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主管缺席,團隊照常運作!郭家齊:4個要點,辨別優秀管理者 第一次當主管的時候,我很辛苦,因為我是個「控制狂」,所負責大大小小的事,我都想過問,如果看不滿意,就自己動手下去重做。更糟的是,我自己沒發現這樣有什麼問題。久而久之,我把自己的控制力發揮到極點,直到自己力氣耗盡,部屬缺乏成就感。 後來,我的mentor告訴我,要想一直「控制」別人很辛苦,而且你控制不了多久。如果不適時把「控制力」轉成「影響力」,那我這個主管一定成不了大事。一來,我不可能控制所有的東西,二來,我這種做事方法,不會讓我有能力帶更多的人。影響力才是真正的領導,它讓人們自發跟隨你的做事方法。 我的mentor教我,用以下4個方法,增加職場影響力。 1.以身作則 首先,你要以身作則。如果你希望大家做A,但你自身表現的是B,不管你怎麼說,大家都會朝向B走。領導人是最需要以身作則的人。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主管很看重會議準時,那就必須成為那個最準時到會議室的人,搭配灌輸大家對會議準時開始的期待,通常會比訂定再多的管理制度有用。 2.讓每個人為自己負責 試著成為組織裡的聽眾,認真的聽每個人說,而不是一直打斷、下指導棋,組織成員才有成長空間。這也是「影響力」和「控制力」最大的不同。你要的,不是大家聽你一個指令一個動作,而是大家在你看不到的時候,依然會依照你想要的大方向進行。 建立當責文化很重要,常與部屬對話,讓每個人都清楚,個人對所負責的事項有絕對責任。當團隊有這樣的風氣,主管會輕鬆很多。 3.訂定團隊目標和文化 要讓大家自主往你想要的方向前進,就必須讓大家有清楚目標。明確的目標可以確保大家在你沒看到的時候,不會往錯誤的方向前進。團隊目標通常是明確、具體的,可能是業績績效、成本控制,或在某個期限內完成專案。 除了目標,你還需要建立組織文化。組織文化可以確保團隊有良好的工作模式,例如互助。如果你希望你的小團隊成員能彼此幫助,那就要回溯到前面兩點,親自鼓勵這件事的發生,並確保在主管不在場時,這件事也能如期望般的上演。 4.連結個人目標和組織目標 公司訂定目標後,有些團隊主管只會布達,自認團隊成員都會一心追求同樣目標,卻沒有確認,團隊成員的個人目標是否與組織目標交集(成員追求的可能是個人成長、生活的平衡、更輕鬆的工作)。 當兩者很不一致時,主管會很難讓團隊成員朝著組織的目標前進。因此,主管必須試著縮小兩者間的差距。透過不同的激勵計劃,或讓員工在工作中得以成長,常是讓目標一致的方法。 過去這幾年,我觀察了身邊一些很成功的主管,發現控制力強的人,可以當一線的主管,但影響力強的人,才能當上「主管的主管」。控制力變影響力,不代表放手或不管理,而是你用另一種方法,來領導你身邊的人,並且用這種方式,來達到你想要完成的目標。 責任編輯:李頤欣核稿編輯:易佳蓉 ... 2022.07.13
職場 景氣差、產業衰退⋯該跳槽嗎?郭家齊:先觀察2件事 一個產業、一間公司不會永遠處於順境,市場總是起起落落。順風球人人能打,逆境才能考驗人心。也許在逆境中,公司不容易幫你加薪,但也因為公司需要變革、需要有人挺身而出,往往會出現更多機會。如果你懂得適時爭取這些機會,長期來看,身處一家逆境中的公司,未必是壞事。 有的人遇到公司不順就跳槽,想到別間公司搭順風車。但這有2個問題,一來是大家都這樣想,所以你轉換公司後的發展機會可能不大。二來是過一陣子,你大概會覺得,新的公司好像又不太好了,你需要再換工作。其實,到哪最後都是一樣的,這樣頻繁的跳槽,不一定對自己有利。 公司遇逆境,更能突顯你的價值 公司好的時候,流動率低,每個位置是一個蘿蔔一個坑,能把握的機會其實不多。公司狀況不好,很多人會耐不住性子選擇離開,這時候公司會空出許多位置,如果你懂得逆向操作,這時候往往更容易為自己爭取負責更大專案的機會,或讓自己升上主管。 