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職場修練
盤點16個新時代職能,工作不被取代!

1.根據Layoffs.fyi的數據,全球11月單月就有80家企業裁員、超過2萬5000名科技人員失去工作,其人數規模遠高於今年其他月份。
2.高盛反駁了裁員代表經濟衰退,有3個原因:科技業並未主導就業面向、科技人才也持續招聘、借鏡歷史經驗。
3.Google是在1998年網路泡沫前成立,現今許多指標性科技巨頭都在這樣的契機成長茁壯,因此今年的大規模裁員即是新創產業的大好機會。
過去幾個星期,矽谷科技業面臨的困境難以想像,就連許多全球知名、前景看好的大企業,也無法抵禦大環境劇烈變化,進行大規模的裁員。
「Layoffs.fyi」是一個自COVID-19爆發,即開始關注全球企業裁員的網站,根據他們的數據,11月單月就有80家企業裁員、超過2萬5000名科技人員失去工作,其人數規模遠高於今年其他月份。
疫情時期商業、消費模式改變,科技業相關產業產生極大的人力需求。但如今各國逐步回歸正常生活,電子商務、消費型態等活動回歸常態,各企業領導者也意識到經濟衰退的趨勢,紛紛向員工告知未來將面臨嚴峻的大環境挑戰。
Meta裁員約1萬1000人
Meta執行長佐伯格(Mark Zuckerberg)在給員工的內部信件中,告知員工一項艱難的決定:Meta團隊規模將縮減約13%,需要資遣1萬1000多名優秀員工。
Meta於10月26日公布第三季的營收狀況:營收277.1億美元、年減4%,已連續2季下滑;元宇宙部門(Reality Labs)也持續虧損,預期第四季營收將面臨第三次下滑。
Meta在疫情期間增加了60%的員工,但面對其他社群的挑戰、廣告營收放緩,勢必得做出調整。
Twitter裁員約3800位員工、4400位約聘人員
10月27日,馬斯克(Elon Musk)正式以440億美元收購推特(Twitter),隨即展開一連串改革。除了開除高階管理階層、解散董事會外,也將裁撤約3800名員工,約佔員工總數的一半。而後,Twitter資遣至少4400名約聘人員,有許多承包商、約聘人員是在無法連接公司Slack及電子郵件服務時,才發現自己遭遇解聘。
Microsoft裁員腳步不停
微軟最近公布的財報顯示,營收成長率創下5年來最低。根據美國新聞網站Axios的一份報告,微軟10月解雇數百名員工。
Netflix裁撤450名員工
全球串流媒體巨頭Netflix在全球擁有2.2億名用戶,然而近年來隨著同性質的網路平台陸續推出,面臨激烈競爭。根據2022年第一季財報顯示,用戶數下滑3.18%,較上一季減少約20萬用戶,這是首次出現用戶數下滑的情況。預期第二季也將流失將近200萬用戶。
為了降低成本,Netflix今年4月先精簡旗下網站「Tudum」員工,5月、6月又分別展開2波裁員,裁員人數佔其總員工數4%,主要解雇對象為美國員工。
Snap裁員20%
社交媒體公司Snap也在第二季財報低於預期、股價下跌8成的狀況下,採取降低成本的措施,包括解雇20%、超過千名的員工。
亞馬遜裁員計劃將持續至2023年
全球電商龍頭亞馬遜(Amazon)在11月中向員工發布備忘錄,宣布將進行部分專案與團隊的整合,並裁撤設備及服務部門。除了裁員以外,也向部分員工提供自願離職方案。同時,隨著公司的年度營運計畫持續規劃、調整,預計裁員將延續至2023年。此外,亞馬遜也暫停進行人員招聘,以限制人力支出成長。
報導指出,美國即將進入年底聖誕假期、購物旺季,亞馬遜卻選在需要維持企業穩定的時間點裁員,可能代表全球經濟惡化的狀況比想像中嚴重,因而必須透過裁員降低人事成本過高、達成率過低的處境。
疫情雖為科技業帶來榮景,不久前亞馬遜才提高技術人員的薪酬,以爭取優秀人才。但大環境瞬息萬變,讓商業模式大幅改變。亞馬遜今年成長放緩至20年的最低點,過度投資與擴張產生的高成本,以及疫後消費者似乎又回歸傳統,更有高通膨影響銷售額。如此不穩定經濟發展,也讓亞馬遜步上科技業裁員一途。
未裁員的Google「Alphabet」,也面臨股東「諫言」
這波科技業裁員之際,有一巨頭並未跟進,即Google的母公司「Alphabet」。
持有Google母公司「Alphabet」價值60億美元股份的維權投資者(Activist investor)「TCI」,在寫給Google執行長的一封信中「諫言」指出,2017年以來,Alphabet的員工人數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員工薪酬也是矽谷最高標準。儘管有極為優秀、聰明的人才,但這些菁英也僅是公司員工總數中的一小部分。簡言之「員工太多,員工成本太高」。
不過Alphabet的股份組成共有3類,而創辦人賴利.佩吉(Larry Page)和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持有絕大多數B類股份,有著穩固投票控制權。因此維權投資者想掌控、影響的程度並不高。
雖然Alphabet未裁員,CNBC報導一份公司內部備忘錄顯示,Google執行長桑德爾.皮耶(Sundar Pichai)先前早已宣布「放緩人員招聘」的相關人才措施。
科技巨頭裁員,高盛:並非「經濟衰退」的訊號,是人才市場大風吹
全球最大投資機構之一「美國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反駁了裁員透露了經濟衰退的觀點。
11月15日高盛首席經濟學家 Jan Hatzius給客戶的報告中寫道,「科技業裁員並非經濟衰退來臨的跡象」,他提出3個原因:科技業並未主導就業面向、科技人才也持續招聘,以及借鏡歷史經驗。
1.科技業並未主導就業面向
他認為儘管當前面臨科技業裁員,但科技業佔就業市場的比例小,對於整體(美國)勞動力市場產生的影響也小。
2.科技人才也持續招聘
再者,科技業職缺情況仍維持著疫情前的水準,即使遭受裁員,求職者也有許多機會找到新的工作職位。
3.借鏡歷史經驗
從過往經驗來看,儘管科技業裁員的人數大幅上升,但整體勞動力市場的裁員人數並未增加。從歷史上來說,科技業裁員並非整體勞動力市場惡化的指標,對其他行業影響也有限。
哪3種領域的人最容易在這波風暴中倖存?
