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股權基金 入侵者?興革者?

長期關注銀行業的人士不難發現,私募股權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近來動作頻頻,尋求投資台灣中型銀行的機會。不過對於私募股權的角色與效益,各界的看法卻莫衷一是。支持者認為私募股權公司是企業的救星,他們挖掘出經營不善的公司,撤換無能的管理團隊,並為公司注入新的活水。但批評者卻認為,私募股權公司攻城略地只為了短期內「大賺一票」,隨即轉向下一個目標,完全沒有創造任何價值。到底哪一邊的看法才對?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建議先檢視一下私募股權公司最近在亞洲的成績。

在疑慮中進入亞洲:金融危機後,大舉購併日韓銀行

八○年代後期開始,私募股權基金在亞洲就十分活躍。他們多以向國內銀行購買不良貸款和房地產部位開始,藉此可瞭解在亞洲要如何將業務轉虧為盈,也有助於他們訓練當地員工。私募股權在這方面的投資向來有不錯的回報。

...本文未結束

我已經是訂戶, 立即看
投資客必看!首月訂閱只要100元


✔︎ 暢讀5萬篇+ 以上的商管產業話題與解析
✔︎ 額外送 100堂+的線上商務課程,訂閱就能看
✔︎ 跨平台使用,在哪都能看商周

馬上訂閱→
或是登入儲值,單次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