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FT預測2050世界:廣告不是給人看的,血拚不是為了買、殺價要靠演算法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FT預測2050世界:廣告不是給人看的,血拚不是為了買、殺價要靠演算法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國際

FT預測2050世界:廣告不是給人看的,血拚不是為了買、殺價要靠演算法

FT預測2050世界:廣告不是給人看的,血拚不是為了買、殺價要靠演算法
撰文者:金融時報
金融時報精選 2019/12/13
摘要

1. 到了2050年,人們將不再出門「購買」日用品,改由智慧助理代勞,而「血拚」將變成一種打發時間的休閒活動。
2. 「不二價」恐將走入歷史,未來將依照供需與個人購買力,出現不同人不同價的動態定價。

當2050年的消費者回顧千禧年過後的初期,對於人們竟然浪費那麼多時間採購日常必需品與不常用的雜物,應該會感到十分驚訝。

在他們眼中,人們在星期六早上還得苦悶的帶著兩個孩子、推著推車在擁擠的超市裡人擠人,再把裝滿雜貨的購物袋塞進汽車後車廂,簡直沒效率到了極點,就像徒手洗衣絞乾一樣。

「未來不勞我們費心,我們需要的東西就能隨傳隨到。」英國未來主義者哈克福德(Sophie Hackford)說,因為連網設備可以「學習」到:何時該替我們訂購替補用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要讓這點發生,科技需要進步到可以不著痕跡地運作。「我們不想看到科技的痕跡……絕多數人都不會想待在電影《駭客任務》的控制母體中。」哈克福德補充說。

亞馬遜Alexa聲控助理和智慧冰箱,現在用起來雖然略顯笨拙,仍預示出:會有辦法可以做到這境界的。

科技也會滲透進我們決定買什麼的過程。「貨比三家」將變成聊天機器人或數位替身的任務,未來景象變得有點怪異:企業推銷的目標將不再是個人,而是人們在虛擬空間的代表;廣告也將不再以戳中人類痛點、激起購物慾為重點,而是去跟我們數位分身的演算法對賭,這使得資料與運算能力對行銷的重要性,將不亞於人類的創造力。

「血拚」將不再是為了添購生活必需品,而變成一種社交活動,就像去聽音樂會或上館子一樣。商家將更積極擁抱網購,但實體店還是會存在(儘管數量很少),這讓我們可以偶爾親自走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此一來,正如安永企管顧問(EY)全球消費者負責人羅傑斯(Kristina Rogers)所言,「購買」和「血拚」將會越來越不同。

零售業研調公司Dynamic Action資料科學家羅斯(Michael Ross)預測,到了2050年,大家用相同的價格買同一商品,將不再是常態。「動態定價的時代快要來了。」他說。

羅斯認為,依據供需定價的商業模式,在旅遊等行業行之有年,未來這趨勢將先以個人化報價的形式蔓延,依據消費者在商家眼中的價值和商品庫存水位來定價。

但,隨著共享和租賃的社會接受度與服務實用性越來越高,人們實際購買的商品數量將會減少。共享經濟主要在高價商品中盛行,例如汽車,如今已經延伸至時尚領域,像是租衣公司Rent The Runway就推出訂閱制服務,變得越來越主流。

零售商也要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科技和商業模式日新月異,降低了進入消費零售產業的門檻,也就是說,要開啟新事業不只快、還能提供消費者更多選擇。

「平台的發展,使得小公司不用大量資金投入,也可以參與這波數位經濟。」螞蟻金服旗下支付系統支付寶的歐洲負責人帕爾默(Roland Palmer)說。

當然,多數人最終將以失敗收尾,但會有人獲得巨大的成功。這就是為什麼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去年在一次大會對員工示警,電子商務公司就算做到獨霸,也「總有一天會破產」。

超市、雜貨店將面臨更大的改變。安永的羅傑斯認為,由於未來氣候變遷議題更受重視,人們不會再吃這麼多碳排放量高的肉製品。

過去數十年因消費者偏好異國風料理而拉長的食品供應鏈,幾乎可以肯定,它將不得不縮短。

製造商和零售商將會把生產去中心化,「分散至可以更及時面對消費者、減少環境衝擊的在地工廠。」英國高級百貨公司John Lewis Partnership的未來學家瓦里(John Vary)分析。

悉心控制各項生長條件的室內耕種,將變得越來越普遍,成為到大型超市買菜的替代方案,數十年後,這些零售空間恐怕會相當冷清。

短供應鏈加上自動駕駛的技術,將使零售的「最後一哩路」變得比現在還要省錢和環保,這點日後會越來越重要,因為根據聯合國預測,到了2050年,將有2/3的人口生活在人口稠密的都市地區。

上述科技的進步,可能還是有點難以置信,因為過去30年來,就算是經濟很發達的國家,購物習慣也沒有明顯改變。

但是中國用實例告訴全世界,科技有可能快速攻城掠地。30年前,多數中國人還是使用現金在菜市場和超市購買食物,如今,支付寶和微信等數位支付平台已擁有數億名用戶。

「當我們經歷了(數位支付)中間的所有過程,中國是直接從零跳到微信支付,」哈克福德說。羅傑斯也補充,中國高速改變的步調,讓其人民更願意嘗試新做法。

雖然有些人會擔心反烏托邦的未來,像是電腦甚至比本尊還要了解自己、科技公司會利用大數據控制人類的生活等等,但專家認為,方便實用終將勝過隱私保護。

「當然會有反對聲浪,人們會對此感到憤怒,這現象我們已經看到了。」哈克福德說,但這群人也喜歡方便的生活。

中國當今已是臉部辨識、及電動車電池、太陽能等科技的先驅。西方在20世紀打造了人們的購物習慣,東方將在21世紀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

責任編輯:張庭瑋

核稿編輯:蔡靚萱

演算法 人工智慧 購物 大數據
金融時報精選
金融時報精選
金融時報記者群
展開箭頭

《金融時報》是全球領先的新聞機構之一,致力於向商業菁英和企業決策者提供商業、經濟、市場、管理和科技新聞,因其權威性、完整性和準確性而獲得國際認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