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心靈成長
二○一九年第五屆《傳善獎》頒獎典禮會後報導
創新、成長、茁壯 善念漣漪正在不斷擴散
台灣充滿人情味與愛心,但不少社福機構因為知名度不夠、募款相對困難,只能默默據守一方貢獻心力,因此《傳善獎》決定邀請公信力組織,評選出優秀的中型社福機構,透過穩定經費贊助以及鼓勵創新作為,協助他們提升服務質量、組織效能與社會影響力,進而能夠「心有餘力也足」照顧弱勢族群,開啟永不竭盡的良善循環。

台灣年度社福盛事 齊聚見證愛的循環
邁入第五屆的《傳善獎》,頒獎典禮已於十一月二十七日舉行,由陳永泰公益信託監察人袁蕙華女士頒贈獎座給予八家得獎機構,全台社福機構代表更是踴躍出席見證,讓年度社福盛會既隆重又熱鬧。
主辦單位陳永泰公益信託王景賢總幹事致詞時表示,《傳善獎》創辦五屆以來,建立長期穩定的支持與陪伴機制,不僅幫助社福機構放膽去創新、成長與茁壯,提供弱勢族群越加完善的服務,還透過傳媒平台推廣「被看見的力量」,開啟正向善念循環,期許明年繼續跟優秀中型社福機構合作,將有限資源傳送到需要的角落。
自第四屆起邀請不同領域專家完成評審工作,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鄭信真理事長呼應指出,《傳善獎》在資金挹注之外,最期盼有了長期支持陪伴,中型社福機構得以成長壯大,讓更多弱勢族群受惠,因此今年特地成立「傳善學苑」,鼓勵機構決策者不斷提升創新視野及管理能力,實現永續發展目標。
典禮中也特地邀請《商業周刊》劉佩修副總編輯進行「媒體與善的距離」專題演說,協助社福機構了解議題挑選、風險提醒等媒體操作方式,希冀藉助大眾傳播的正向力量,讓善性循環無限延展,如同第一屆得獎機構張秀菊基金會彭俊雄主任分享,三年來正是在《傳善獎》支持之下善用媒體影響力,成功串接更多資源,知名度、募款跟社會企業收入皆見明顯增長。

自閉症基金會 林注進董事長
基金會與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共同推廣的親職技巧訓練計畫(CST),是由世界衛生組織認證的主訓導師陪訓各地專業人員,教導家長有關於遲緩兒及自閉兒所需的照顧知識與技巧,不但提供多一種早療模式,還可解決人力不足、城鄉差距等困境,因此期望獲得社會大眾支持,讓CST儘早成為政府兒童健康政策。

善慧恩基金會 彭春貴董事長
長期投入高關懷兒少的安置、教育與培力,就是希望幫助他們找到相對優勢,包括連續五年協助贏得屏東縣國中技藝競賽冠軍,並且引導考取至少一張國家丙級證照,因此感謝傳善獎的肯定,將繼續透過紮實的外展工作、多元適性的就業培力、充足的自立住宿等服務,將這份愛傳播得更深、更遠、更廣。

白永恩基金會 宗景宜執行長
五十年來,基金會創設的聖方濟安老院不只是安老院,而是擔負起宜蘭頭城唯一長照機構的重任,盡力守護在地老人家們,為了回應愈來愈高的長照需求,未來三年在《傳善獎》支持之下,將藉由「頭城長照網絡」計劃補足偏鄉服務缺口,讓有需求的長者與家庭都能「想得到」、「看得到」又「用得到」。

更生少年關懷協會 江元凱秘書長
也曾經認為做壞事就該付出代價,但真正接觸到更生少年之後,發現並非他們不努力才步入歧途,其實是我們有更多機會可以選擇、有許多貴人能夠協助,因此這些年從司法、預防到保護端,已經建立專業多元的少年輔導系統,感謝《傳善獎》給予再度成長蛻變的機會,有穩定資源可以持續優化服務質量。

真善美基金會 胡川安執行董事
秉持「給魚吃,不如教釣魚」理念,除了長期輔導憨兒接受職業訓練,幫助他們回歸社會,也願意承擔「雙老家庭」照顧責任,服務邁入中高齡的憨兒以及雙親,包括此次獲得《傳善獎》肯定的「快樂叔嬸服務計畫」,預計培養一群有活力的中高齡志工,深入桃園所有行政區,精進照顧能量並發揮最大綜效。

沐恩之家 李國揚執行長
有了《傳善獎》的肯定與支持,將建構二階培訓中心,幫助曾經受到毒品制約的學員,透過兩大專業課程培力與賦能,一是善用「過來人」經驗陪伴「同路人」,二是參與社區送餐服務成為助人者,進而從低自尊、低價值、低學歷、低成就的困境中破繭而出,既實現個人目標理想,又驅動善力向外延續。

博正兒童發展中心 楊明仁董事長
在高雄市深根早期療育二十二年,堅信這條路只有前進沒有後退,博正從剛成立的機構式服務,如今已走入社區,推行以家庭為中心的學前幼兒園融合教育,未來在《傳善獎》支持之下,期盼能讓早療服務觸及高屏偏鄉每個角落,達成身心障礙家庭有陪伴、發展遲緩兒有支持、社會大眾有認知的理想境界。

瑞復益智中心 李雪瑛主任
服務心智障礙者及家庭四十五年,無非希望有了瑞復的存在,他們能夠得以喘息並且繼續朝希望前行,因此感謝《傳善獎》除了實際經費挹注,也突破企業公益模式,協助提升服務效能與質量,包括得以在台南安南區成立日托中心,建構長照服務新模式並補足缺口,讓憨老有「在地老化」的「生命共好」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