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 投資理財
薪水高反而離退休更遙遠?高收入族群更難逃脫的消費陷阱

- 能否提早退休取決於「被動收入」能否足夠負擔家庭開銷。即便有高收入,若月支出接近收入,也難以擺脫工作壓力。
- 收入增加時,不應立即提高生活水準,否則難以累積資金投資理財,創造更多被動收入。
- 財務自由的核心在於掌握人生主控權,當被動收入足以支付基本開銷時,才能真正擁有選擇權。
今天跟幾個醫師讀者朋友聊天,大家聊到看見一些名人突然離世的新聞很感慨,有時會擔心沒有及時享樂。
我跟一位女醫師說:「及時享樂當然可以,只是一般人這麼做的話,要怕的是50、60歲就把錢用盡,人卻還沒死,後半輩子的生活就很難過了。工作當然要有限度,不知不覺犧牲掉家庭生活肯定不對。人過中年,我們都要知道投入工作的極限在哪,不要已經賺得差不多了,還繼續把重心放在賺錢上。」
高收入不代表能輕易退休,被動收入才是關鍵指標
能不能退休的標準,要用資產能創造多少現金流而定。例如,每月家庭開銷約12萬元,被動收入有12萬元,退休當然沒問題。
但有些人是主動收入很不錯,也許一個月有20萬元,可是家庭開銷也大,例如高達18萬元,每月可投資的錢就只剩下2萬元。這種人往往會過得很辛苦,因為工作已經很勞累,但一想到不上班,又會擔心沒月開銷怎麼辦?
這類型高所得者的心事,幾乎10個人有8個中。
對於較低所得的人來說,會覺得,這有什麼好哇哇叫的?一個月有20萬元的收入,開銷減低一些不就好了?
相當有道理,但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當每個月家庭開銷已經到18萬元的時候,硬要壓到12萬元,往往讓人覺得「怎麼越過越不好了」。這是人之常情,因為18萬元和12萬元的月開銷,能享受到的生活必然有差異。
提升收入也是一條路,但這是一條不好走的路,可能要轉往創業、扛更多風險,而不是繼續當受薪階級。
這道理大家都知道,也因此要常常提醒自己,不要輕易把生活水準上調得太快。因為,一旦這條線變高,要調低就很不舒服了。
加薪不該立刻提高消費,儲蓄理財才有機會財務自由
以一般小資族、上班族來看,一個每月賺5萬元的人,被加薪後變成6萬元,真的很開心,會想偶爾犒賞自己。例如每個月多吃幾次大餐,或者換一台新車等,卻在不知不覺中每個月也多花1萬元。
這個舉動就是危險的理財行為,因為加薪不等於可以「上調生活水準」,建議最多調高一半就好。例如,月收入多了1萬元,那月開銷最多就是調高5000元,甚至可以騙自己根本沒調薪,這樣才能把錢存下來去投資理財,要不然只是消費娛樂費變多而已。
更別說要買良好資產、創造更多被動收入,那都已經是很後面的事情,光理財前段的基本功——降低欲望、累積銀彈,就讓絕大多數人舉了白旗。
這也是為什麼有時看別人光鮮亮麗,也不需要太過羨慕的原因。現代人利用信貸、信用卡分期、分期循環,確實可以在表面上人人稱羨。只是,享受消費的樂趣3、4年後,差不多也到了要還債的時候。
這時就算收入有增加,一樣會喘不過氣,覺得生活壓力怎麼這麼大,都在還銀行債務。
財務自由掌握人生主控權,自由比財富更重要
長期來說,經濟必然成長,大家都希望日子過更好,科技發達也是為了讓我們過得舒服。景氣好的時候什麼都好,景氣不好的時候,富人只是少幾個帳面數字,但中下階層的人甚至沒錢開刀、沒錢買營養品、沒錢請看護、沒錢讓孩子上學,要面對賣掉代步工具、家庭保險要解約換錢等窘境。
說到底,家庭環境還可以的人,才較能盡情享樂,那份底氣跟氣質騙不了人。家庭環境較普通,甚至不佳的人,都不幫自己一把,還會有誰願意幫忙?
想要提早退休當然可以,計算一下被動收入是否可以打平基本家庭開銷。如果可以,又真覺得工作到了臨界值,壓力跟健康可能快要出問題時,離開也無妨。因為家庭開銷已經不愁,頂多就是每年出國2次改成2年出國1次,這同樣也能過上快活人生。
把人生主控權抓回來,快感遠比其他娛樂還痛快。總之,財務自由的重點不只是財務,自由才是重點。隨心自在,時間由己。祝大家都早日圓夢,事事順心。
*本文獲「畢德歐夫」授權轉載,原文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
商周大調查

「貨到了港口,美國客戶卻說千萬別出!」川普關稅重拳:台灣出口關機中
金融交易經驗18年,交易總筆數130萬筆。投資理財之餘,也在網路寫作十餘年。29歲那年白手起家買進台北天龍國。現為居家育兒宅爸、專職交易者、文字專欄作家,每月網路發表文字達12萬字。目前持續每日發文,除了耶誕節與農曆春節,全年無間斷。
臉書:畢德歐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