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 全球話題
萬「肉」皆貴,牛肉漲最兇!肉品一直漲,發生什麼事?
1. 美國10月牛肉比去年貴了20.1%、豬肉漲幅則達14.1%。泰森食品、康尼格拉食品等知名業者,宣布2022年初將調漲熱狗堡、香腸和午餐肉等一些冷凍和冷藏肉價格。
2. 疫情爆發之初,廠商擔心肉品供過於求,減少產量。肉品加工廠則成病毒溫床,被迫關閉,這些進一步抑制今年的豬肉供應,預計供應量仍比去年少約2%。
3. 勞動力、肥料、飼料、運費成本越來越高,白宮甚至對掌握美國85%牛肉市場的四大巨頭公司,啟動壟斷調查。專家預測要到2023年,才會見到肉品價格回落。
肉,為何越來越貴?
這是所有台灣菜籃族近日最痛!對愛吃肉的美國人來說,更是痛。
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高達6.2%,創下30年來新高。肉類、禽肉、魚和雞蛋比去年(2020)同期貴11.9%,尤其牛肉受影響最大,漲幅達20.1%、豬肉漲幅14.1%。
《CNN》報導,泰森食品(Tyson Foods)、康尼格拉食品(ConAgra Foods)和卡夫亨氏(Kraft Heinz)等知名業者,近幾週已通知零售客戶,將在明年(2022)1月調漲一些冷凍和冷藏肉價格,包含旗下BallPark熱狗堡、希爾夏農場(Hillshire Farm)香腸和午餐肉、State Fair玉米熱狗、吉米狄恩(Jimmy Dean)冷凍早餐肉...等。
與牛排、小牛排、豬排等高檔分切肉相比,這些肉品較便宜、漲幅也沒那麼誇張,但現在價格也已開始逐步上升。「所有包裝肉品供應商,都加入了漲價派對,」一位地區經銷商負責人說。
肉價一漲不可收拾,到底發生什麼事?
疫情爆發,肉品供應鏈首當其衝
Revionics,是專為零售商提供定價優化的公司,其資深總經理帕維奇(Matt Pavich)告訴《今日秀》(TODAY),供應鏈中斷、飼料成本上升、勞動力短缺等,導致動物性食品行業受到通膨嚴重打擊。
《CNN》指出,新冠病毒在美國爆發時,肉品供應鏈是首先被打亂的行業之一。消費者恐慌之下,買了冷凍櫃,並把市面上的肉品搶購一空,餐飲服務通路一夕間被迫關閉,製造商擔心肉品供過於求,減少了產量。
此外,美國奧克拉荷馬州立大學農業經濟專家皮爾(Derrell Peel)說:「在肉品加工廠上班不怎麼光鮮亮麗。」這裡的環境密閉、潮濕冰冷,員工長時間輪班工作,反而成為病毒溫床。《Fox 8新聞》報導,屠宰、加工肉類的工作可稱致命,美國眾議院統計,已有逾5.9萬名員工感染新冠病毒,有250名因此過世,廠房成為疫情重災區、被迫關閉。
在此情況下,動物積壓問題越來越嚴重,導致上百萬隻豬被安樂死,市場分析機構IHS Markit的經濟學家斯佩克(Adam Speck)表示,這進一步抑制今年(2021)的豬肉供應,工廠雖已開放,但預計供應量仍比去年少約2%。
成本大增,巨頭卻大賺疫情財?
富國集團農業經濟學家史溫森(Michael Swanson)指出,從加工肉品的食品工人到運輸的卡車司機,人力都不夠,這是肉品業至今尚未完全復原的原因之一。同時,皮爾認為,這反應其他低薪工作同樣面臨的難題:越來越難吸引到穩定的勞動力,人員流動率高並會增加成本。
事實上,不只人力成本,其他環節成本也在漲。肥料價格增加,推高了玉米、大豆的栽培成本,代表牲畜飼料越來越貴。「這是一個昂貴的循環,」奧克拉荷馬州立大學農業經濟學教授霍爾科姆(Rodney Holcomb)說。去年的此刻,玉米每蒲式耳(bushel)只需4美元,現在正逼近8美元,幾乎翻倍。
財經網站《Quartz》報導,疫情前,美國西部受乾旱影響,收成不佳、農民減少牲畜數量,牛肉本來就在漲價,卻遇上新冠病毒衝擊供應方與需求方,運費上漲,導致價格現在漲得又快又急。
不過,白宮把矛頭指向的,卻是掌握美國55%至85%豬肉、牛肉和禽肉市場的四大巨頭,分別為泰森食品、JBS、National Beef Packing公司、嘉吉(Cargill)。白宮表示,肉品價格和市場高度集中有關,農業部和司法部正在調查,這些企業是否趁機大賺疫情財,擠壓消費者、農民。
泰森第3季淨利潤達7.53億美元(約新台幣209億),超出去年同期的5.26億美元(約新台幣146億)。9月,拜登政府宣布將對這些大型肉品包裝商,提高定價透明度。
供應鏈危機、成本大增、巨頭壟斷...與此同時,國際對肉品需求仍強勁。農業經濟學家史溫森預測,恐怕要到2023年玉米和大豆價格下跌,肉品價格才會跟著下降。
甚至,時間也可能更久,因為該行業的高薪資變成永久性,「基本上在美國,我們以工人為代價,享受著相當便宜的食物,這種情況可能要改變了,」皮爾說,「這是經濟因COVID-19而發生的變化。他們不會再為此工作了。」
參考來源:FOX 8 News、CNN、CNN(2)、TODAY、Quartz
核稿編輯:林易萱
商周大調查
比生成式AI更猛…你開口,AI代理人幫你開會、訂機票的時代登場!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