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文章收藏功能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為何中印關係的「信任赤字」回不去了?解讀習近平、莫迪第二次非正式會晤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為何中印關係的「信任赤字」回不去了?解讀習近平、莫迪第二次非正式會晤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商業周刊》1951期-訂戶雜誌寄送說明
至頂箭頭

國際 | 全球話題

為何中印關係的「信任赤字」回不去了?解讀習近平、莫迪第二次非正式會晤

為何中印關係的「信任赤字」回不去了?解讀習近平、莫迪第二次非正式會晤
中印領導人第二次非正式會晤。 (來源:yaoindia就是要印度)
撰文者:印度尤
摘要

1.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印度總理莫迪,10月11、12日在印度南部進行非正式會晤。兩人談及要透過溝通化解分歧。

2.從多方面可看出中印之間敏感關係。包括此次非正式會晤一度無法敲定時間,習近平、莫迪見面後也無實際進展。

中印領導人第二次非正式會晤12號在印度南部城市清奈(Chennai)落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印度總理莫迪,努力地營造出和諧友好的氣氛——在屹立千年不倒的250噸巨石「黑天的奶油球」(Krishna’s Butterball)前握手、對坐享受南印度的椰子水、在月光下漫步於印度古文明遺跡之中——在兩天的時間裡,習近平和莫迪擁有超過6個小時的一對一談話,但這樣的談話是坦率直接的大國談判,還是淪為表面寒暄的單純社交?

尼赫魯大學東亞研究中心教授,同時也是印度著名的中印研究學者謝鋼(Srikanth Kondapali),在印度《德干先驅報》(Deccan Herald)發表評論文章,標題是「莫迪和習近平聊很多,卻什麼都沒有說」(Modi and Xi Talked Much, but Said Nothing),或許是最佳註解。

套用印度官方的說法,這次是從「武漢精神」(Wuhan Spirit)走到了「清奈連結」(Chennai Connect),但中印在過去一年半以來,不僅沒有向前走,甚至只能努力避免往後退,舊亂未解,新事又來,只能把焦距拉遠到兩千多年前的中印古老文明往來,讓一切變得浪漫,模糊眼前的問題與矛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印古老文明往來,從漢書上的「黃支」談起

據傳印度原本選定了莫迪的選區,也是印度教聖城瓦拉納西(Varanasi),但中國多方考量後拒絕,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du)的清奈(Chennai)才雀屏中選。本次的重頭戲也不在清奈,而是在距離清奈大約60公里的馬馬拉普拉姆(Mamallapuram)。接受我採訪時,印度著名的漢學家狄伯杰(B. R. Deepak)指出,早在西元前二世紀班固的漢書中,就首次記載了「黃支」這個地方,黃支也是現今位於泰米爾納德邦的甘吉布勒姆(Kanchipuram),馬馬拉普拉姆也在甘吉布勒姆的範圍內。

不僅如此,唐代將佛教禪宗傳入中國的菩提達摩,也是建設馬馬拉普拉姆文化遺產的帕拉瓦王朝的王子,帕拉瓦王朝也是最早和中國簽署安全協議的印度統治者,唐代高僧玄奘也曾到過馬馬拉普拉姆,再加上已故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1956年曾經訪問馬馬拉普拉姆,都讓馬馬拉普拉姆講了一個「中印延續文明對話」的好故事。

然而,這樣的好故事僅為中印第二次非正式會晤說了一個好的開頭,圍繞在文明對話與人文交流,始終無法為中印關係帶來實質進展,無論是貿易逆差、克什米爾問題、邊界爭議,還是區域與全球戰略協調,中印都沒有找到清楚的藍圖,然而明年就是中印建交70週年,「中國夢」和「新印度」都需要一個平衡、穩定且具有可持續性的中印關係,習近平與莫迪卻還沒有準備好作出大膽的妥協與讓步。

避免惡化為優先,中印關係的實質改善還是「希望」

「全球戰略和供應鏈正在面臨轉移,特別是在亞洲,在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之下,中印必須要確保,至少在這段期間,兩國關係不要惡化。」印度退役陸軍准將,也是新德里智庫德里政策小組資深研究員賽格爾(Brig. Arun Sahgal)從戰略角度出發,接受我採訪時,強調中印管控分歧的必要性,中國也不希望把印度推向美國,甚至變成印太戰略中圍堵中國的一份子,「中國希望和印度保持一定的交往,未來可以作為槓桿籌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於此同時,中國顯然也沒有放棄其他牽制印度的動作。習近平訪問印度之後,前往尼泊爾訪問並承諾35億人民幣的援助,延續一帶一路的戰略計劃,這也是中國領導人暌違23年首次訪問尼泊爾。不僅如此,在習近平訪問印度之前,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Imran Khan)才到訪中國,中巴在喀什米爾議題上的共同表態,惹得印度不滿。