在這樣的公司,如果你懂得把握,也許你一年的成長,會相當於原本的好多年。因為這時公司需要你,勝過於你需要它。 我有個朋友很擅長打這樣的逆風球,公司處境越艱難,他越積極爭取職務,承擔越大的責任。別人問他怎麼不趕快跳槽,他卻樂在其中。他選擇不離開並不是傻,而是他看得到他所處的公司有翻身機會。果然,他待的公司後來都能重回榮躍,在那些時刻,他成為和公司有革命情感的功臣,而獲得後來其他員工沒有的待遇。 別急著換公司,先觀察2件事 觀察公司的領導者,是否有決心和能力把公司帶離險境是很重要的。領導者的能力,決定了這間公司的命運。當公司身處逆境,試著和主管、業界資深人士談談,理解公司遇到的問題,以及關心公司的領導者要怎麼把公司帶出逆境。每間公司都會遇到撞牆期,差別只是領導者有沒有決心和能力把公司帶出去。 另外,你要觀察這家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否存在,有的公司只是短期面臨景氣循環,但它的體質還是很健康,若是如此,你可以勇敢的繼續待下去。這種情況常常是整個產業都一樣,你走到哪都還是會面臨相同的問題。 如果你看到公司真的很無望,也沒有任何改善的跡象,最後一步才是選擇離開。但你也得知道,加入公司像在買股票,在公司的低點下車,對於你爭取下一份工作並不會太有利。如果可以,你應該選擇在公司的成長段離去,那也會對你的求職比較有利。只要公司有轉機,放手一搏,常是相當好的選項。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2.10.06
職場 郭家齊:職涯「晉級速度」最快的一群人,都有一個共同點 我有2個同學,畢業後進入了同一家大公司。其中一個人,常自嘲自己是個小螺絲釘,這樣說久了,就越覺得自己真的很難改變什麼。曾經,他對工作充滿了熱情,但那股熱情慢慢熄滅。工作讓人心煩,時間久了,他還真的什麼都改變不了。 另一位同學,則帶著截然不同的態度在工作,他把公司大小事都當成自己的事,每天思考著怎麼用最小的成本創造最大的效益。別人覺得他傻,但他一路升遷,從專員變成部門的BU head。在老闆眼中,他是A級人才,如果要用一句話形容他,那就是「創業家精神」。 他們,通常具備十足熱情 你不一定要創業,才能有「創業家精神」。把創業家精神帶進工作,也絕對是你可以做的選擇。它不只帶給你正能量,而且你多半會成為老闆喜愛的A級人才,也是大組織最稀缺的人才。 創業者的第一個特質,是滿滿的熱情,因為這樣的熱情,你能在工作發揮創意和創造力。當你帶著這樣的心態工作,沒有什麼會是所謂「份外之事」,你會急著撿起每顆掉下去的球,因為它們和你息息相關。你會把公司專案的成敗,視為自己的成敗。 你對現在的工作沒有熱情,大家都看得出來。熱情雖然不能假裝,但絕對可以培養和尋找,多數工作都找得到。檢視你的工作內容,找看看有哪些讓你感興趣的事,專注於它、放大它。熱情常常出自於好奇心和學習,以及想讓事情變得更好的想法。如果你的工作能讓這世界發生一些改變,這樣的滿足感可能可以激起你的一些熱情。 發揮創業家精神的第一步就是不要等著被指派,舉手爭取你想要的工作,並把每次爭取視為為自己增加一個機會。就算失敗了,你也沒什麼損失,至少你嘗試過了。 他們,普遍都有成本觀念 創業者不一定是財報專家,但創業者普遍都很有成本觀念,知道怎麼用有效的資源完成最大效益,簡單來說,你必須為你的績效「負責」。如果你的工作不是為了討好誰,而是為了對自己「負責」,你的工作心態將變得很不同。 成本和效益是商業判斷永遠的準則,當你能為自己負責,並用合理的資源創造足夠績效,你會發現主管對你的管理減少了,自主的空間多了。 創業者常要面臨失敗,遇到不同的困難。創業者也需要承擔風險,如果沒有堅毅的性格,很難堅持下去。當你工作失去動力的時候,你能不能像在創業者一樣不放棄,試著找到堅持下去的力量? 不管公司規模,都需要有創業家精神的A級人才,他們是為組織注入熱情和改變的人力。試著成為這樣的人,試著用這樣的角度看待工作,你將會有不同的收穫。 責任編輯:李頤欣核稿編輯:易佳蓉 ... 2022.07.06
