

  1. 對工作產生負面情緒:對公司文化、同事或客戶的態度轉為冷漠,甚至帶有消極情緒。
  2. 專注力下降,工作成效受影響:即使投入時間,仍感覺產出有限,或難以專注於日常任務。
  3. 長期疲勞且恢復困難:即便經過充分休息,卻還是感到身心俱疲,可能伴隨著頭痛、肌肉痠痛或睡眠品質下降等情況。
  4. 缺乏成就感與動力:對工作成果感到不滿足,甚至懷疑自己的專業價值。
  5. 對職涯方向感到不確定:不確定自身未來發展,或對職業目標失去清晰規劃。

離職不是唯一解方!5面向調整心態、做出行動,就可能迎來契機

許多人認為離職,是解決倦怠的唯一選擇。不過,透過適當調整心態、做出行動,其實就能幫助緩解職業倦怠。

1.調整工作內容、迎接更有挑戰性的任務

如果工作變得單調,能適時給自己一些新挑戰,能幫助提升工作動機。例如主動尋求新的專案、嘗試跨部門合作,或學習新技能,讓工作內容更具有變化性。也可以重新檢視工作優先順序,專注於更具有影響力的任務,減少低價值工作的負擔。

2.定期回顧,重新規劃職涯發展方向

職業倦怠往往來自於對職涯方向的不確定性,因此重新評估短期與長期目標特別重要。建議要定期回顧自身的工作成果與成長,確保職涯發展符合期待。這能增加你對工作的掌控感,提高滿足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3.別再過度承諾,你可以喊「不」

處在職涯發展中期的人才,常會遇到「過度承諾」的窘境,養成了對工作中的每個要求都回答「是」的習慣,進而導致職業中期倦怠。過度投入工作反而可能導致身心俱疲,要記得設立明確的工作與生活界限。例如固定下班時間、減少非必要加班;也能運用帶薪休假(Paid Time Off,PTO)制度或短期休息調整工作節奏。

4.投入時間在個人興趣,豐富下班後的活動

優先照顧自己、把注意力拉回自己身上,是最常見也容易被忽視的。尤其對於30~40多歲的工作者來說更是如此。其實職業倦怠不僅與工作本身有關,也可能來自於生活的單一性。能嘗試培養與工作無關的興趣,像是學習新技能、參加社交活動或投入志工服務,有助於平衡心理狀態,提升滿足感。

5.重新評估所處環境,主動找人資、主管尋求幫助

如果你已經採取一切手段,但仍然感到疲憊與倦怠,那工作環境可能才是根本原因。當職務內容無法滿足自身需求時,應主動與主管或人資部門溝通,尋找合適的職位調整或轉調機會;此外,與同事建立良好的工作關係,也有助於減少倦怠感,提高協作效率。

職業倦怠是一種常見的職場現象,但透過適當調整,還是能在現有職位中找回工作熱情。專家建議,與其立即離職,不如先評估個人職涯目標、調整工作內容,適時尋求支持。

倦怠,並不總是代表「該離職」了。

*本文獲「經理人」授權轉載,原文:35歲後,更容易感受到倦怠!與其冒險離職、果斷求去,不如先嘗試5個改變

延伸閱讀:
早上起不來、連洗澡也覺得好累...你心累了嗎?從5個小地方看得出來
2025年低壓高薪工作Top15榜單出爐!兼顧收入與心理健康的職業選擇

責任編輯:倪旻勤

商周大調查
大調查主圖
企業可以如何引導Z世代員工,減少「裝忙」行為?
隨著美國企業要求重返辦公室,Z世代興起「裝忙」文化,以應對「出勤即生產力」的期待。
1. 重塑辦公室價值,溝通實體出勤意義
2. 建立信任、開放的溝通環境
3. 彈性的混合辦公模式
4. 提供具挑戰性的工作
5. 提供有競爭力的薪資福利
6. 以上皆是
商周調查局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回到辦公室上班的Z世代,開始流行「裝忙」
職涯 職業倦怠
經理人
經理人
經理人月刊
展開箭頭

經理人最實用的管理知識交流和學習平台!提供主管和上班族專業工作心法及職涯提點,陪伴領導者管理組織、提升績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