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跟政客 都關心同樣的事

西方藝術史按照風格曾歸納出很多流派,包括抽象、極簡、觀念藝術等。自從一九九三年的惠特尼雙年展(Whitney Biennial)後,藝術發展的情況有了很大的轉變:性別、社會學、同性平權等,可說首次被重量級美術館認可且搬到幕前。當時該展太過另類,難以被大眾接受。然而,隨著時間沉澱,越來越多藝術家和展覽傾向關心和處理該類議題。我們會發現,全球政治和社會上的近況亦是如此。

十九世紀以來的流派如印象派、立體派等,主要都是關於形式與技巧。二戰後著名的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等,基本上只要用眼睛看就能了解他們的作品,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後來,安迪‧沃荷(Andy Warhol)、辛蒂‧雪曼(Cindy Sherman)等為同性與女權發聲的藝術家開始冒出檯面。而一九九三年的惠特尼雙年展,逼著藝評與觀眾不得不對藝術話語權掌握在「美國白人男性」的局面進行重新思考。

之前美國總統競選吵得最兇的,莫過於性別與種族。共和黨川普諷刺民主黨及希拉蕊利用這類議題來贏得選票。雖然川普也被炮轟種族歧視、甚至尊崇白人至上,但共和黨回應:民主黨才是最黑的種族主義者,總圍繞各種認同問題挑撥離間。台灣去年十月則進行了一場亞洲史上空前的同性維權遊行。看來,全球民主社會都在關心同樣問題。

...本文未結束

我已經是訂戶, 立即看
投資客必看!首月訂閱只要100元


✔︎ 暢讀5萬篇+ 以上的商管產業話題與解析
✔︎ 額外送 100堂+的線上商務課程,訂閱就能看
✔︎ 跨平台使用,在哪都能看商周

馬上訂閱→
或是登入儲值,單次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