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職場修練
當台灣還在吵國假7天,你知道英國上班族已經有「寒暑假」了嗎?一個台灣電商經理在英國的觀察

撰文/英語島
文章收錄於英語島www.eisland.com.tw
本文作者 Tammy
英國職場講究工作的效率與績效,也重視工作與家庭生活的平衡,職場表現不是一定得制式地一週五天照時打卡在辦公室辦公。很多公司都有彈性上班政策(flexible working policy),政府也規定有子女的員工,如有需要可以跟公司申請彈性上班方案。
彈性上班的彈性幅度廣泛,從偶爾為之的彈性配合,到正職工作合約的大調整,公司會與員工找到最適合彼此的工作方式。我自己也是彈性上班的受惠者,在和公司討論時,通常有時間、地點、時數的三種彈性方式。
簽訂工作合約:在家上幾天班由自己決定
在家上班(working from home)是彈性上班中很普遍的一種。這幾年在英國,我曾有臨時在家上班的狀況,例如搬新家需要在家等工程師來裝網路;或身體不適,事前或當下立即跟主管說明,當天如沒有影響其他同事的作業,就在家上班。時常聽到同事臨時在家上班的原因是小孩生病,無法去托兒所,只好自己在家上班兼顧小孩。
我的公司全面實施彈性時間上班,上班不用打卡,我可以自行選擇何時進辦公室跟何時離開。時間上進辦公室跟離開的時間自己決定,也允許不必每天進辦公室能在家上班,重視的是產出與效率,倡導聰明跟彈性上班法(smart and flexible working)。很多同事都很早出門上班,6點出門,7點到公司,3點離開。讓員工少花費多餘的時間跟心力在顛峰通勤時間塞車,是企圖創造對家庭友善(family friendly)的工作環境。
我聽過一間對小家庭非常友善的公司,100人的公司,約5成的同事都固定一天在家上班,通常大家都選週五在家上班。這其實也造成了一些不方便,週五時7成主管級員工(management level)都在家上班,如果有突發事情,只能靠電話跟email跟上司討論。
這樣的彈性上班需要有配套措施,例如團隊間有清楚的工作流程,才不會因溝通不良而遺漏事情。聯繫跟溝通除了基本的email跟電話,也有視訊通話,在家上班的同事也需要參與會議及討論事情,也讓員工不會濫用福利而拖延進度。但是開放的同時也有看不見的壓力,沒有每天進辦公室,需要加倍展現工作績效,花心力建立同事間的情誼。
為了孩子,政府讓媽媽們多元化彈性上班

正職工作一定是5天嗎?在英國常見「正職合約」,指只上班2天、3天、或4天的情形。通常請育嬰假回來上班的同事,會申請彈性時數的上班方式,包含減少天數、減少每日的時數、或是用4天上完5天的工時(compressed working hours)。
英國政策保障有17歲以下子女的父母,在同家公司受雇半年後,如有需求,有權跟雇主申請彈性工作的方式:

程序上,由員工提出正式申請書,向公司說明想要怎樣的方式、對公司的影響、該怎麼因應,之後跟主管開會討論。公司有權拒絕彈性申請,或建議其他方案,需清楚說明拒絕的原因並符合政府規範,否則員工可以再上訴。我認識不少年輕媽媽跟任職的公司申請工作分工或減少天數,一週只上班3或4天;但也有朋友申請的上學時數被主管拒絕。
每個產業與公司的環境都不同,彈性時數的普及性也稍有不同。在英國申請彈性時數,是考量小孩照護下制定的。在全世界生育率最低的台灣(編按:2015年台灣生育率倒數第三),如果政府希望能營造兼顧工作與家庭生活的職場環境,除了育兒津貼,訂立協助小家庭育兒的法條,也許是改變的第一步。
英國最彈性&最不彈性的行業前三名:

最彈性:
1.醫療健康產業
2.社會福利事業
3.教育培訓事業
最不彈性:
1.(工廠)維護、維修工作人員
2.製造業
3.機器設備、建築/建造業
作者簡介:
Tammy,曾在台灣從事網路廣告業5年,現任英國零售業電子商務經理,從最初的Executive,到後來有直屬Team,真實感受英國不同的職場差異。雄心變柔心、壯志變心志,經營個人臉書頁:【大英國辦公室小職員】分享英國職場文化、職場英文、生活與求職,期望帶來不同於台灣的觀點。
「我們在英文裡吃過的苦,原來知識才是真正的療癒。」英語島提供一種雙語的世界觀,有社會創新、商業、科技、文化、旅行,受歡迎的「英語實驗室」用英語導讀趨勢,「戒掉爛英文」是你幫自己做的英語「逼真率」調查,英文就是這樣不知不覺地變好。「辦公室不在台灣」是駐紮在矽谷、芝加哥、上海、新加坡等各大城市的台灣青年,寫給在台灣年輕人的觀察與經驗分享。Eisland.com.tw
「我們在英文裡吃過的苦,原來知識才是真正的療癒。」英語島提供一種雙語的世界觀,有社會創新、商業、科技、文化、旅行,受歡迎的「英語實驗室」用英語導讀趨勢,「戒掉爛英文」是你幫自己做的英語「逼真率」調查,英文就是這樣不知不覺地變好。「辦公室不在台灣」是駐紮在矽谷、芝加哥、上海、新加坡等各大城市的台灣青年,寫給在台灣年輕人的觀察與經驗分享。Eisland.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