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教育趨勢
菜鳥碩士,與世界級教授同台發表論文...荷蘭爸爸大讚:台灣年輕人不缺競爭力,只缺鼓勵

許多人覺得台灣經濟那麼不景氣的原因之一,是台灣年輕人沒有競爭力。
媒體上常會出現一種報導,大多是一些資深主管的經驗談,認為現在的台灣年輕人很不願意離開舒適圈,也不願意追求更美好的未來,更不願意打拼,所以年輕人只領22K的薪水,不是公司的問題,也不是社會的問題,而是台灣年輕人本身的問題,自己不打拼,拿22K是活該的!
不只是媒體上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報導,我朋友中也常常可以聽到類似的抱怨,可能公司剛錄取一位新人,比較有工作經驗的朋友便抱怨公司新聘僱的「弟弟」或「妹妹」什麼都不會,沒經驗又白目。
甚至在台灣的大學也常常聽到類似的評論,許多老師認為課堂不要用英文教科書,因為學生沒有能力,會看不懂課本,看不懂就變成學習的障礙。
但是這個說法是對的嗎?台灣年輕人真的沒有競爭力嗎?
我當然無法評斷所有的年輕人,但是我在一所還不錯的公立大學任教,每學期可以請一些教學助理,自己的研究計畫也可以聘幾位研究助理,這些台灣年輕人真的沒有競爭力嗎?
我去年的研究計畫,請兩位助理幫忙做統計分析,他們本來對統計軟體非常陌生,過去也只學到基礎統計,不過我發現他們非常有上進心,從原本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助理,到後來帶他們去參加我國際級的學術研討會一起發表論文。
這兩位碩士班的學生已經做到博士生做的事了。
出席研討會當天他們雖然緊張,卻不怯場,展現大將之風,許多與會者都稱讚他們,別的學校老師特別跑來跟我說,雖然他們只是碩士生,但是學術分析能力已經很有水準,口頭報告也專業。聽到這些讚美,我深感與有榮焉。
原本以為是我的研究助理特別厲害,直到今年,有更多的學生自願加入我的研究團隊後,我才發現,台灣年輕人真的很有潛力。
今年找了兩位社會科學背景的學生幫我收集資料,相關的工作需要會寫程式,我相信這樣的工作對電機系的學生來說很簡單,但是對於這幾個學生來說,還真是一項挑戰。
他們雖然一開始花比較久時間找資料,也不太知道怎麼進行,但是後來他們慢慢地找到最有效率的方式進行,也克服許多技術上的問題,看到他們的學習過程跟進步幅度,覺得真的不簡單,也很佩服他們。
也許我只是很幸運地從一大群沒有能力的人,找出幾個稍微比較優秀的人;也許我的標準很低,讓我不知道真正有能力的人到底長什麼樣子。
不過到目前為止,我在台灣的公立大學任教的經驗是,台灣年輕人可能只是一開始被動一點,需要一點時間適應工作環境和風格,一旦適應了,便能發揮出無窮的潛力,只要給他們一個舞台,給他們一點鼓勵,也給他們一點引導,他們很容易超越你的預期會做得比你想像得更好更多。
韋岱思,國立中山大學企管系助理教授,台灣大學社會系博士,在荷蘭出生長大,唸大學時因為想多了解東亞來到台灣學習中文。2010年變成阿兜仔女婿,2014年升格成為荷蘭爸爸。
很享受觀察女兒長大的過程,把女兒的學習進度視為自己人生最大的成就。不過,過程中發現荷蘭與台灣育兒文化大大不同,開始反省自己的文化,也在思索台灣的教養方式。透過寫作紀錄女兒的成長故事並分享兩個文化之間的教養經驗。在2017年出版「荷蘭爸爸的教養真心話」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