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罰站」跟「罰寫」不會改變一個人,「罪惡感」才會!一個老師這樣用愛與接納改變孩子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罰站」跟「罰寫」不會改變一個人,「罪惡感」才會!一個老師這樣用愛與接納改變孩子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教育趨勢

「罰站」跟「罰寫」不會改變一個人,「罪惡感」才會!一個老師這樣用愛與接納改變孩子

「罰站」跟「罰寫」不會改變一個人,「罪惡感」才會!一個老師這樣用愛與接納改變孩子
來源:ND Strupler@Flickr , CC BY 2.0
撰文者:廖家農
教育online 2017/10/17

為何我可以完全沒有懲罰,卻可以把班級管好?

人不會因為懲罰而改變。人的改變是因為他被看見、聽見,以及努力的練習。

一個杯子,裝半杯水。你可以說他只有一半,也可以說他還有一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你跟另一個人個說:「請你不要想著一杯咖啡,不要想著咖啡上美麗的拉花,不要想著咖啡杯上美麗的花紋。」請問,你覺得那個人會在想什麼?想著有著美麗花紋與拉花的咖啡杯。

人腦非常容易被文字牽引著走,所以善用這特點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說「不要跑!」改成「用走的」。

為什麼你.....

不知道為何,很常聽到人對孩子說「你為什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為什麼不帶功課?」
「你為什麼發呆?」
「你為什麼遲到?」
「你為什麼不坐好?」

每一句為什麼,都在引導孩子思考藉口與理由。好像回答了這些問題,這些問題就解決了,或是責任就減輕了。

更好的說法應該是:

「記得帶功課,你要如何記得?」
「專心,你要如何專心?我可以怎麼幫你?」
「準時很重要,你知道大家在等你嗎?」
「請坐好。怎麼了?有不舒服嗎?需不需要我幫忙?」

我們應該是要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負責任的態度」。遇到問題應該是要思考解決的方法,而不忙著付代價(被懲罰)。人做錯事應該是要面對「後果」,而不是懲罰。如果用「懲罰」取代「後果」,那很有可能失焦。覺得自己已經付了懲罰的代價,失去改變的動力。

如果孩子寫功課講話,被罰站5分鐘。那孩子就會覺得,我因為講話而付了5分鐘的代價。寫功課講話的後果,就是5分鐘的罰站。但是,上課講話的真正後果不是「5分鐘的罰站」,而是會吵到別人,讓別人無法專心寫功課,這才是真正的後果。而孩子寫功課不會說話,不是因為「害怕罰站5分鐘」,是因為「不想要吵到旁邊想專心寫功課的同學」。

我認為,當孩子因為不想吵到別人,所以安靜的時候,才是真正的懂事。因為這才是真正「行為」與「後果」的關係。才是真正訓練到「同理心」的能力,而這樣的能力會成為態度,影響到其他的行為,不只是上課說話,而是所有與他人的互動行為。

所以如果有孩子在別人寫功課時聊天,屢勸不聽,我會請他離開教室站,但不說多久。一分鐘後,走出教室跟他一對一地聊聊。

至於怎麼聊,則因人而異,看是什麼情況,什麼孩子。我對每個孩子都不一樣。這段「聊聊」是一切的重點,一切的改變就在這裡發生,這也是我的專業之所在。聊完就放孩子回教室,不處罰。

因為沒有處罰,孩子才會有罪惡感,才會想要改變,因為他還沒付代價。而我唯一要孩子付的代價就是「發自內心的改變」。真正的覺得自己這樣不對,並且全力的練習新的好行為。不是忙著被罰站或是被罰寫。懲罰不會改變一個人,愛和看見與接納才可以就是這個意思。

剛開始聊的時候孩子會抗拒、不想聽,因為他還不服你,不想聽你的。這時候要一定程度的「震撼」,通常是利用聲音、氣勢、憤怒的情緒。當人被震撼時,因為感覺到危險,本能的就會開始專注,腎上腺素分泌,身體試圖面對現在的危險處境,這是本能。

孩子這時候心裡可能會想「老師有話好好說」,這時候就可以好好說了,因為好好說的條件已經預備好了。

「孩子、家長、老師」

一個新行為的養成需要時間、需要練習。有些孩子很聰明,問題不大,聊一次就好。有些孩子問題很多,要聊很多次,將問題一個一個解決。深入了解才知道真正的原因,也因為沒有懲罰,孩子才可以無所顧忌地說,真正的跟我建立關係。

除了第一次的震撼,之後就會像聊天、像諮商。聆聽、同理、鼓勵樣樣都可來,動之以情說之以理。以一個平等的關係對話,認真地瞭解,找到問題,並且跟孩子一起設計改變問題的方法。而且因為孩子可以安全的跟我說,我比較好掌握問題的全貌,我才能更好的跟家長配合。創造了「孩子」、「家長」、「老師」一起為了問題而努力的局面。

孩子被懲罰會逐漸習慣懲罰,被獎勵也會習慣獎勵。這些方法最後都會失去作用,因為他沒有接觸到孩子的心。當孩子被懲罰到沒感覺,只好加重懲罰,最後連最重的懲罰都無效時,你將會創造一個無法被管教的孩子,並且對這社會充滿了敵意或扭曲。

當孩子被獎勵到沒感覺,只好加重獎勵,最後連最貴重的獎勵都無效時,你將會創造一個無法被滿足的孩子。覺得如果沒有獎勵,自己的行為就沒有意義。

最後,講個我聽來的故事:

「一群小孩在一位老翁的家門口玩,老翁覺得很吵,想把他們趕走。於是老翁就給了孩子每人10塊錢,說:『謝謝你們每天來我家門口玩,你們的笑聲讓我很開心,所以我給你們每人十塊錢。』孩子很開心的收下了。

隔天孩子又來玩了,這次老翁給他們每人5元,說:『啊~雖然你們讓我很開心,但我能力有限啊,所以今天就給你們每人5元吧。』孩子們看到5元,覺得也挺好,雖然少了點,就收下了。

再隔天老翁跟他們說『我真的沒錢了,不能給你們錢了。』孩子們就生氣的說:『怎麼可以這樣!這樣豈不是讓我們免費玩給你看嗎?以後我們再也不來了!』於是那些孩子再也沒來老翁家門口玩了。老翁的目的達到了。」

孩子玩是為了自己開心玩,所以一直玩。
孩子努力是為了自己成長的喜悅而努力,所以一直努力。

最後重新整理一次今天所寫的:

1.懲罰無法改變人:改變來自被聽見,以及長時間的練習。

2.獎勵與懲罰都有讓人失去內在動機而尋求外在動機的風險,過分的使用會使人與自己的內在動機脫離。讓人無法為了自己奮鬥。

本文獲作者同意授權,原文在此

一個人 孩子 老師
教育online
教育online
作者共筆
展開箭頭

這是一個提供教育新知、議題、現象的討論平台,從親子的教養話題到教育的哲學思辨,協助關心教育的讀者探觸更多精彩的內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