職場 沒有好學歷也沒關係!郭家齊:態度佳的人更值得讚賞 學歷是職場上有點敏感的議題。有些公司很重視學歷,雖然老闆不見得會掛在嘴上,但公司員工一大半都來自赫赫有名的學校。有些公司則講得很明白,沒有某個程度以上的學歷,就很難有晉升機會。 對在職場上打滾的人,我們很難改變自己人生前半場的學歷,如果學歷好,我們確實該好好運用這個優勢;如果學歷不好,還是可以後天做些補救。這篇文章跟大家分享,這幾年在職場,對學歷這事的一些看法。 為什麼面試還是看學歷? 我每年都會看很多履歷,通常看完100份履歷,能找到10個人面試就算不錯。來了10個人面試,能錄取1個人也算不錯。找人才是大海撈針,我們很難了解每個面試者,無奈的是時間和線索有限,先撇除那些透過介紹、信任感較強的人選之外,其他人選,只能從履歷表感覺個大概。 對於完全沒有工作經驗,或只有1、2年工作經驗的人選來說,履歷表上唯一看得到的,就只有學歷了。這倒不是基於對學歷的迷信,而是我們只能從僅有的線索做個猜測:如果一個人過去的成績比較好,責任感和能力大概也會比較好吧!畢竟顧好學業,是學生時代的主要工作。 這樣的判斷準確嗎?的確非常容易看走眼,但也沒有更好的方法了,因為履歷表的其他經驗參考價值更低。 幾乎所有的面試者都會認同,隨著一個人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學歷的重要性就會逐漸降低,因為你可以從他選擇的工作和工作責任的輕重,更認識他這個人。 如果你沒有好的學歷⋯⋯ 也許我們無法改變自己的學歷,但永遠可以改變自己的工作態度,我們可以比別人更努力、更積極的追求自己想要的工作。相較於許多學歷好但工作態度沒那麼積極的人,態度佳的人更值得讚賞。我看過一些人的學歷雖然不好,但卻認真參加許多進修和課程,對我來說,這樣的履歷表絲毫不亞於先天學歷好的人。 從第一份工作開始,就開始試著為自己爭取機會,你要明白學歷不夠好在前幾年可能會是個劣勢,那麼就該比別人更努力的補救。毛遂自薦也是個方法,每隔幾天,我的信箱都會收到積極的人自我推薦,也許不會剛好有機會,但當機會出現的時候,這些人的積極度絕對可以補足學歷上的不足。 如果你有好的學歷⋯⋯ 如果你有好學歷,就必須好好把握在職場上的第一張超強VIP門票,雖然它沒法幫助你走很遠,但常常可以幫助你入行。但別忘了,在工作幾年後,你必須忘了它,因為你在職務上累積的重要性,早已超過這張門票,想著自己的好學歷沒有太多意義。 我認識很多學歷好但不得志的人,他們始終在抱怨公司、抱怨同事、抱怨專案,抱怨客戶⋯⋯。他們往往覺得自己懷才不遇,但卻沒認知到,重點其實是自己的態度,這很可惜。 學歷是一張門票,但職場看重的終究是實力。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2.09.22
職場 郭家齊:職場這8件事⋯你沒有自覺,卻會讓職涯吃大虧 每個人進入職場前,都在學校待了好一段時間,很容易會把一些學校的習慣帶進職場。社會新鮮人尤其容易因此犯了職場大忌。 過去幾年,我跟許多新鮮人一起工作,一方面高度感受到他們的熱情,另一方面,也常看到他們在學校長期養成習慣的影子。 一、開會不是聽課,不能只是靜靜坐在那 很多人把學校上課的習慣帶到職場,把會議當成課堂,只是靜靜地聽,默默做筆記。這不是正確參與會議的方法。 當你被邀請到一個會議,多數時候,你會被期待發言,並做出貢獻。這和上課有著很大的不同。會議通常是一個透過討論做出決策的過程,決策品質取決於中間討論的過程。當大家發現你只願意在會議上當個「聽眾」,久了甚至可能就不再邀請你參加這些會議,你也會失去很多機會。 