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意志力

陳水扁總統到中正紀念堂向蔣中正總統銅像獻花致意,報章稱為「和解之旅」,民進黨立委詮釋「好比施琅攻下台灣後,會去祭拜鄭成功」,意味勝利一方擺下身段是為了安定人心。

阿扁的柔軟身段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而且令人直接感覺到他煞費苦心,但以施琅做比喻,則令人憂心。因為,就在五二○之前,報章還轉載大陸《中國國防報》刊出中共軍方也在研究施琅攻台歷史。那麼,兩岸對這段歷史的切入點有何相異之處。

解放軍對施琅攻台史的詮釋是:施琅攻台以武力獲致成功,其中最重要的關鍵,是康熙堅定的「統一意志」,這種意志不是表面文章,而是具體的準備和動員。這個觀點有沒有史實證據可為支持?答案是肯定的。

...本文未結束

我已經是訂戶, 立即看
投資客必看!首月訂閱只要100元


✔︎ 暢讀5萬篇+ 以上的商管產業話題與解析
✔︎ 額外送 100堂+的線上商務課程,訂閱就能看
✔︎ 跨平台使用,在哪都能看商周

馬上訂閱→
或是登入儲值,單次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