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文章收藏功能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想減肥先買跑步機,想加薪先訂台iPad?最大的生產力,跟花錢無關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想減肥先買跑步機,想加薪先訂台iPad?最大的生產力,跟花錢無關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商業周刊》1951期-訂戶雜誌寄送說明
至頂箭頭

職場 | 職場修練

想減肥先買跑步機,想加薪先訂台iPad?最大的生產力,跟花錢無關

想減肥先買跑步機,想加薪先訂台iPad?最大的生產力,跟花錢無關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Anthea
摘要

1.當我們非常想要一個東西時,我們會想盡辦法高估自己的需求,甚至創造需求來說服自己。

2.在決定生產力的因素裡,工具並不是絕對且必要的唯一因素,執行力、自製力,才是成事與否的關鍵。

3.要想拉高生產效率,好工具是最低層的提升,中層是自律,最高層次是聰明的時間管理。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LinkedIn
微信ID:LinkedIn-China
LinkedIn領英是全球知名的職業社交網站,每個《財富》500強公司均有高管加入。

之前假期回了趟老家,發現家裡還在上學的孩子們人手一個iPad,美其名是用來學習。

「騙誰呢?是打遊戲吧。」

「真的,我們全班現在幾乎都用這個做筆記。」對面嘴很硬。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AD

身為上班族的我有點驚:辛苦工作一整年,也得咬咬牙才捨得買的高級玩具,怎麼就成了學生的基本配備?

見我不信,他們翻出幾個學生愛關注的網紅,指給我看:「這可是生產力工具,提高學習效率的。 」

這語氣讓我覺得有點熟悉,我想起了家裡長灰塵的健身環,充當掛衣架的跑步機,和當初同樣信誓旦旦的自己。 好工具和生產力的事,確實值得聊聊。

一、想買買買的時候,就會放大需求來說服自己

隨手一搜,就能看到跟我有相同困惑的人還不少。網路上關於iPad有個熱度挺高的爭論:花3萬多買個iPad Pro,到底能不能提高生產力?一個高讚數的答案是:買前生產力,買後只追劇。再黑的科技,對很多人來說,也不過就是一台移動版的電視機。或者說,用來追劇,已經是對iPad的尊重了,總比壓箱底生灰好,不是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AD

還有閱讀工具Kindle,幾乎每個人入手的時候,都以為自己會是午後手捧咖啡安靜閱讀的文青,一不小心卻會發現,它最大的用處其實是充當泡麵蓋。

我還經常勸朋友,別買一大堆廚具,非要在家做飯的話,一個小鍋就夠了。這麼說是有原因的。去年疫情期間,在一片秀廚藝朋友的迷惑下,我也跟風燃起了當中華小當家的熱情。雖說自己連煎個雞蛋都會糊,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廚具必須先買上一整套,而且得是名牌,是網紅款。

花了幾萬,湊齊了一套烤箱、調理機、打蛋器、氣炸鍋,甚至咖啡機後,我下廚的次數10個指頭數得過來。一方面是工作忙,一方面是公司餐廳太好吃,另一方面是外送太方便,總之,直到上次我想做個小甜點,發現奶酪都過期發霉了,才恍然大悟,自己真的不是當美食網紅的料。所以我真誠勸大家,如果你只是偶爾做做飯,買個鍋子和餐具就行了,不然又浪費錢,搬家還麻煩,賣二手還會因為體積太大不好賣。

發現了沒?當你非常想要一個東西,你就會想盡辦法高估自己的需求,甚至創造需求來說服自己。比如買了這堆廚具,我就能當美食網紅,卻忽略自己不會做飯的事;比如辦了健身卡我就能擁有女團成員的腿,或者8塊腹肌;比如去年的衣服已經配不上今年的我,衣櫃裡的衣服已經都看膩了,不買新的不行;再比如,買了這個iPad,我的學習/工作效率就會提高,一步步晉升人贏。這一切,其實都是消費主義對普通人挖的陷阱。

跳出來的辦法也很簡單,每次下單前,問自己這3個問題:我是勤快的人嗎?我能經常用嗎?我很有錢嗎?如果答案是NO,那就快點醒醒。

二、最大的生產力,其實是「自製力」

看過一篇文章,說李子柒早期做影片的時候,沒有專業的相機也沒有團隊,就是用普通設備自己拍。後來在朋友的建議下才開始購置專業設備,慢慢鑽研。早期的影片裡,畫質粗糙,但並不妨礙她精心設計,忙忙碌碌穿梭於鏡頭內外。自己開關相機,在畫面裡認真做農活,手受傷了繼續拍。