二、考績不是考試,你不容許犯大的錯誤 大部份的人都有考試不及格的經驗,或是遲交一個重要報告,這些錯誤的影響範圍最多就是你的成績。說真的,你的學習效果不佳,也不會影響學校什麼,完完全全就是你個人的事。 很多人把這樣的心態帶進職場,然後出了大包,工程師寫出天大的bug,業務疏失讓公司損失了一大筆錢。學校對於一個人的失敗容忍度通常很高,但職場不是,就算大家繼續讓你留在那邊,也必然影響你未來的機會。 三、公司不是班級,是以組織成功為目標 公司,相較於社團或班級,是一個更真實的團隊,它的存在完全是以組織的成功為目標。 不管你在學校多麼喜歡離群索居,在職場,你必須認知到,公司是一個真正的團隊,你的存在,就是要為組織做出貢獻。你不用急著成為主角,但起碼要先當那個「助攻」的人,為自己創造機會。 四、職場不是學校,「準時」是最基本要求 很久以前,我們錄取了一批新鮮人,卻發現大家慣性遲到,遲到了也不會即時通知主管。和他們長談之後,我才發現,他們把這裡當成學校,大學的課堂上,大家對遲到或缺席習以為常,很少人會特別去跟老師請假。把這樣的壞習慣帶到職場,真的會很吃虧。 五、升遷不像升年級,晉升要靠自己爭取 學校的一大特色,就是每年時間一到,所有人自動升一級,制服上多一槓,這件事在職場上完全不存在。 現在的職場,多半不再只以年紀輩份來論職務,而是以能力和態度。你必須知道,職場規則是預設你永遠做一樣的事,除非你可以用能力證明自己能擔大任。升遷和加薪並不是公司預設的路徑,你必須用你的能力去證明。 六、上班不是上學,職務不一定會讓你「學到東西」 同樣的,職場不是學校,也不是補習班,有些職務可以學到東西,但職場並不「預設」要讓你學到任何東西。 在職務上,你的學習機會要靠你自己爭取,學完份內工作,你該試著學同儕的工作、主管的工作、部屬的工作,你才不會被淘汰。如果在工作中無法學到你該學的,你該用下班時間去把它補起來,維持競爭力。 七、你的問題,不只是你個人的問題 在學校,遇到問題可以擱著不解決,最終可能換來不理想的成績,但只會影響我們自己。但在職場,我們要為解決問題負完全責任,如果自己不承擔這個責任,沒有人會幫忙承擔。 如果真的無法解決,就必須向同事、主管求助,但解決這件事仍舊是你的責任,不會因為向外求助,就讓責任轉嫁到他人身上。 八、主管不是老師,不會硬性要求回報 學校設計了一堆機制,透過交作業、考試,讓大家不斷向老師回饋學習狀況。但這些回饋制度,職場可能通通沒有。有的主管可能會要求你回報工作狀況,有的不會。 不管主管有沒有要求回報,你都該主動回報,讓主管掌握績效和進度。尤其當工作上遇到問題,更該即早反應,讓主管得以介入幫忙。 職場和學校很不同,這是所有從學校跨入職場的人都該知道的一件事。如果你帶著這些學校的壞習慣進入職場,卻不自覺,可能要先吃上很大的虧,才能看透兩者不一樣。 責任編輯:李頤欣核稿編輯:易佳蓉 ... 2022.06.15
職場 創業前後,工時從8小時跳到10多小時⋯為何還是想創業? 過去15年來,我一直投身創業,在各個新創題目中打轉,別人常問我:「你不累嗎?」事實上,確實會有心累的時候,不過我依然熱愛創業。即使心累,聽到一個有趣的新題目時,還是會熱血沸騰,忍不住想參與。 創業能讓你擁有某種程度的自由,這種自由並不是有更多個人時間,而是來自於為自己努力的感覺。一個公司的決策者,需要說服很多利害關係人、提案不一定能被執行,但至少不會像在一般企業工作,常常需要花很多時間想說服內部人,最後還是無疾而終。 創業的生活,更能完成自己想完成的事 我還記得過去在大公司工作時,有次做了一份很完整的簡報,想說服公司投入一個專案。老闆聽完不置可否,這件事情之後再也沒有後續,我也不明白它是怎麼被終止的。 又有一次,我們好幾個人投入一個軟體開發專案,做了幾個月後,才聽說這個專案必須被終止。終止的原因並不明確,只知道是公司覺得效益不足。