中國在南亞保持微妙平衡,印度同樣也兩面出招、多邊下注,「我們很興奮能夠迎接習近平主席,但同時我們也沒有放棄平衡中國的努力。」印度觀察者研究基金會資深研究員拉賈戈帕蘭(Rajeswari Rajagopalan)指出,美印日澳四國對話,近期升級到了部長層級對話,就是最鮮明也最實際的例子,再加上印度維持對美日的戰略合作,以及在區域中搭建迷你多邊合作,像是印度-日本-澳洲三邊對話、印度-澳洲-印尼三邊對話等等,這些都是基於對中國崛起的共同戰略擔憂,同時也都是隨時可以向上升級的機制。

國際關係現實主義理論中的權力平衡,最適合形容中印關係當前狀態,不僅是權力平衡,某種程度上也還有一些恐怖平衡的意味。印度外交秘書顧凱傑(Vijay Gokhale)在記者會上說,習近平和莫迪兩天的非正式會晤裡,並沒有談及喀什米爾問題。

喀什米爾問題無非是近期中印最具衝突的話題,在中印非正式會晤這樣一個最為彈性舒服、沒有議程的自由交流之中,中印領導人卻沒有談到喀什米爾問題。當然,有分析認為這是因為印度的強硬態度已經非常清楚,也有聲音相信習近平和莫迪有談到喀什米爾,只是用比較迂迴的方式且不願公開,但和賽格爾一樣,認為印度可以拿新疆和香港問題作為籌碼,讓中國在喀什米爾問題上「有同樣默契」,「印度到目前為止,都沒有在新疆和香港問題上多說話,但是中國應該知道,我們可以。」

由此可見,中印關係主要是從2017年的中印洞朗對峙中學到教訓,公開指責彼此並任由局勢發酵,對兩國而言都是傷害,然而把問題拉到幕後談卻依然沒能談出個所以然來,因此特別需要非正式會晤的「沒有議程」、「沒有紀錄」與「沒有共同文件聲明」。非正式會晤是中印為了在矛盾中互動創造的一個新的互動模式,但顯然並非最終解方。

習近平和莫迪已經同意要舉行第三次非正式會晤,但拉賈戈帕蘭認為,非正式會晤對中印或許有「控溫」效果,但卻無法替代國事訪問,「有議程結構的正式對話有是絕對必要的,不然我們會持續會面,只是為了會面,卻沒有辦法真正有所進展,因為不會有會後的成果文件。」

中印關係突破 需要真正的讓步妥協

中印第二次非正式會晤,最令人失望的或許是經貿合作,因為這是中印最有可能做出突破的領域,在習近平到訪之前,印度也有消息指中國可能宣布70到80億美元的對印度直接投資,但習近平和莫迪只是同意建立高級別經濟與貿易對話,印度財政部長西塔拉曼(Nirmala Sitharaman)將會和中國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繼續談」。

印度2018年對華貿易逆差逼近600億美元,即使雙邊貿易額突破歷史新高來到955億美元,對印度都是非常不健康的,中國對印度直接投資近年雖有成長,歷年累積直接投資也不過是80億美元,習近平2014年宣布5年200億美元的投資也沒有落實。

9月舉行的中印戰略經濟對話上,印度國家轉型委員會副主席庫馬爾(Rajiv Kumar)就直白地對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何立峰說,貿易逆差問題已經不只是經濟問題,當受到越來越多的公眾關注,就成了一個政治上的問題。

然而中國目前卻只願意做出極小的讓步,包括增加採購印度的農產品,或是減免28項印度藥品,主要為抗癌藥品的關稅,然而這些對於龐大的印度對華貿易逆差,都只是九牛一毛。印度期待中國增加對印度的基礎建設投資,以及對印度打開資訊產業與製藥產業的市場大門,都等不到中國的積極回應與實際動作。

「對印度而言,突破只能是來自於經貿,未來3到6個月將會是關鍵。」賽格爾之所以說「3到6個月」,是因為中國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進入最後談判階段,印度9月在越南的磋商中讓步,同意對其他成員國減免關稅,中國有80%的產品將會得到優惠待遇,印度也會立刻對28%的中國產品取消關稅,其餘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則會分為5年、10年和15年分批取消關稅。

雖然《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預計將在明年簽署,但賽格爾認為沒有這麼簡單,因為中國也必須要對印度做出相應的讓步與妥協,「除非有真正的條件交換與互惠,否則我不認為會這麼容易,特別是我們不知道新建立的高級別經濟與貿易對話,是否會如此順利的舉行。」

不確定性高 暴露中印的信任赤字

賽格爾對於高級別經濟與貿易對話舉行的不確定感,其來有自。中印領導人第二次非正式會晤,一直到習近平抵達的前兩天才正式公佈。就一般的外交高層訪問慣例,提早公佈日期展現了對彼此關係的重視與信心,同時也是對外釋放特定政治訊號的方式,然而中印領導人第二次非正式會晤卻遲遲無法敲定,甚至在印度媒體引起「或許會延期或取消」的揣測,「事態有變」的揣測甚囂塵上。

