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時事分析
挑實支實付醫療補充包 有7要訣

金管會出手整頓,11月8日起,每人最多購買3張實支實付型保單,其中醫療險和意外險分開算。新制上路前,正好藉此機會檢視你保對了嗎?
保險局拍板實支實付醫療險從11月8日起,每位民眾只能限買3張,無論正本1張、副本理賠「兩家2張」,或副本3張,許多人關心要不要適時加買一些「補充包」,該怎麼挑選第二或第三張實支實付保險?專家教授7大要訣。
「實支實付醫療險」並不是花費多少,保險公司就賠多少,一般來說,每家保險公司實支實付險會以「計畫一」、「計畫二」、「計畫三」等等來區分等級,每一等級有不同給付上限,計畫等級愈高,保費就愈貴,更依照理賠項目分為病房費、手術費、醫療雜費3大類,都有理賠限額,雜費一般列在醫療費用裡,有些實支實付險不接受副本理賠,也要特別留意。
公勝保經綺豐事業部經理謝文超表示,挑選第二或第三張的實支實付險時,應該先審視第一張實支實付醫療險缺少什麼?是額度不夠還是範圍狹窄?或理賠不明確等,依個人需求不同來決定,同時也要考量加保成本,除費用外,挑選依據還包括以下7大標準:
1、保證續保年齡愈高愈好(最高目前85歲)。
2、手術的定義寬鬆,不限於全民健康保險支付標準2-2-7條款,又能融通理賠處置。
3、老年費率不要漲得太快。
4、病房和住院費用最好能合併計算。
5、日額和收據最好一起理賠,不要2擇1。
6、門診手術不要採用定額理賠,應用實支實付。
7、醫療雜費用應概括式、非列舉式,且額度要高,有一次性額度尤佳。
尤其要關注「全民健康保險支付標準2-2-7手術項目限制」,謝文超說,2-2-7是健保局對於「手術」的規範,而2-2-6是對門診「處置」的規範,保單列進去才賠;金融評議中心統計,國內保險理賠案件最多爭議項目,就是「手術認定」,一般民眾應了解手術與門診的差異,門診手術會愈來愈多,若未留意此趨勢,將成為未來隱性的風險。
一般民眾需不需要3張實支實付?謝文超表示,張數從來都不是問題,重點在於額度和理賠範圍,一般人雙實支其實已足夠,並不需要3實支。
謝文超說,實支實付險是定期險,保費不是每年均攤,而依賠率是逐年調高,晚年費用非常高昂,尤其到退休時刻,通常已過收入高峰,要不要衝3實支也要掂掂口袋,夠用就好,資金也要預留給其他像老年失能照顧,以及重大疾病險等。
※本文由經濟日報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這3個問題有解 你就能退休了
莫雷一張圖 衝擊NBA在大陸經營數十年的數十億美元商機
經濟部長沈榮津專訪:台商大回流 台灣升級高階製造中心
三個無關貿易的問題 讓美中貿易談判不樂觀
想靠繼承有房?得先等到這歲數
責任編輯:黃雅苓
核稿編輯:林群
商周大調查

川普關稅恐慌擊潰股市,投資怎麼辦?專家:不該改變你的整體計畫!
經濟日報為台灣財經新聞媒體的領導品牌,1967年4月20日,隸屬聯合報系,也是國內發行最大、最具影響力的財經媒體,提供工商業界新聞、展覽、論壇、刊物、講座、網路等多元服務,經濟日報財經媒體集團擔負聯合報系財經數位平台的旗艦角色。
經濟日報每日透過專業記者群,將國內、全球、兩岸、財經、產業、觀點、股市、企管、經營等資訊與分析,匯整成即時、精確與最精闢的內容,為財經業界每日必讀的數位全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