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AI顛覆職場中!打造不被ChatGPT取代的連結力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AI顛覆職場中!打造不被ChatGPT取代的連結力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管理

AI顛覆職場中!打造不被ChatGPT取代的連結力

AI顛覆職場中!打造不被ChatGPT取代的連結力
撰文者:康育萍

「媒體和HR有什麼共同點?」商周CEO學院與中央大學人資所合辦的「2023永續人才新戰略」論壇上,商周集團執行長郭奕伶向現場超過百位企業主、人資長提問。

來賓紛紛舉手回答,「都需要與人溝通,」「幫助人學習成長,」...,這些答案都正確,但在ChatGPT捲起的AI浪潮下,大家眼前最關注的,其實是:「當AI像九歲孩子一樣聰明,有天人類的工作會不會被AI取代?」

AI將如何改變企業的人才策略,成為論壇現場討論最熱烈的話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後線上面試,面試者會不會一邊用ChatGPT找答案回答?這些事已經在發生,AI正在解構企業選、用、育、留的既有流程,」iKala執行長程世嘉率先拋出問題。

iKala做為一家跨國AI公司,協助全球六國、超過八百家企業數位轉型以及制定數位行銷策略,程世嘉早在創業前,一直以來研究的就是AI,但他坦承,「去年底ChatGPT出現的時候,我非常驚訝,原本以為還要三到五年(才會有如此成果)。」

先找到對的人上車

比決定把車開去哪更重要

但當AI可以寫程式、提企劃、完成新聞稿...,連Google初階工程師考試,ChatGPT都能通過,那這樣,未來企業培育人才的決勝點,究竟是什麼?

People skill(社交技能)會變得越來越重要!」程世嘉強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硬技能被AI取代,與其擔心職場解構,他建議,企業不如積極去想,什麼樣的僱主品牌、工作環境、成就動機...,才是軟實力人才認同的,尤其是建立適合自己的企業文化。就像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說「文化把策略當早餐吃掉」,「再好的戰略都比不上好的企業文化,如果你找來的員工,都只會聽命令辦事,你會累死。」

因此,在iKala,找到對的人上車,比先決定把車開去哪,更重要

程世嘉也舉例,iKala的文化就由八大核心價值組成,包含:自由與責任、顧客至上、擁抱真相、公開透明、成長心態、尊重多元、凡事從簡、永續經營,當公司進入不同發展階段,管理層要記得時時對標、校準,「我們有沒有跟著core value來走?」

唯有如此,才能確保企業文化和決策方向一致,不只吸引到對的人才、也留住好的人才。

佳世達科技人資長林旺賜也表示,未來AI勢必會取代重複性、不需要接觸到人的工作,也因此,除了培養員工的專業技能,幫助他們職涯有所發展,人才就像植物,如何讓他們感受到被尊重、認同,甚至經營從員工到員工家人的生態圈,都是現在企業主和人資必須用心的一環。

例如在佳世達,各部門員工的「敬業度」(engagement),會進一步影響該部門主管薪酬,這也等於是在督促主管,必須把員工的工作發展、投入程度,當作自己的職責,做到真正的培育人才。

曾輔導鴻海、國泰人壽、中鋼等超過五十家企業人才培育的中央大學人資所教授鄭晉昌也說,去年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才選出「Goblin Mode」(哥布林模式)做爲年度代表字,顯示當全球政經局勢不穩、新科技快速變化,已造成職場人心浮動,員工陷入躺平狀態。

也因此,「提升主管的『教練領導力』, 透過on the job training(工作現場的教育訓練)、促進員工學習動機,很重要!」

鄭晉昌提醒,企業應該從賦予工作意義感、提供多元職涯發展選擇、制定具個人發展性的績效管理、建立人性與科技感兼具的工作環境等方式,想辦法把員工從哥布林模式中喚醒,找回AI沒辦法取代的成就感。

雖然AI釋放了人類的時間與勞力,但回到企業內部,主管反而得花更多心力,處理「人心」的問題,「人資以前只要管人進人出,現在還要管人在想什麼!」程世嘉說。

建立內部連結力
打造不被AI取代的團隊

論壇最後,商周CEO學院院長曠文琪也分享,從微軟、奧美、PwC等國際企業都增設首席學習長,就可以看出,現在人才要的不是教育訓練,而是學習發展;企業不再是單方面「教你什麼」,而是需要雙向互動、「了解你需要什麼」,如何幫人才賦能,成為前所未有的挑戰。

這也提醒企業,「協作共創」,才是AI時代下的人才策略關鍵字

根據美國企業調查,傳統的培訓作法,只對10%的員工有效,原本的專業還沒學完,新的技能卻又出現,更何況,除了硬實力,其他像同理、真誠、韌性…這類的軟實力,企業過去的教育訓練方法,根本沒辦法教,反而還導致員工學習意願低迷...。那,該怎麼辦?

曠文琪強調,根本解法是,打造一套建立「連結」的學習方法,一加一大於二,讓團隊變得更茁壯,形成內部支撐力量。

「過去強調個人知識的學習,你會養出一群很厲害的人,但你會很常扮演諮商師...,現在需要的不只是學習,而是溝通工具,特別是分享型的學習,這樣才能讓跨部門有不同視野,透過共學建立共同語言,讓大家在同一條船上。」

商周也正在內部運用這種方式,推動跨部門共學。

去年,商周舉辦每月一場的「行銷小聚」,由執行長郭奕伶帶領內容、行銷、數位部門的同仁走出辦公室,實際拜訪IKEA、Uniqlo、台灣電通等企業,和跨產業的行銷高手交流請益,除了學專業知識,也讓彼此更了解,不同部門面對同樣難題、各自卡關的原因是什麼?彼此最好的解法又是?還有哪些互補、合作的空間...?

藉由一次次的對話,讓團隊開始同頻、同心,朝相同的方向前進。也因為有了知識和心靈的交流,這樣的學習體驗,無論AI再怎麼演進,都無法取代。

「一個人學習,行不通嗎?它不會行不通,但我們相信,一群人學,還能幫主管掌握團隊心境、凝聚轉型最需要的向心力,」曠文琪說。

當連結建立,一群人才會願意彼此給予,團隊,才有可能成形。

想要打造不被AI取代的人才、組建志同道合的團隊嗎?不難,就從現在開始。

商周CEO學院幫你創造連結、高效學習!企業打造永續人才的最佳戰略夥伴:https://bwlearning.businessweekly.com.tw/contact



ChatGPT AI 職場 人資 永續人才 人才
商周CEO學院課堂筆記
商周CEO學院課堂筆記
商周CEO學院製作人群
展開箭頭

《商業周刊》累積30多年採訪經驗,薈萃10,000實戰個案,打造全台獨創的〈商周CEO學院〉——集結兩岸隱形冠軍、商周報導人物在此交流,客座教授群傳授經驗與心法,結合理論與實戰,培養更多企業領導人,做個打勝仗的CEO。想了解更多學程?歡迎來到商周CEO學院粉專了解更多:https://www.facebook.com/bwlearning

商周CEO學院官網:https://bwlearning.businessweekly.com.tw/ceo-college/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