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 創新策略
能賺錢的門路,懂的人都不說⋯想找到獲利商機,你可以從2件事著手

透過模仿、跟隨別人的做法是沒辦法成功的,本文作者分享「不要做」跟「要做」的各2件事,以找出能獲利的商業模式。
2.別再迷信時下紅什麼,就要跟著做。越是清晰、越容易算出利潤的盈利模式,越屬於沒有商機的紅海市場。
3.很多東西都有複利效應,用時間累積起來的成效十分驚人,但多數人都沒有耐心。巴菲特曾說過:「因為沒有人願意慢慢變富。」
在這個時代,模仿、跟隨別人的做法是沒辦法成功的。想要找出能獲利的商業模式,要注意「不要做」跟「要做」的事:
不要做的事之一:看到成功人士就想模仿
當你看著你崇拜的對象,想要變成另外一個他,你會走得非常的辛苦。因為你沒有他的才華,也沒有他的天份,模仿成功人士的路行不通,也非常危險。
你有你的才華、天份、人脈、思維⋯⋯,這些獨一無二的東西,才是你在成功路上最重要的資源。與其往外看,倒不如內觀,找到自己的與眾不同之處。就是這些不同,造就了不一樣又有價值的你。
不要做的事之二:流行什麼就做什麼
流行什麼就做什麼的觀念十分糟糕,所有掌握賺錢、成功門路的人,都不會輕易的跟別人講。
當你知道的時候,很可能已是第二、第三手資訊,與其說能成功、賺到錢,極可能的下場是成為被收割的韭菜。
別再迷信時下紅什麼,就要跟著做。除非你是在趨勢剛萌芽、商業模式還處在很混沌的狀態,才有機會分到一杯羹。越是清晰、越容易算出利潤的盈利模式,越屬於沒有商機的紅海市場。
因為你會算、別人也會算,明眼人都算得出來的東西,大部分的毛利都非常低。但很多人還是會前仆後繼的投入,他們會說:「多少人想加入還沒這機會呢!」
除非你擁有頂尖的頭腦和天份,在這些無發展性的商業戰場上百戰百勝,否則大多數都是屬於被收割的族群。
該如何做才能獲得更高的成功機率呢?我提供2個觀念給你參考:
要做的事之一:善用複利效應
很多東西都有複利效應,用時間累積起來的成效十分驚人。但正因為是要用「時間」累積,多數人都沒耐心,只想追求明天就能發財的方法。一聽到需要以「年」為單位來計算,就想放棄,因為實在是太不輕鬆、太沒效率了。
亞馬遜(Amazon)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曾問巴菲特(Warren Buffett):「你的投資體系這麼簡單,為什麼別人不做和你一樣的事情?」巴菲特回答:「因為沒有人願意慢慢變富。」雖然巴菲特先是變有錢,再慢慢變得超級有錢,但不妨礙這句話所傳達的道理。
如果你願意慢慢存股票,長期而言會是很好賺的一項投資;如果你願意慢慢經營死忠顧客,長久之後你的生意會越做越輕鬆;如果你願意慢慢寫文章,長此以往你會獲得非常多的合作機會。
複利的效果不需我多做解釋,但很多人看不到這觀念能發揮的影響力。
要做的事之二:重組成功的路徑
你知道商業紅利怎麼出現嗎?當社會上出現新工具,這些工具能很有效率的解決問題,但還未普及,這時商業紅利就出現了。
就像早期用臉書投廣告,一下就能觸及超多人,而且受眾非常精準,這就屬於很有效率的新工具。當時懂得使用臉書廣告的人,大多都賺了一筆。但也因為這個營利模式太過清晰,所以一堆人湧入,使競爭變得十分激烈,越晚加入就越難做。
現在仍然有許多新工具問世,但發現商業紅利的人都變聰明了,先低調賺一筆,再轉手販售該技術,再賺一筆。這些人能夠在市場上找到很多新工具,重組商業路徑來獲利。
我在做生意的過程中,也有抓到幾個市場紅利,所以才能做出一點成績。雖然現在已經失去作用,但我相信市場上還有很多新工具可以使用,只是還沒被大眾找到而已。
所以,重新組合路徑才是讓大家賺到錢的方法,找到一個沒有競爭的藍海,就能夠讓你賺很多錢。
以上就是「不要做」跟「要做」的2件事,提供給大家參考。每當我構思新事業,或是業績衰退時,我都會實驗新方法。在市場上只要10種方法中1種,就能再多生存一陣子。之後再透過複利的效果,累積自身的能力、顧客、財富,我相信大家都能倒吃甘蔗,越吃越香。
*本文獲「Moco Lee」授權轉載,原文連結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