我不喜歡這些無法控制的感覺,於是開始思考,如果自己創業、自己安排工作內容,這些事情就都不會發生。 自己實際開始創業後,我發現創業者還是常常需要面對現實,夢想未必都能實現,做到一半的專案也可能因為資源因素而暫停。但還是和在大組織工作很不一樣,你是這些事情的決策者,而不會是被動的等候安排。 創業讓自由度更高 創業後,我變得很自由,自由的不是「時間」。就工時來說,我其實更被工作綁住,從每天工作8小時,變成10多個小時。但在心境上,我是自由的,因為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而不是被動的等候工作安排。 也可以說,自由的是「內心」,而不是「時間」。如果你也渴望這樣的自由,你也許該嘗試創業。以我今年重新創業做的PopChill拍拍圈來說,早期從0到1把它建立起來,儘管花了大量時間,但我內心的感受是自由的。我知道我付出努力做二手精品買賣平台是為什麼、看到越來越多使用者在平台上買賣,也讓我滿足。 有了內心的自由,我每天會興奮的起床,因為心中有千百件事想完成。我發現,這樣對我來說是快樂的,能安排自己的工作是一種幸福。而創業者,通常就是有這樣的特權。 創業讓我從另個角度看世界 創業後,也讓我更從「成本/效益」的角度,來看這世界。過去走進一間餐廳,我會從顧客角度來看東西貴不貴,創業後的視角,很自然的被切換成老闆思維。我會觀察他的員工人數、店面位置坪數、餐點食材,在心中開始計算這家店是否能賺錢。 既然會用這樣的視角看其他公司,我當然更會用這樣的視角看自己的公司。在各個會議上,我關心的是每個資源的投入和產出,這個和我過去擔任職員的角度完全不同。 由於創業,也有機會結識很多身為創業者的朋友,我發現創業者在這個世界上是很特別的一群人。他們雖然孤獨、壓力大,但卻有一種特別的熱情和快樂。 如果你也渴望這樣的生活,也許你也該試著創業一次。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2.12.22
職場 連「換工作」的念頭,都令人恐懼?郭家齊:曾經,我也被困舒適圈 剛畢業的時候,我去了一間大公司,我做得得心應手,生活愉快、充滿信心。遇到的問題都能順利解開,我自認幫了公司很大的忙。我為自己這樣的生活感到滿意,直到有一天,我發現自己其實陷入了「舒適圈」。它影響了我對外挑戰的勇氣,甚至要我開始去留意其他工作機會,都讓我感到恐懼。 是的,當你長期待一個舒適圈,那會有很大的問題。一個問題是這個舒適圈可能會隨時消失,另一個是在不知不覺中,因為缺乏外界的刺激和新挑戰,這個舒適圈會越來越小。以我的例子來說,當我陷在一個熟練的地方,那些在「圈外」,原本7分困難的事,在長期不接觸新事物的狀態下,困難度變成了10分。 我後來選擇離開,因為我知道那個舒適圈不會存在一輩子。 日常挑戰「圈外事物」 我不會鼓勵大家全然跳脫舒適圈,這樣的不適感太高,未必適合所有人。但不斷接觸新刺激,每天挑戰一些很難的事,擴大自己的舒適圈,是必要的。每天帶小孩上學的路上,我會轉頭跟小孩說:「加油!爸爸今天要去挑戰很難的事。」帶著這樣的信念去工作,不只慢慢讓自己的舒適圈變大,本來不舒適的事,做起來順暢,也賦予了工作更大的意義。有挑戰的工作,也許做起來讓人緊張,但忙了一天下來,心裡比較踏實。 試著在日常挑戰一些舒適圈以外的事。爭取一個本來不屬於你的專案、一個你夢想已久的職位,學一個工作新技能、一項本來屬於同事該做的工作⋯⋯這些都是擴大舒適圈的方法。就像在鍛鍊肌肉,當你又努力了一點,就能更不費勁地搬起更重的東西。你不用一次舉起超過你能力範圍所能舉起的重量,但你可以1公斤、1公斤往上加。有一天,你就會發現自己成為力量更大的人。 工作舒適圈,不一定要突破 每個人的生活都有多重舒適圈,社交、健身、興趣、新技能,每一項都能發展出一個舒適圈,工作並非唯一。