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時事分析
當心輕度認知功能障礙轉成阿茲海默症! 及早精準辨識、及早治療 有效延緩失智症到來

台灣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隨著老年人口不斷攀升,與年齡密切相關的失智症問題也日亦嚴重,因此,如何預防及延緩失智症成為當前最重要的課題。實際上,失智症的診療已邁入精準醫療時代,一森診所記憶健腦中心暨台北榮總神經內科醫師王培寧提醒,若能在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CI)階段就及早辨識徵兆,並且積極尋求治療,不但能延緩失智症的到來,也能減輕個人、家庭與社會的照護重擔。
勿輕忽記憶力衰退等症狀
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可視為失智症前兆,通常患者在主觀上會感覺自己好像有認知功能衰退的情況,例如,原本記得的電話號碼卻突然想不起來,或對文字的理解能力沒有以前快速。就診後,須再經由醫師問診及客觀測試等,進一步釐清是否罹患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王培寧指出,有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人,表示認知功能已低於同年齡族群的平均值,不過,對日常生活可能尚無影響,除非是規劃較複雜的事務或財務管理,才會感覺似乎出現困難。
根據衛福部委託台灣失智症學會所做的《台灣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發現65歲以上的長者大約18%有輕度認知功能障礙1 ,換算下來,台灣約有70萬名的潛在患者。「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是發展為失智症的高危險族群,千萬不能輕忽!」王培寧表示,社區的長期追蹤研究資料顯示3分之1的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患者會在5年內進展為阿茲海默症2 ,再者,高齡化情況不斷加劇,若不正視相關問題,將造成個人、家庭,甚至是整個社會的重擔。

失智症照護成本超乎想像
阿茲海默症佔失智症57%之多3,以此推估,國內約有20萬名阿茲海默症患者,若再加上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可能進展至阿茲海默症的人數,恐達40萬人之多!王培寧透露,失智症不像失能,可以從患者外觀或肢體動作方面來判斷,因此,病友在申請長照補助時,嚴重程度往往會被低估。然而,許多失智症患者因為行為症狀上的問題,例如情緒不穩、妄想、沒有病識感等,再加上行動自如、容易走失,在照護上顯得更加棘手。在相同給付條件之下,容易產生排擠效益,常導致照護失智症患者的人力或訓練不足。
根據國內調查指出,失智症患者平均每人每年的總醫療支出高達53.30萬元4,若再加上聘雇家庭看護或長照機構等費用,開銷相當驚人!「照護失智症患者所需要付出的成本,不管是在個人、家庭或社會方面,都遠遠超乎大家的想像!」王培寧語重心長的說。
阿茲海默症精準分期 有助控制病情
以前提到阿茲海默症,通常是指已經進入失智症的階段,大致上可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失智等三級。不過,隨著相關研究越來越多,再加上醫療進步,診斷方式也更加精進,現今阿茲海默症已經能依照生物標記精準地區分為0-6期 。王培寧進一步解釋,目前已知早在阿茲海默症臨床症狀出現之前,大腦即開始發生變化,甚至在20年前腦中的有毒蛋白,例如類澱粉蛋白、tau蛋白等就已產生且持續累積,也就是所謂的「生物標記」。
如今醫療技術更為進步,已經可以從血液檢查、正子斷層造影(PET)與脊髓穿刺取得腦脊髓液(CSF)等方式,精準檢測腦中的生物標記67 。王培寧表示,追蹤阿茲海默症患者腦中有毒蛋白沉澱的情況,並且加以精準分期,有助於更加了解疾病的進展,也能及早預判或治療控制病情。例如,無症狀但帶有遺傳基因被視為0期,腦部已經開始發生變化則為1期,而自覺有認知功能衰退的情況可能已進展至2期,甚至更後面已開始進入輕度認知功能障礙階段的期別。

阿茲海默症新藥 有望延緩病程進展
近年來已有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新藥問世,可以有效延緩病程,因此,若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在阿茲海默症的疾病管理上意義重大。王培寧認為,若患者或家屬都能提高醒覺,在阿茲海默症前期,例如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發生時,就能精準診斷且介入治療,就有機會延緩失智的進展。如此一來,不管是對病人或家屬而言,皆有助於維持生活品質,也能減輕失智症照護成本所帶來的沉重壓力。

參考資料
1. 台灣失智症協會(2022). 台灣失智症人口推估
2. Rajagopal, S. K., Beltz, A. M., Hampstead, B. M., & Polk, T. A. (2024). Estimating individual trajectories of structural and cognitive decline in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for early prediction of progression to dementia of the Alzheimer's type. Scientific reports, 14(1), 12906.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4-63301-7
3. 衛福部(2024). 衛生福利部公布最新臺灣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
4. 衛福部(2024). 衛生福利部公布最新臺灣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
5. Clifford R. Jack Jr. , J. Scott Andrews, Thomas G. Beach, (2024). ,Revised criteria for diagnosis and staging of Alzheimer's disease: Alzheimer's Association workgroup, https://alz-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lz.13859
6. Mantzavinos, V., & Alexiou, A. (2017). Biomarkers for Alzheimer's Disease Diagnosis. Current Alzheimer research, 14(11), 1149–1154. https://doi.org/10.2174/1567205014666170203125942
7. Mahaman, Y. A. R., Embaye, K. S., Huang, F., Li, L., Zhu, F., Wang, J. Z., Liu, R., Feng, J., & Wang, X. (2022). Biomarkers used in Alzheimer's disease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Ageing research reviews, 74, 101544. https://doi.org/10.1016/j.arr.2021.101544
商周大調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