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面對舒適圈,我們不一定得在絕對的去留之間抉擇,而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加入各種挑戰。
2.工作,並非人生唯一的舒適圈,生活其他方面(如社交、健身、興趣)都會發展出各自的舒適圈。
3.如果很剛好地,我們的工作是一個會長期存在的穩定職務,代表工作的舒適圈不會消失,就能將心思用來突破其他舒適圈。
剛畢業的時候,我去了一間大公司,我做得得心應手,生活愉快、充滿信心。遇到的問題都能順利解開,我自認幫了公司很大的忙。我為自己這樣的生活感到滿意,直到有一天,我發現自己其實陷入了「舒適圈」。它影響了我對外挑戰的勇氣,甚至要我開始去留意其他工作機會,都讓我感到恐懼。
是的,當你長期待一個舒適圈,那會有很大的問題。一個問題是這個舒適圈可能會隨時消失,另一個是在不知不覺中,因為缺乏外界的刺激和新挑戰,這個舒適圈會越來越小。以我的例子來說,當我陷在一個熟練的地方,那些在「圈外」,原本7分困難的事,在長期不接觸新事物的狀態下,困難度變成了10分。
我後來選擇離開,因為我知道那個舒適圈不會存在一輩子。
我不會鼓勵大家全然跳脫舒適圈,這樣的不適感太高,未必適合所有人。但不斷接觸新刺激,每天挑戰一些很難的事,擴大自己的舒適圈,是必要的。每天帶小孩上學的路上,我會轉頭跟小孩說:「加油!爸爸今天要去挑戰很難的事。」帶著這樣的信念去工作,不只慢慢讓自己的舒適圈變大,本來不舒適的事,做起來順暢,也賦予了工作更大的意義。有挑戰的工作,也許做起來讓人緊張,但忙了一天下來,心裡比較踏實。
試著在日常挑戰一些舒適圈以外的事。爭取一個本來不屬於你的專案、一個你夢想已久的職位,學一個工作新技能、一項本來屬於同事該做的工作⋯⋯這些都是擴大舒適圈的方法。就像在鍛鍊肌肉,當你又努力了一點,就能更不費勁地搬起更重的東西。你不用一次舉起超過你能力範圍所能舉起的重量,但你可以1公斤、1公斤往上加。有一天,你就會發現自己成為力量更大的人。
每個人的生活都有多重舒適圈,社交、健身、興趣、新技能,每一項都能發展出一個舒適圈,工作並非唯一。也因此,並非所有人都得追求工作突破,如果你判斷你的工作舒適圈不會消失(也就是一個長期會存在的穩定職務),那你可以完全忽略對工作舒適圈的突破,轉去追求突破其他的舒適圈,讓生活有個重心,這樣的人生會有意義許多。
以社交而例,如果你固定每週只和熟識的幾個人講話,你的舒適圈不僅不會增加,而且會越縮越小。如果你原本對和新認識的人交談,有7分害怕,長久的不練習之後,現在可能變成9分害怕。久了,你甚至完全不想和人講話。
找到自己想突破的舒適圈,每天花心思努力、做點突破,像鍛鍊肌肉一樣,用持續的努力,換到更充實的未來。工作如此,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是如此。
責任編輯:李頤欣
核稿編輯:易佳蓉
郭家齊(Andy Kuo),網路連續創業者。過去14年來,曾創立超過20個不同的網路服務,對創業有著滿滿的熱情。最新的創業題目是PopChill時尚轉售平台,希望用可規模化的方式解決永續時尚議題。
曾任多年軟體工程師,喜愛工程和商業的結合,尤其喜歡從0到1想出商業模式。長期觀察職場各種議題,努力用簡單的方法解決複雜的問題。
PopChill: https://www.popchill.com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