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陷阱

共有 1216 則相關文章

管理

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康納曼提出一個觀點,他認為,做決策的最壞時機,其實是身陷其中之時。 他的研究證實,人在做決定時,不一定都是理性、精打細算的,反而其實存在很多偏誤,做出的決策有時不只不利己,甚至很荒謬。 例如,你在做決策時,是否會不自覺的認為,堅持是美德,而放棄,是懦弱、認輸? 在七月CEO 50的課堂上,談的是五月時,台灣最老牌遊戲公司大宇資訊,竟賣掉他們被視為祖產級的「仙劍奇俠傳」(除中國外)以及軒轅劍的IP。 大宇資董事長凃俊光曾說,自2014年接掌公司以來,就沒有看過什麼雙劍榮景。雙劍的開發及維護,年年虧損上億元,都是靠代理遊戲及其他業外來維持公司獲利。 撐了十年,凃俊光,才總算做下出售IP這困難的決定。 有別於過去CEO 50課程常用管理學來解題,這次很特別的是大腦科學專家、台大心理系教授謝伯讓,用腦科學來帶大家思考「為何放棄如此困難?」 他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早年加州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曾經研究美國計程車司機的決策行為。 該教授發現,計程車司機通常會設定每日目標收入。例如設定每一天要賺滿100美金,達到目標才能休息。 在生意很好的那一天,可能出門不用二小時就達標,然後就早早回家。但若當天載客不順利,可能在路上繞了十小時,也無法達標,只好繼續撐到凌晨。 這造成什麼結果?也就是明明很順利的一天,他們卻早早收班,不順的時候一路苦撐。 而這,絕對不是正確或最理性的做法。最理性的決策,反而應該在生意很好時,可能因為是假日或雨天,你應該繼續載客才能賺更多。而在沒有人要搭車的那一天,甘脆提早休息。 「你選擇了一個錯誤的目標,錯誤的著眼於過去,沒有依當下情勢分析未來,就很可能導致不理性的堅持,或過早的撤退等錯誤的決策,」謝伯讓說。 這情景是否似曾相識,企業常因設定了一個目標,甚至得意自己總是能使命必達,而忽略了要你停損或及早撤退的訊息。 謝伯讓在課堂做了一個試驗。 他播放一段影片,影片中,有兩群人在傳球,一群傳黑色球,一群人則傳著白色球,他要大家注意白色的球被傳了幾次。 學員專注的數著傳球次數,但其實在傳球過程中,有一個人穿著猩猩裝穿梭在其中。當謝伯讓問大家,是否看到這隻猩猩時,現場的學員有人問:「真的有嗎?」 「如果你不知道我在說什麼大猩猩,基本上你就落入了『變動盲』。」意思是,當你把過度專注在某一個目標時,即使過程中出現一個巨大的變動,你也可能會因為太過專注,而忽略掉環境給你的一些警訊。 他的建議是,在設定目標時,也一定要預先設立中止條件,以登山為例,水沒了、受傷了、或時間延誤了,就一定得撤退。畢竟,登頂不該是最終目標,平安回家才是。 美國在刺殺賓拉登的時候,有一個代號為「海神之矛」的行動,而在這個任務啟動前,美國軍隊就已經預先設定了多達162個中止條件。就是因為他們要避免決策者在面臨緊急狀況的時候,做出錯誤決策。 而且,才不會像大猩猩的例子一樣,專注於目標,而忽略掉撤退的警訊。 我們往往誤解了,以為放棄就是輸的表現,但其實,放棄是非常重要的決策機制,不要忘了在你的決策機制、決策武器庫裡,加上放棄、撤退的選項。 ...

