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職場修練
比「做錯決定」更可怕的是「不敢決定」!Yahoo的殷鑑,企業與個人都該學

- 延遲決策常源於目標不清、選擇過多、損失規避這3個原因。
- 想高效的做出決策,可以遵循一套系統流程,步驟依序為:收集相關資訊、列出所有選項、分析各選項優缺點、評估風險並制定應對計畫。
- 貝佐斯曾分享他的決策哲學,不可逆的重大決策需要深思熟慮,可逆的小決策應快速執行並隨時調整。
一個台灣人如何在跨國公司,7年內連續升遷7級?Peter Tu從一個約聘員工,一步步升遷,成為管理跨時區員工的主管,他是如何做到的?他將透過一系列文章,拆解升遷的必備技能!
Yahoo!曾經是網際網路的霸主,但卻因為過度猶豫,錯失了兩次改變歷史的機會。1997年,Google創辦人曾提議以10萬美元賣給Yahoo!,但Yahoo!覺得搜尋市場「前景不明」而拒絕。2002年,當Yahoo!想用30億美元收購時已經來不及了。
2006年,Yahoo!有機會以10億美元收購Facebook,但CEO因股價下跌想將收購價壓低至8.5億美元,結果交易告吹。後來,Google成為搜尋引擎的代表、Facebook成為社交媒體巨頭,而Yahoo!完全錯失良機。
在企業、團隊和個人職涯中,決策的速度與品質往往決定了未來發展。這篇文章將分享在企業與個人層面,如何做出快速又高效的決定。
決策為何拖延?3個最常見的原因
有時候,決策的延遲並非來自於外部環境,而來自內心的猶豫。人能處理的資訊量有限,當資訊過多或無法被有效整理時,便容易陷入分析癱瘓。常見的決策遲緩因素有:
1.不知道為什麼要做決定
目標不清晰時,就會陷入選擇困境。例如,一間工廠想提升產能,選項包括加快生產線、增加人力或擴建廠房。如果不確定是要「短期增加產量」還是「長期擴展市場」,決策就難以權衡。
2.選擇過多會讓人不知所措
心理學家貝瑞·施瓦茨(Barry Schwartz)在《選擇的悖論》(The Paradox of Choice)中指出,當選擇過多時,人們更容易感到焦慮,甚至無法決定。
例如,某些汽車製造商層提供高度客製化的選擇,讓顧客可以搭配車款、內裝、顏色和配件,結果造成「選擇困難」,許多顧客乾脆放棄購買。簡化選項後反而促進銷售。
決策也是如此,過多選擇會讓人遲疑,適當約束反而能加速決策。
3.損失規避讓人不敢做決定
行為經濟學的「損失規避」指出,人們對損失的痛苦,大於獲得同等收益的快樂。在一項經典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當人們擁有一個馬克杯後,他們更不願意以市場價格賣出。這顯示人們一旦擁有某樣東西,就會高估它的價值,並且害怕失去它。
企業可能因過去投資了舊生產線,即使新技術更高效,也因不想承認過去的決策錯誤而不願汰換。這種「沈沒成本謬誤」會導致企業錯失更好的機會。
避免衝動行事鑄成錯誤決策
有些看似荒謬的決策,往往是因為決策者僵化的遵循規章,沒有深入思考決策背景與影響。決策應基於完整資訊,而非單靠標準流程。以下4個步驟能避免糟糕決策:
1.蒐集相關資訊
決策的基礎來自於資訊,而資訊的完整性與準確性決定了判斷的可靠程度。例如,在制定市場策略時,如果僅參考過去的銷售數據,而忽略當前的市場趨勢與競爭者動向,可能會導致錯誤的判斷。
2.列出所有選項
很多時候,糟糕的決策來自於「沒有比較的決策」。若只考慮單一方案,便容易忽略更好的替代方案。像是公司有成本壓力時,直接削減人力或預算是最直覺的選擇,但如果列出所有選項,可能會發現調整供應鏈或自動化流程,不失為一個選擇。
3.分析選項的優缺點
每個決策都有其利弊,關鍵在於衡量哪個選項的優勢最大、代價最小。以企業擴展為例,開拓新市場可能帶來更大的營收機會,但也可能面臨不熟悉市場的風險。如果沒有充分比較選項的影響,就容易做出不合理的選擇。
4.評估風險並制定應對計畫
任何決策都伴隨風險,而缺乏風險評估的決策往往會導致意外的後果。例如,一家公司可能會選擇降低產品成本以提升競爭力,但若未考慮品質下降,可能導致品牌信譽受損。當決策者缺乏思考步驟,便容易做出缺乏依據的決定。
我每次做決定的時候都會列出一個表格,幫助我比較不同選項的好壞。
選項 | 背景和細節 | 好處 | 缺點 | 風險評估 |
遵循既有流程 | 公司按照傳統 SOP執行決策,避免違規 | 確保合規、降低短期風險 | 可能忽略變化的市場環境,導致競爭力下降 | 決策僵化,錯失市場。應建立靈活應變機制,定期審視流程 |
依賴單一數據來源 | 以某個特定數據指標(如銷售數字)作為決策依據 | 簡化決策過程,提高效率 | 忽略其他可能影響決策的重要因素,如客戶回饋 | 決策可能片面,導致錯誤結論。可以多方蒐集數據,搭配質性分析 |
保守決定,避免風險 | 為了避免失誤,決策者選擇最安全的方案 | 降低短期內的錯誤發生機率 | 可能錯失創新機會,長遠來看競爭力下降 | 企業發展停滯。允許小規模試驗,在可控範圍內嘗試創新 |
高效決策,提升速度與準確性
在變化快速的環境中,決策速度與品質,決定了個人與組織的競爭力。過於謹慎會拖慢決策,而過於衝動則可能做出錯誤選擇。要提升決策效率,我們可以從以下4點入手:
- 設定明確的目標:每個決策都應有明確目標。若企業核心目標是「提升客戶體驗」,決策時應優先考慮哪些選擇能帶來更好的客戶滿意度。
- 找出問題的根源:很多決策變得繁瑣是因為人們試圖處理問題表象,而非根本原因。應限制選擇,聚焦於能真正解決核心問題的決策。
- 權衡利弊,避免資訊過載:決策時,應清楚地列出選擇的優缺點,並考慮每個選項的得失。延遲決策常因資訊過載,簡化決策過程可避免分析癱瘓。
- 避免決策疲乏: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做決定會消耗前額葉的「意志力」資源,過多決策會導致決策疲乏,降低決策品質。
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曾提出One-way door 、Two-way door的決策哲學:
- One-way door(單向門決策):不可逆的重大決策,需要深思熟慮。
- Two-way door(雙向門決策):可逆的決策,若結果不佳可迅速調整,應快速決策,避免過度分析。
我們應避免浪費精力在無關緊要的決策上,專注於真正影響長遠的決策。
好的決策不是盲目求快或一味求穩,而是找到效率與準確性的平衡。明確目標、聚焦核心問題、適當簡化選擇、掌握風險承受度,都能幫助我們做出更聰明的決策。同時,應減少不必要的決策,把寶貴的思考力留給真正重要的事項。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
多年前投身服務業,經歷了飯店櫃檯、電商公司的小編及行銷,而後輾轉進入知名外商客服部門。目前擔任外商高階主管,旅居荷蘭。期望透過分享自身故事和經驗,幫助工作者找到自己的職涯方向,並實現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