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 投資理財
停滯性通膨會來嗎?末日博士魯比尼:做好2件事,保護退休救命錢
1.現今全球潛藏著10項嚴峻考驗,都將把我們推向大停滯性通膨。
2.面對未來20年可能的變動,投資人應評估手上的「高風險」資產 和「安全」資產可能受到的影響,並以「60/40原則」進行資產配置。
3.若通膨持續高於過去數十年的水準,投資人則應採取2作為:一是想辦法將配置在債券部位的資金進行避險,二是妥善處理手上的高風險股票。
全球供應鏈正常運作,有助於推動經濟成長;但當這個體系陷入不穩定,引發的負面效益則會重創經濟。我認為現在全球潛在的負面供給衝擊不只一個,這些衝擊環環相扣,可能破壞成長動能、降低經濟產出、提高生產成本,最後導致通膨升溫。
至少10項的負面衝擊正將我們推向大停滯性通膨:
▸ 人口結構高齡化,將衝擊已開發市場與新興市場。
▸ 嚴格的移民限制,將使工資通膨加劇。
▸ 去全球化、保護主義、 內向型政策盛行。
▸ 推動友岸外包取代離岸外包,將使成本與物價上漲。
▸ 美國與中國之間的激烈競爭,演變成一場冷戰。
▸ 中國及其盟友(俄羅斯、伊朗和北韓)與西方之間的新冷戰,將使能源、糧食及其他原物料的價格飆升。
▸ 極端氣候,如乾旱、洪水、火災等現象,不但對農畜牧業的生產造成嚴重損害,也可能迫使工廠停工,以及在去碳化的過程造成綠色通膨。
▸ 工資與物價螺旋式上漲的通膨。
▸ 日益頻繁且更難破解的網路攻擊事件擾亂供應鏈。
▸ 美元貶值,使之在國際主導地位下降。
雪上加霜的是,2007年美國次貸風暴、後來的全球金融海嘯,2020年的新冠疫情危機,每一次景氣循環,我們採行的貨幣寬鬆政策與財政振興措施,都讓公共與民間債務大增。我們的貨幣與財政彈藥已漸漸用罄。下一次衝擊很可能將我們推入谷底。
做好2件事,保護好自己的金融財富
未來20年,個人和機構投資人該如何因應,如何保護好自己的金融財富?首先,美國和世界各地不斷上升的通膨和其他大威脅, 將迫使投資人評估手上的「高風險」資產(一般而言指股票) 和「安全」資產(例如:美國公債)可能受到的影響。
傳統的投資建議,是根據60/40原則,進行資產配置,也就是投資組合中的60%投資報酬較高、波動性較大的股票;另40%投資報酬較低、但波動性較小的債券。基本原理是股票和債券價格通常是負相關(一個價格上升,另一個價格就下降),所以這種組合將會平衡投資組合的風險和回報。
但如果通膨持續高於過去數十年(大平穩期)的水準,採行60/40原則將導致巨大的長期虧損。
在這種局勢下,投資人的任務有二,一是想辦法將40%配置在債券的資金進行避險,另一則是妥善處理手上的高風險股票。
1.資金避險
關於60/40投資組合中的固定收益部分,至少有3種避險的選項:
1.投資通膨指數型債券或是短期政府公債,短債殖利率會快速隨著通膨升高而上揚
2.投資黃金、其他貴金屬,以及其他在通膨上升時價格可能走揚的大宗商品,當中黃金是很好的避險工具,可以對抗未來幾年可能衝擊世界的政治和地緣政治風險
3.投資供給相對有限的不動產,如:土地、商業和住宅房地產及基礎建設。但有鑑於全球氣候變遷,任何不動產的投資, 都應該鎖定美國和世界上抗跌的地區,例如:不會因為海平面上升、颶風和颱風而淹水的地區,以及不會因為太熱而無法居住的地區。
通膨對債券和股票都不利,而停滯性通膨(經濟衰退,加上高通貨膨脹)的情況會更糟,尤其對股市的影響更大。 在1970年代類似停滯性通膨的時期,股市大幅下挫,本益比降至8的低點,高通膨推高了長債殖利率,進而衝擊股市。
2.處理高風險股票
該如何保護投資組合中的股票及其他高風險資產?如果股票將要狂跌,最好出清部分股票,並且持有現金:雖然現金受到通膨的侵蝕,但它們不像股票會賠得那麼慘。當然,如果可以抓到衰退和復甦的時點,滿手現金反而可趁股票觸底時,抄底搶進。
如何選擇正確的投資組合,以及要配置哪些股票和債券,每個人看法不一,但有一點卻很清楚:主權財富基金、 退休基金、捐贈基金、基金會、家族辦公室和遵循60/40原則的個人投資人,應該開始考慮分散投資,以減低通膨持續上升、負成長衝擊、政治和地緣政治等風險。
從現在開始, 想辦法保護自己的存款和投資,能盡可能避免即將到來的金融不穩定和混亂。
《大威脅:未來經濟十大趨勢與生存法則》
作者:魯里埃爾・魯比尼(Nouriel Roubini)
譯者:陳儀、李文絜、陳麗玉、張靖之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23/01/03
作者簡介
魯里埃爾・魯比尼(Nouriel Roubini)
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擔任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經濟系教授長達二十多年,現為該校榮譽教授。他也是魯比尼總經諮詢合夥公司(Roubini Macro Associates)執行長、阿特拉斯資本團隊(Atlas Capital Team)首席經濟學家。
魯比尼有豐富的政策經驗,曾任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資深經濟學家、美國財政部國際事務資深顧問,也是IMF、世界銀行等機構重要諮詢專家。
觀點經常被媒體引用,也經常出現在商業新聞節目中,《金融時報》等經常專訪對象。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
商周大調查
比生成式AI更猛…你開口,AI代理人幫你開會、訂機票的時代登場!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