2024.10.18

財經

目前最熱,卻也最受爭議的永豐中國科技50大ETF(00887),它能一天狂飆逾一○○%,破海外ETF單日漲幅紀錄,也可一天跌逾五○%,且單週列入四次注意股、最終變警示股,爆出千萬等級違約交割。 更令人訝異的是,該檔ETF淨值從十三.五四元,降到九.○八元,一天內蒸發高達三成,為何這檔ETF竟會暴起暴跌? 陸人造牛市,行情不持久十一長假後陸股下跌逾六% 首先,始作俑者是中國的救市政策。第一金投顧董事長陳奕光直指,這次陸股暴漲是「人造牛市」的結果。也就是說,陸股用人為的政策,創造出短暫的「牛市」,但具體作為、基本面沒有跟上來,市場榮景必須再觀察後面政策牛肉能否持續釋放,才能維持。 人造牛市的源頭是,中國政府在九月底公布救市政策,史無前例用「三降」:降準兩碼、加碼降息、降存量房貸利率,想同時一次救股市、房市。 如此積極的刺激政策出台,讓中國股市歡聲雷動,應聲大漲,而台灣的陸股ETF也跟著狂飆,成立三年多的永豐中國科技50大ETF,因為是海外型ETF,不受漲跌幅限制,一天就大漲超過一一六%。 可是行情來得快,去得也快。十一長假後,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開的記者會上,對於相關政策並未進一步提出具體作為,澆了市場一桶冷水。當天港股大跌,隔日中國上證指數也下跌逾六%,台股市場中的陸股ETF跟著一片倒。 但跌得最慘的,還是永豐中國科技50大ETF,當天重挫近五成,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規模太小,價格易被扭曲炒家一方拉抬,一方想放空 該檔ETF規模太小,可能是造成暴漲暴跌的主因之一。統一投顧首席經濟學家呂政道指出,當ETF市值規模小、單日交易量少時,價格比較容易被扭曲。而該檔ETF在九月底規模僅約六億元,單日交易量在十月前僅幾百張。 再加上,ETF的特性是無論折溢價多少,市價與淨值最終會彼此靠攏,因此當一檔ETF溢價過高,便會有人想要來放空它。放空的辦法是投資人預期某檔標的會跌,但沒有持股,便向券商借股票來賣(融券),待股價下跌後再買回還券商,賺取價差。 於是這檔ETF馬上吸引兩派人馬關注,主力大戶想繼續拉抬,一方卻想放空它。 不過也因為該檔ETF規模小,可以借的券本來就不多,偏偏陸股長假,放假到十月八日才開市,所以給市場投機者可乘之機,在「空窗期」內拉抬和推升這檔ETF的市價。 而原本想要放空者,只得回補,形成「軋空」行情。 該檔ETF在十月四日溢價近五○%,吸引投資人想融券放空,到下個交易日、十月七日的券資比,也就是融券放空的比率,從本來不到五成、跳至近七成。 正因市價高過淨值太多,價位勢必會回檔,此時放空操作,等於是賺錢的送分題,才會吸引一群人搶進融券放空,但萬萬沒想到反而被「軋空」。 對發行商永豐投信來說,此時的大量申購,看似錢源源不絕滾進來,但反而可能很頭痛,因陸股正回檔修正,可是手握資金卻又不得不買入,十月八日買入股票過度曝險,面臨陸股十月九日大跌,使淨值大降至九.○八元。 圖表製作者:方歆婷 一名投信業內人士指出,ETF通常不容易出現軋空,因為有經驗的發行商會讓價格回歸淨值;當淨值暴跌,可能讓投資人蒙受虧損、被主管機關關切,所以永豐投信因此被金管會找去了解詳情。 不過,該檔ETF規模小是既成事實,且陸股九月底便已開始上漲,十一長假也在預期之內,永豐投信有沒有為此提前預作準備?或許是該檔ETF最容易受到外界質疑的地方。永豐投信行銷長羅瑞民回應,他們因應陸股休市有備券,但市場買盤遠大於備券,也沒辦法彌補買盤。 此外,截至十月九日為止,該檔ETF淨值一天掉了逾三成,但其他陸股ETF相對下滑幅度少許多,例如追蹤滬深股的元大寶滬深,同期也只掉一成多,為何差距如此大? 針對淨值變化,羅瑞民說,該檔ETF在中國放十一長假前規模相當小,但因為陸股在長假前大漲,十月八日申購量倍增,規模瞬間放大,但碰上陸股下跌,淨值下跌幅度因規模變大而放大。 就投資人而言,無論哪種金融商品,都有可能遇到「人為炒作」,別以為ETF就很穩,尤其需要小心規模太小的ETF,千萬不要抱著賭一把的心情去投資,否則那只是投機,不但須承擔更多意外的風險,甚至是巨額的損失。 ...