做內容網紅最重要的,就是持續而優質的內容產出。更新頻率跟不上,就算用了最好的相機,也充其量就是個有點才華的網友。李子柒數十年如一日的勤奮,才是她日後榮譽的重要原因。

然而,我們總是放大了工具的效應,而忽視了人內在的驅動力。在決定生產力的因素裡,工具並不是絕對且必要的唯一因素,執行力、自製力,才是成事與否的關鍵。真正愛看書的人,有沒有Kindle都會看。而不愛看書學習的人,就算放張白紙在面前,都可以用筆劃幾條橫豎線玩五子棋。

說到這,我想起在國外時的鄰居,是一個在頂校讀博士的英國男孩。離別時,所有人都在交換各種社交媒體上的聯繫方式,只有他掏出來了一個黑色巴掌大的筆記本,叫我們輪流在上面寫下來自己的email。我們笑他為何這麼「old fashion」,他說自己一直如此,很少用電子設備,倒是這個本子裡有所有他寶貴的東西:課堂筆記、碎片思考、好吃的菜譜、朋友的聯繫方式……我當時覺得他很好笑,簡直是上個世紀的人。

但現在想想,很多事好像還真的是這樣。通訊錄裡的好友,多的是點讚之交,就算換了名片,加了好友,也並不代表輕易就有多深厚,重要的是是否有共同難忘的經歷和契合的價值觀;有價值的知識和思考,不論是拿本子記錄下來,還是用iPad畫了個思維導圖,對自己而言效果都差不多,關鍵還是思考的過程,和記錄的勤奮程度。沒學就是沒學,不要賴給工具。

三、依賴工具來提升效率,或許是最笨的方法

生活中,其實有時候依賴工具反而拉低效率。舉個簡單的例子:你上班距離公司1.5公里,坐捷運需要換乘,耗時20分鐘;坐公車沿途經停好多站,不算等車時間耗時30分鐘;叫計程車恰逢高峰,需要預約或者排隊,算上等車時間大約耗時20分鐘;騎共享單車僅需12分鐘。你會怎麼選?我選騎車。

這考察的其實是對事情的預判能力。如果只考慮工具的效率,卻不分析路況和路線,效率反而會降低。快速分析當下情勢,並做出聰明的預判,是提升效率、節省時間的好辦法。這就好比球類比賽,想要贏球,傳球的時候就要跑向球要去的地方,而不是它已經在的地方。如果按照後者制定戰略,就永遠慢對手一步。

另外一種提升效率的方法是:把任務並聯,而非串聯。中國數學家華羅庚曾經以泡茶,講統籌的重要性。傳統泡茶步驟是這樣的:洗好熱水壺,倒入冷水,放在火上,等水燒開;水開後洗茶杯,準備茶葉,沖開水泡茶。為了節約時間,其實可以選擇這樣:洗好熱水壺,灌水燒水;燒水過程中,洗茶杯,放茶葉,水開後泡茶。這種方法其實在生活中並不少見:比如在捷運上看書,比如洗衣服的時候煮咖啡,比如健身的時候聽新聞。

最後一個方法就是總結經驗,形成可重複使用的模板。比如學習中的錯題整理,工作裡的匯總文檔,常見問題解答等等。能用模板搞定的事情,就不重複探索過程,節省時間。

如果要給效率定出級別,初級就是工具提升的效率,中級就是自律提升的效率,而高級,則是聰明的時間管理帶來的效率。

※本文由LinkedIn原創,作者Anthea,獲LinkedIn授權轉載:原文

責任編輯:李頤欣

商周大調查
大調查主圖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將開始,你認為最具潛力的經濟特色是?
1. 大量隨香客促進地方消費
2. 帶動周邊商品銷售
3. 創造龐大志工經濟
4. 跨縣市路線的旅遊經濟
5. 科技加持的數位商機
商周調查局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2025大甲媽祖遶境進香》9天8夜路線圖、日期、GPS、直播、報名全攻略
陷阱 生產力 消費主義 工具 效率
LinkedIn (領英)
LinkedIn (領英)
LinkedIn (領英)
展開箭頭

LinkedIn (領英) 創建於2003年,總部位於美國加州矽谷。致力於向全球職場人士提供溝通平台。LinkedIn是全球知名的職業社交網站,每個《財富》500強公司均有高層加入。2014年1月,LinkedIn宣布正式進入中國,並啟用中文名稱「領英」,努力為中國用戶提供更好的產品與服務。

微信公眾號ID:LinkedIn-China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