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職場修練
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真的好舒服?為什麼年輕人不想上班

1.中國出現一群高學歷、無業、喜歡宅在家,不願出去工作的年輕人族群,而這類群眾被稱作「蹲族」
2.失去上班動力的年輕人,不願意工作的原因之一,並不一定是工作難找,而是自己對工作的期待過高,因此找不到認為適合自己的工作。
01
什麼是蹲族?
前段時間,網上有一篇《蹲族:在北上廣無所事事年輕人》的文章,在朋友圈的動態牆洗版了。
文章中所描寫的「蹲族」,令我印象十分深刻。
何謂「蹲族」,作者是這樣描述的:
有這樣一群年輕人,高學歷、無業,既不熱血也不奮鬥。
他們在一線都市裏租房混日子,回不去家也留不下來,終日無所事事。
他們被稱作蹲族。
一句話概括就是,喜歡宅在家裡,不願意出去找工作。
我到現在還記得的有一個故事是:穿著短袖出門,卻發現已經是冬天了。
男生畢業後因為找不到喜歡的工作,於是决定在家裡當一個全職作家。
但日復一日,想寫作的欲望,卻慢慢消失了。
每天除了打遊戲,就是點外賣。
平安夜那天,他想下樓去接女朋友吃飯。
走出樓道的一刻,他看到外面正在下雪,而他卻還穿著夏天那件短袖。
而這樣的故事,在現在的年輕人身上,比比皆是。
確實,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厭倦了朝九晚五式的工作,不論是鐵飯碗,還是職場白領。
在他們的眼裡,這種千篇一律的上班實在是有夠無聊的。
每天不是打卡上班就是打卡下班,無聊極了。
即使是父輩認為,那種生活令人無比嚮往,他們仍然不願意去。
就算勉强去了,每天坐在辦公室,靈魂也是出竅的。
網上也大量充斥著:「每週總有那麼5、6天不想上班」、「沒有一技之長的人才會出賣自己的時間換取金錢」、「上班就是在浪費時間與青春」等言論。
以致於連「上班」,都聽上去像極了一個很沮喪的詞彙。
據中國某求職網站發佈的《2017離職與調薪調研報告》顯示:近三年應屆畢業生的離職率正在持續飆升,其中2016年高達26.5%。
「不工作,0社交」,到底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那麼不想上班呢?
02
不想上班不代表不想工作
其實,在這些不想上班的年輕人中,他們雖然很宅但卻並非沒有才華和能力。
對於他們來說,與其說是被動地一事無成,倒不如說是他們自己主動地選擇了無所事事。
他們給自己放了個長假,或許是暫時沒有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亦或者找到了,卻苦於現實太遙遠,不敢去追尋自己想要的東西。
所以,就一直不敢面對現實,只蝸居在家裡。
前幾天逛貼吧,逛到了一條帖子。
說的是自己在家躺屍三年,和床綁在了一起,外出沒有超過方圓500公尺,只去樓下的量販店和小店補充食物。
三年間,他沒有工作,0社交,租住在8平方公尺的房間,吃了一山的零食和泡麵,喝了三四噸可樂,唯一作伴的就是一台手機,大型連續劇都看完了100多部。
而支撐他躺屍生活的則是:積蓄,花唄(編按:支付寶旗下的金融產品),網貸,各個銀行的信用卡….