特別是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原本應於9月上旬訪問印度,並舉辦新一輪的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會議,卻因印方的行程安排而無法成行。即使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S. Jaishankar)在就任100天的記者會上,特別澄清不應對此有過多想像,卻難以掩蓋中印互信不足且矛盾難解的尷尬。

中印領導人第二次非正式會晤最終得以舉行,顯示了中印雙方對外描繪友好互動的意願,卻也難以掩蓋沒有實際成果的空泛聯誼事實。「如果中印關係真的和他們試圖營造的一樣,那我們應該要看見國家對國家事務的實質成果。」中國分析與策略中心創辦人拉納德(Jayadeva Ranade)說得很直接,他認為所謂的領導人的私人友誼,以及其所能夠發揮的化學作用,都只能走到一定程度,也就是現在所看見的人文交流與所謂的文明對話,唯有實際在國家利益問題作出勇敢決定,中印關係才能有所改變,「中印最重要的是找出和平、穩定且具有可持續性的平衡。」

然而,從第二次中印領導人非正式會晤的成果看來,中印之間的平衡仍在擺盪測試,然而兩國之間的新舊問題,並不會等待中印找到平衡之後才出現。

中印需要理解互信 並照顧彼此的敏感性

中國與巴基斯坦關係的推進、印度與美國的戰略合作、中國在南海的強勢態度與在印度洋的存在,乃至中印遲遲未解的邊界問題等等,從雙邊關係到區域競爭,乃至於對於國際秩序的規範,中印顯然有很多不同的想像與期待,一直沒能補上的信任赤字,不斷為兩國的舊問題助長火勢,同時也難以防止新問題的火苗滋長。

本次中印領導人非正式會晤,有一個新聞意外延燒。清奈一間學校為了迎接習近平的到訪,全校2,000名學生戴上了習近平的面具迎接他,讓人聯想起香港近期的抗議與反蒙面法,吸引國際媒體的大篇幅報導,也引發究竟是「低級紅」還是「高級黑」的討論。

當然,這是當地學校的自發行為,印度支持者戴上面具,擁戴政治人物也不是稀奇事,特別是在競選造勢場合上更是常見,然而,在這樣的敏感時機,卻顯得特別尷尬,中國媒體更是對此一片安靜。

某種程度上,這個意外的小插曲,成為中印需要照顧彼此敏感性的一種寫照,也是在缺乏互信與理解之下,最容易出現的情況,單純的善意被錯誤解讀、認知不同導致的誤解,乃至於對彼此敏感性的無知,引起的火苗無限延燒。

從武漢到清奈,中印的關係不僅未見顯著改善,更偶有偏離軌道的事件,非正式會晤在沒有實質進展的情況,反倒成了某種程度的「元首觀光實境節目」,而這種期待越來越低的「元首觀光實境節目」,可以持續幾季呢?王毅在中印領導人會後,以「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強調化解分歧的恆心與推進合作的誠意,在真正的改變出現之前,中印眼前的路,確實是「阻」又「長」,需要真正實質的「行」方能「至」。

※本文獲YaoIndia就是要印度授權轉載,原文:從武漢到清奈:解讀中印領導人第二次非正式會晤

※延伸閱讀:

新南向政策另類反思:印度是否能成為兩岸合作的第三地?
廢除憲法第370條、實施宵禁!印度取消喀什米爾特殊自治權
印度大選另類商機:莫迪周邊系列商品熱賣中!
無法逆轉的種姓制度!在別人面前吃飯而被打死的印度男人
消失的2000多萬票!為什麼有些印度女性依舊不能投票?

責任編輯:黃雅苓
核稿編輯:林群

商周大調查
大調查主圖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將開始,你認為最具潛力的經濟特色是?
1. 大量隨香客促進地方消費
2. 帶動周邊商品銷售
3. 創造龐大志工經濟
4. 跨縣市路線的旅遊經濟
5. 科技加持的數位商機
商周調查局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2025大甲媽祖遶境進香》9天8夜路線圖、日期、GPS、直播、報名全攻略
領導人 莫迪 中印 印度 習近平 談判 中國
YaoIndia 就是要印度
YaoIndia 就是要印度
YaoIndia 就是要印度
展開箭頭

「印度」似乎是一個大家聽了就難免緊張起來的國家,在認識這個不可思議的南亞國度之前,就將其拒之千里,恐怕會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YaoIndia 就是要印度 立志成為華人世界連結印度的第一道橋樑,Yao取音自中文的「要」,音似印地語中的 Yahan Aao,意思則是「來這裡」。

我們將以輕鬆活潑的方式,分享多元而有趣的印度相關內容,請和我們一起請準備好你的淡定和幽默感,一起探索這個13億人口的南亞大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