此外,人才大搬風的現象也可以從美國勞工局的統計數據發現,儘管許多科技巨頭傳出裁員消息,但因而讓很多新創公司躍躍欲試、等著接受這些高階人才的加入。
報導指出,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顯示,10月科技業招聘職位的數量反彈,職位空缺接近31萬7000個,比9月份增加10萬多個,其中在3個類別中出現大量的新招聘需求:
● IT服務和訂製軟體開發:+8800。
● 其他資訊服務,包括搜尋引擎:+6800。
● 計算機和電子產品製造:+5400。
甚至和去年相比,單是「科技製造業」的就業人數就成長了43%。《indeed》的文章也列出了當今在美國就業市場當中,最搶手的領域與專業技能。具備這些能力,即便身處裁員風暴,也能安然度過:
1.人工智慧(AI):是仍持續發展的技術領域,包括機器學習工程師、數據科學家、研究科學家和商業智能開發等。
2.網路安全:協助企業保護系統和數據免受網路攻擊。
3.雲端運算:由於雲端運算的易用性、處理,和儲存的可靠性和擴展性,因此在IT領域愈來愈受歡迎。
4.軟體開發工程:使用編程語言創建、調整、測試和安裝軟體,包括遊戲開發人員、IT顧問、網路開發人員。
5.用戶界面(UI)/用戶體驗(UX)設計:有助於提高產品的吸引力。
6.數據分析:管理、分析數據以獲得相關的有價值訊息。
7.數據科學:結合2個或多個學科,如數學、統計學、高級計算、數據工程,並融合領域的專業知識。
8.程式語言:了解一種編程語言,能培養批評性的思維能力,從而更容易適應新的編程語言。
9.數據行銷:指在各平台上投放廣告的能力,涉及範圍包括搜尋引擎、網站、電子郵件、社群媒體來推廣產品。
10.行動端應用程式開發:當今幾乎所有企業都會因應手機受眾開發更多應用軟體。
11.網站維護:支持網站運作與排除故障,涉及硬體和軟體的安裝與配置,監控與保障網路免受威脅。
12.量子運算:量子理論是現代物理學的一環,開發人員希望在未來將資訊編碼在更小的量子中。
13.機器人技術:結合機械科學和工程研究,設計、建造與操作機器人,為各種技術創新做出貢獻。
14.遊戲開發:遊戲開發人員包括設計、構建、測試和發布遊戲的人員,如軟體開發、動畫師、遊戲測試員。
15.區塊鏈開發:區塊鏈技術提高內部交易的安全性,現在企業也將其運用在文件儲存、身份管理、數字交易等。
16.工業設計:工業設計師創造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產品,在製造商品時,考慮技術性能、環境、舒適度、便利性。
另外也有其他專家仍看好科技業發展,科技專欄作家萊文(Steven Levy)即預測,大型科技公司裁員將推動該產業的未來。Google便是在1998年網路泡沫前成立,現今許多指標性科技巨頭都是在這樣的契機成長茁壯。
科技業巨頭放緩招募、人事凍結,但受裁員、失業之科技人才有加入小公司、新創公司的選擇。這些工作者、科技人才也非泛泛之輩,此時即成新創產業的機會,可以激盪創意與不一樣的發展。
*本文獲「104職場力」授權轉載,原文:美國矽谷大裁員、全球科技巨頭縮編風暴下,哪16種領域最容易倖存?|職場熱議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
104人力銀行官方內容平台,職場專業情報第一選擇:履歷範本、自傳範例、求職面試、職場溝通、經營管理、工作心法、職涯規劃、中年失業、就業機會等。不只幫你找工作、找方向,更要提升你的職場競爭力。新鮮人、上班族、二度就業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