在這條帖子後,各種「躺屍、蹲族」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
有因為躺屍兩年,每天只吃一頓,從280斤减到180,但好像喪失了欲望,也體會不到喜怒哀樂。
還有些人稍微好點,雖然躺屍,但一天300塊的收入,100塊錢住飯店,100錢抽菸吃檳榔上網,100元吃飯。
有的人躺屍2年,欠了5萬,帶著女朋友,準備出去工作上班了。
在這些「蹲族」的身上,充分驗證了那句「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真的好舒服」。
「蹲族」是這一時代的產物不然,但其實,這些蹲族雖然不想上班,卻並不代表不想工作。
因為「上班」和「工作」完全是兩回事,大部分人說自己「不想上班」,其實只是沒有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罷了。
電視節目《圓桌派》有一期就提到過:
「上班」是一種個人與公司之間的「商業交易行為」,公司付費購買你的勞動時間,你就必須按照公司的規章制度,在規定時間到規定地點去做規定的事情。
而「工作」則是一個人安身立命或實現自我價值的手段之一。
簡而言之:上班是為別人做事,而工作是為自己。
確實,大部分人並非生來就討厭上班。
相反,那些現在被稱為「蹲族」的年輕人在剛剛畢業離開學校的時候,他們是渴望找到工作,並且想要去實現自我價值的。
因為當時的他們,會覺得社會上的一切都是那麼的新鮮,都想要去嘗試。
但那樣的想法一定是在他們對上班還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和體會之前。
換句話說,就是他們把「上班」和「工作」混淆成了一體,他們想從上班中獲取工作才能帶來的快感。
然而,工作越久,他們就會發現,原來上班的本質其實還是為了賺錢謀生。
而原先那種美好的幻想,一旦破滅就再也不想上班了。
所以才會有人抱怨「上班就是在浪費青春」。
03
為了自己喜歡的事物體面地活下去
很久以前,看過一部叫《亞當》的電影。
男主人公亞當是一個患有著名天才疾病「亞斯伯格」自閉症的人,他獨自住在小小公寓裏。
他有種想讓人保護的力量,單純,真誠,有才華,知識淵博到像百科全書,卻有溝通障礙,無法從他人的面部表情與音調變化中分辨出隱藏著的情緒波動。
他經常來中央公園看浣熊。
他說:他們不屬於這裡,卻一直在這裡,如同他自己一樣。
可以說,亞當是現實世界中所有木頭木腦愛人們的極端投射,訥於言語,澀於表達,用沉默造出一個殼縮在裡面。
但鄰居小姐姐貝斯的出現,把小浣熊白日裏見不著的陽光撒了進來,也把愛與勇氣帶給了亞當。
影片的結局向人們傳遞出了一個溫暖的訊息:
別人帶來的陽光是暫時的,小浣熊應該自己鑽出洞穴,去摸摸毛茸茸的陽光。
確實,有時候你會因為找不到人生的目標而感到迷惘和煩亂,但這只是暫時的。
因為很多時候,你的迷惘源自還未碰到合適的時機。
但我不得不說,有些事情,你必須去面對。
因為我們大家都生活在一個物質社會,一個人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須犧牲點什麼去換取金錢。
而犧牲時間,可以說是每個人都天然擁有,且成本最低的買賣。
所以上班賺錢,成了這個社會約定俗成的一件事情,它背後所折射的含義是:你要生存,就得上班。
至於現在為什麼會有蹲族現象,是因為許多人不再相信社會的穩定性,也不相信依靠長期勤懇的努力便能獲得成功和階級的躍升。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幾乎新聞每年都在報導「世上最難就業季」。
但其實從本質上來看,並不是工作難找了,而是以為自己能找到好工作的人越來越多了。
這也導致「蹲族」越來越多。
但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也許你現在仍然在「家裡蹲」,也許你現在仍然沒有找到喜歡的工作,但只要你願意做出改變,那這一切只會是時間的問題。
還有,我們一定要明白的一點是:
上班是為別人做事,而工作是為自己。
你可以不必奮鬥和努力,但一定要為了自己喜歡的事物體面地活下去。
因為一生做自己喜歡的工作,真的會得到一種巨大的快樂和滿足。
最後,願大家都能活出自己最真實的樣子,找到自己心中那份最「得體」的工作。
*本文由「雜誌之旅」授權轉載,原文:在家躺屍,不工作,0社交:為什麼現在年輕人不想上班?
責任編輯:陳慶徽
核稿編輯:洪婉恬
商周大調查

2025航空排行榜》大韓航空擊敗卡達得第一,因為經濟艙座位特大
Z世代指的是1997年到2010年代初期出生的人,目前他們已經占全球人口35%比例。作為首代從小接觸網際網路和數位行動裝置的社會群體,Z世代的價值觀與X世代、Y世代大相徑庭,也因此產生許多新奇有趣的社會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