2024.10.17

管理

有一次我在開會時問下屬:「這季的顧客滿意度,隨著過去幾次優化有顯著提升,如果想達到年目標,還需要再提升3個百分點,不知道大家是否有什麼想法?」 結果會議室陷入沈默,幾個下屬面面相覷,沒人回答。那次的狀況讓我意識到,只有學會「問問題」,才能推動有價值的討論。今天就來介紹,怎麼問才能讓問題發揮價值。 提問的藝術:如何提出高效問題? 以下是幾個有效提升問題水準的方法: 1.設計好互動的情境 以平易近人的方式開場,設計能勾引對方想回答的心情。可以透過簡單的「是、否」問題驗證想法,例如我們之前腦力激盪出的靈感,是否還有沒驗證過的? 也可以利用開放式的問題,鼓勵對方給出更多細節與觀點,以減緩對話壓力,像是你們覺得消費者還在乎什麼? 如果發現對方反應不過來,可以稍微限縮問題範圍,接著提出簡單誘餌,激發對方思考: (過廣泛的問題)不知道大家是否有什麼想法? (適度限縮範圍)我們已經試過了A、B、C方案,你們覺得哪一個方案最有效,是否可以放大該方案的效果? 2.運用框架,結構化提問 問題可以透過結構化的方式更明確的分類,利用5W1H(Why、What、How、Who、When、Where)可確保問題涵蓋更多面向。 常見的應用方式會是「What:我們要做什麼才能解決觀察到的現象?」、「How:要採取什麼方法,怎麼做到?」、「Who:誰會是利害關係人,應該要提前告知?」,依循這個順序可以補齊不同角度的提問。舉例來說: What:客人除了流程更動以外,也很在乎處理的速度,我們是否可以從提升處理速度著手? How:如果要想出提升處理速度3種可能的方法,會是哪些? Who:需要知會哪些利害關係人,我們才能執行這些方法? 3.掌握追問的時機與深度 在面試時,我常利用的技巧是連續追問,慢慢的抽絲剝繭,測試受試者的實力。帶領下屬的時候也可以透過這種方式,引導對方去思考。 搭配循序遞進(Sequential)提問法、根據對話的進展選擇適合的問題,而非一次拋出所有問題。像是按照時間軸的方式排序,找出How之下的實際細節: 3種方法分別需要做好什麼前置準備? 執行需要動用多少資源? 從執行改善到完成需要多久? 最後得到的成效目標是多少? 這種思維是比較線性的,像是由大到小、由現在到未來、由發散到聚焦⋯⋯都是很好的提問框架。 4.避免影響對話品質的問題 「問答」是溝通、對話的一環,所以要避免以下讓對話變尷尬的情況。 (1)避免引導式問題(Leading Questions) 「你不覺得這個方案很好嗎?」這類問題容易讓回答者說出你想聽的答案,而不是他們真正的想法。 《底層邏輯》一書中有提到,有些人會喜歡用注射式的提問法,注射先入為主的想法,像是「為什麼老闆最近一直針對你,是不是你哪裡做得不好?」,先入為主的認為老闆在針對你,答案就會被限縮。 (2)避免讓問題變得更模糊 問題應該是幫助彼此釐清想法,而非增加困惑。比如說「為什麼這個方案不好?」過於籠統,可以改成更具體的「這個方案在哪些方面未達預期?」。 提問不能只顧著講而沒聽,而且要聚焦對話、導向結論,而不是越問越模糊。 提問是一種需要磨練的能力 在日常對話、會議討論,甚至是決策分析時,都可以有意識的練習這些提問技巧,觀察哪些問題能引導出深入的對話,哪些問題可能讓對方困惑。 除此之外,也可以主動詢問別人:「我的問題有沒有可以改進的地方?」透過他人的回饋來調整自己的提問方式,讓對話更精準、更有層次。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5.03.06

財經

近幾年投資環境中,大多數投資人都選擇投資ETF,即便ETF已經是具有分散風險的特性了,卻還是有人發現賺不到錢,甚至面臨虧損。 主要是大部分的人犯了這3點關鍵錯誤: 第一點:追高殺低,錯誤進出場 很多人看到ETF上漲才進場,下跌就急著賣出,但頻繁進出很容易會讓你買在高點、賣在低點。 最好的做法:設定長期持有計畫,定期定額,不要追漲殺跌。 第二點:忽視「現金流」 有些人拚命買ETF,但根本沒想過要留緊急預備金。市值型ETF雖然長期成長,但股息少;高息型ETF雖然配息高,但股價漲幅有限。如果你需要現金流,卻全壓在市值型,可能會在股市下跌時需要賣股換現。 更好的做法:配置「市值型」及「配息型」ETF,兼顧資本利得和現金流。 第三點:不懂ETF的「選股邏輯」 ETF不是只看「名稱」,還要看「成分股」。例如2024年的高股息之亂,雖然商品稱作高股息,但成分股變動大,長期換股成本會吃掉報酬。還有些ETF每年大量換股,甚至越換越差,績效勢必大打折扣。 最好的做法:買ETF前,先查「成分股」和「選股邏輯」,避免被動賠錢。 只要避免犯這3點錯誤,在投資過程中,一定會大大提升賺錢機率。 *本文獲「懸緝」授權轉載,原文:為什麼80%的人投資ETF賺不到錢?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5.03.13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