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 全球話題
哈利同歸於盡式爆料,影響力仍不及女王逝世...「哈梅疲勞」為什麼來得這麼快?
1. 哈利王子(Prince Harry)的個人回憶錄《備胎》(暫譯,Spare)於2023年1月10日出版,已經成為英國有史以來銷售速度最快的非小說類書籍。
2. 然而,種種爆料對英國王室聲望的衝擊程度,其實沒有想像中劇烈。民調公司分析,比起哈利王子出回憶錄,女王逝世,對君主存廢的爭議更具影響力。
3. 這次連一向特別能容忍「落難王室」的美國人,也不埋單了!批評者認為,哈利說太多不重要的家務事細節,反而讓眾人感到疲乏,進而損害個人形象。
近期席捲外媒頭條的王室8點檔,即將迎來最高潮!
哈利王子(Prince Harry)的個人回憶錄《備胎》(暫譯,Spare)於2023年1月10日出版,已經成為英國有史以來銷售速度最快的非小說類書籍,開賣首日的成績僅次於另一個哈利——J.K.羅琳筆下的《哈利波特(Harry Potter)》。
不過書中部分內容此前已被披露,加上哈利王子本人同時接受各媒體專訪,接連丟出王室內幕震撼彈。
例如,他從軍時殲滅25名塔利班分子;兄嫂結婚原本不找自己當伴郎;妻子梅根對大嫂凱特開玩笑「懷孕腦」作祟,惹得對方不滿,「沒有熟到可以談論賀爾蒙」;威廉因為梅根,氣到把哈利打倒在地,害他背部撞到狗碗而受傷;繼母卡蜜拉為了洗白形象,洩漏內幕給媒體……等。
他對父親查爾斯、繼母卡蜜拉、王儲威廉等核心家族成員,發動猛烈抨擊,讓眾人一窺隱藏在亮麗王冠的背後,王室的紛爭與破碎關係。
哈利的作為,令人聯想起1995年,其母親黛安娜王妃(Princess Diana)接受BBC專訪,以一句「婚姻有3人,太擠了」震驚全球,間接承認與查爾斯(King Charles III)之間有第三者介入,並且沒有王室成員幫她出頭,致其陷入孤獨與憂鬱輪迴之中,引爆醜聞大危機。
這次,哈利王子大爆料,會為英國君主制掀起滔天巨浪嗎?眾人又如何看待?
哈利仿黛妃爆內幕,又觸發英王室存廢論戰
「Spare」的意思就是第一順位繼承人的備胎,地位與權力都排在王儲之後。在推出回憶錄之前,哈利和梅根兩人,已經上架Netflix紀錄片《哈利王子與梅根》,控訴王室規矩多不合理,以及遭遇種族歧視等。
總是被視為次等的哈利夫妻,固然獲得了許多同情。尤其黛安娜王妃逝世時,哈利才12歲,伴隨悲痛成長的他,訴說自己好幾次以時速65英里(黛妃當時車速,約105公里),高速穿越母親車禍身亡的隧道,想要感受她死前最後一刻的感受。
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ABC News)記者批評,哈利時隔數十年仿效母親,再次打破王室規範,但王室卻依舊保持沉默,應對上毫無長進,根本是在落實「永不抱怨,永不解釋」這句守則。
「這恐怕是象徵君主制末日的開始,」查爾斯的傳記作者、王室分析家梅爾(Catherine Mayer)警告,這些毀滅性攻擊的嚴重性,被大家忽略了。
隨著英國人民對國家的不滿持續升溫,加上右派主義崛起,王室幾乎快與種族主義、厭女、財富、不平等負面形象畫上等號。世人對君主制的認同,正搖搖欲墜。
哈利王子支持率探底,眾人已感到「哈梅疲勞」
然而,《華爾街日報》指出,種種爆料對英國王室聲望的衝擊程度,其實沒有想像中劇烈。民調公司YouGov分析,比起哈利王子出回憶錄,女王逝世對議論君主存廢的影響更大。
哈利在回憶錄出版前夕的1月初,支持度跌至歷史新低,只有4分之1英國人保有正面看法。即使年輕人相對較支持他,支持率也下滑中;威廉王子聲勢稍被削弱,但仍擁有高達近7成的支持率。
整體而言,支持王室的英國人仍屬多數。明顯降幅出現在伊麗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去世後,支持率從68%下滑至54%。
《紐約時報》報導,甚至連一向特別能容忍「落難王室」的美國人,這次也不埋單!CNN主播雷蒙(Don Lemon)就認為,沒必要把家庭紛爭鉅細靡遺的搬上檯面告訴全世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我也會與家人有爭執,難道我要把這些全部跟大家說嗎?我不懂他到底為何這麼做……。」
批評者認為,哈利說太多不重要的家務事細節,反而讓眾人感到疲乏,進而損害個人形象。「內容超載了!」美國公關公司The Lead PR的共同創辦人施耐德(Jeffrey W. Schneider)直呼,他們確實有很多故事,但人們的著迷也有限度。
哈利與黛妃30年前遵循著類似的劇本——呼籲公眾同情,出版詳述一切的書,變得更受歡迎與喜愛。不過,相較於母親以赤裸裸、羞辱與自卑、人性化的遭遇與自白,博得世人認同,《紐約郵報》評論就說,哈梅已經坐擁許多權利,卻像是地表上最會抱怨的千禧世代,不斷訴說不懂為何大家不放過他們。
「你的故事真的只能講一次⋯⋯」全球最大公關公司BNC創辦人之一,被譽為美國公關大師的布拉曼(Howard Bragman)表示,尤其女王去世不久,哈梅的行為完全與謹慎、堅韌、恪守職責等王室傳統特質相反,「讓人感覺他們有點像川普,始終無法將怨恨釋懷。」
資料來源:紐約時報、WSJ、CNN、New York Post、衛報、RNZ
核稿編輯:吳和懋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