也因此,並非所有人都得追求工作突破,如果你判斷你的工作舒適圈不會消失(也就是一個長期會存在的穩定職務),那你可以完全忽略對工作舒適圈的突破,轉去追求突破其他的舒適圈,讓生活有個重心,這樣的人生會有意義許多。 以社交而例,如果你固定每週只和熟識的幾個人講話,你的舒適圈不僅不會增加,而且會越縮越小。如果你原本對和新認識的人交談,有7分害怕,長久的不練習之後,現在可能變成9分害怕。久了,你甚至完全不想和人講話。 找到自己想突破的舒適圈,每天花心思努力、做點突破,像鍛鍊肌肉一樣,用持續的努力,換到更充實的未來。工作如此,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是如此。 責任編輯:李頤欣核稿編輯:易佳蓉 ... 2022.06.08
職場 主管缺不等人!想升遷,平常就要讓公司知道你有野心 剛步入職場的時候,我沒特別想過要成為主管。覺得靠著自己的專業工作,自由度很高,壓力也不會太大。後來當上主管,才發現當主管可以增加自己的視野,不只能學習到全新的技能,看事情的角度也變得很不一樣。 主管職通常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靠自己平日累積技能,和努力爭取來的。我會建議你,人生中最少試著當主管一次,因為沒當過主管,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歡這樣的職務。 主管影響力大,視野更廣 主管的角色和個人工作者很不同。在一個團隊裡,主管的績效來自於團隊的績效,主管雖然仍然要擔負執行面的工作,但更重要的是,怎麼讓團隊發揮最大的績效。如果每個人都能發揮一份影響力,那一群人自然可以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第一次當上主管,我除了發現自己離公司決策核心更接近,個人的視野也變高了。我也慢慢明白,公司不是故意製造內部的資訊不對稱,而是因為組織變大,資訊傳達變得困難,就會自然產生資訊不對稱的情況。 成為主管,你可以接收更多資訊,想的自然會更全面,也更容易和公司的策略一致。相較於個人工作者,你會發現主管在組織裡的影響裡,通常大了許多。 爭取主管職,平時就應清楚告訴公司你的職涯規劃 爭取當上主管的第一步,是在平常就清楚告知公司高層你的職涯規劃。舉例來說,你可以透過和主管1對1面談機會,告訴主管你有一天希望成為主管職,請他給你一些意見,並幫你留意機會。表達這件事也是個藝術,別讓主管覺得你是他的威脅,而要讓主管覺得你是他的幫手。 除了讓公司知道你的個人意願外,你也應該對團隊的各項工作保持高度關注。要成為團隊的主管,你不能只會你自己的工作,還要對其他成員的工作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其實工作中充滿橫向學習的機會。你必須在平常就做好準備,在機會來臨時,你才會有承擔的勇氣和自信。 當機會來臨時當仁不讓 一個組織裡的主管缺,通常是「突然」冒出來的。它可能來自於原主管離職、新部門成立,或是組織的調整。無論哪一種情形的發生,通常不會有太長的預告期。 公司面臨這些改變,通常也有快速找主管的時間壓力。如果你能在日常就讓公司高層知道,你有擔任主管的意願,當機會來臨時,你更可能獲得這樣的機會。多數公司有主管缺的時候,會優先考量內部人選,在內部找不到人選,才會尋找較無信任基礎的外部人選。 因此,當出現這樣的機會,不要猶豫,你可以毛遂自薦爭取。如果你平常就做足準備,這對你應該不會太難。 記得,主管職通常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會指派沒有積極意願的人去擔任。如果你有這樣的決心,你應該在平常就做好準備,並且在機會來臨時,當舉手最快的人。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