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職場修練
美國調查:過半求職者履歷「會說謊」!想適度包裝,該怎麼做?

1.美國求職網站調查發現,56%HR曾發現應聘者「撒謊」,誇大過去的職位和職責,63%的求職者會在履歷中誇大了某項技能,如外語流利程度。
2.履歷的正確包裝,其實就是基於真實、放大優勢;過度包裝,會讓面試官期待值拉高,進入面試環節更容易被挑戰。
3.本文整理了新鮮人準備履歷時常見的5個誤區:錯別字、誤用畫線與粗體字、職能缺乏實際經驗支撐、自我介紹結構不清晰,以及,想展現領導力卻被視為誇大。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LinkedIn
微信ID:LinkedIn-China
LinkedIn領英是全球知名的職業社交網站,每個《財富》500強公司均有高管加入。
做過3年獵頭的重慶女孩唐大大,專門幫人優化設計履歷,她說:「沒有人是一無是處的,只是還沒有發現身上的閃光點。」
一位沒有什麼經歷的韓國留學生在優化履歷後,成功入職了一家網路業龍頭企業,從事海外運營,拿到了18萬人民幣年薪的offer。優秀的履歷是開啟一份工作的鑰匙,每一次求職都繞不開履歷這一關,履歷代表著面試官對你的第一印象,你的每一次面試都將圍繞著這頁紙來展開。
那麼,作為一名初出茅廬的大學生,該如何包裝自己的履歷,在獲取面試機會的同時,又不踩雷呢?領英為陷入求職季的大學生們開啟了《面試第1關》節目,邀請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HR來點評你的求職履歷,帶你順利通關,精準避雷,拿到理想offer。
履歷要不要包裝?
在第一期節目中,張同學應聘的是「影片行銷」的職位。這個職位,需要應聘者除了能把影片做出來,也要能做好前期的策劃,能根據市場需求找準內容定位,和目標人群,並且要了解這些影音平台想要什麼,什麼樣的影片能有高播放量。
一名經驗豐富的HR在看履歷的時候,一般會從職位需求及匹配度來評估一份履歷是否合適。她在自我介紹中,提到了自己是「影音平台重度用戶,熱衷把自己的想法變成作品」。這說明她對於新媒體是相信的,了解社交平台的傳播規律。
但是在500強企業有20年工作經驗的HR Joyce卻指出,這份履歷缺失的內容非常明顯:沒有創意產出的效果,沒有數據。是增強了用戶黏性,對會員本身的促活?還是提升了品牌形象,或者銷售業績?影片內容只是一個載體,內容如何幫助業務部門才更重要。
影片行銷作為創意類的工作,經常會受到商業需求的挑戰,如果現在還沒有做出數據特別好的影片,另有一個方法可以在履歷上為你加分:在履歷上說出你的行銷和策劃思路,你怎麼分析觀眾,分析競爭對手,怎麼做內容定位,知不知道各個影片平台的傳播規律……這背後的邏輯,同樣會很有說服力。
除了缺乏效果和數據,這份履歷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如:
1. 個人經歷集中到第1頁,不要分散。
2. 影片作品最好放可以直接點開的超連結,不要放雲端下載連結,也可以配一個QR Code,方便面試官在移動端看影片效果。要思考怎麼被別人又快又方便地看到你的亮點,這都屬於媒體溝通的技巧。
3. 個人介紹用到「比較」二字,是很謙虛的說法。進入職場就不再是學生了,沒有人會讓著你,不建議你太謙虛。
關於是否該包裝履歷,兩位面試官產生了意見分歧:第一位面試官Jack認為,形式大於內容,HR一天收到成百上千的履歷,沒有好的形式表現,如何從人群中脫穎而出呢?我們做創意做傳播,首先要想怎麼被人家識別出來,才有被判斷好壞的價值和機會。另一位面試官Joyce覺得,面試的最終目標還是找到與職位高度匹配的人才,而不是最會包裝自己的人。
正確的包裝,其實就是基於真實放大優勢。從行銷的角度,求職一定要分析自己的優勢和劣勢,競爭對手和市場機遇。建議同學們加強形式,不是為了掩蓋內容,是為了更好的表現內容,去突出自己的優點。
一份完美的履歷就是好的嗎?
第二期參與面試的是馬同學,她應聘的職位是產品營運。產品營運的話,其實是一個特別綜合的職能,沒有說某一個專業教出來的人,就是產品營運的人,他要對市場了解,對客戶和用戶了解,同時對自己的產品也了解,要能做到知己知彼。這位同學的履歷犯的第一個錯誤,就是出現錯別字,「語言能力」寫成「語音能力」。這首先會降低面試官的印象分。而且她的履歷中,加粗了很多的專業詞彙,這些詞彙都是方法和工具,並不是結果。比如定性訪談、定量分析,這只是通用的用戶研究方法。太強調這些詞彙,對面試官來講,並沒有額外加分。此外,需求分析報告、功能架構和商業模式這些詞彙,在履歷上的字體加粗、加大,會干擾面試官對應聘者篩選重點能力的判斷。
此外,他還放了「帶領團隊」這一項。「帶領團隊」這4個字,對於一個實習而言是很大的詞。面試官會感覺,這項目他一個人就能夠完整搞定了,從領導、協調,到設計,到執行。基本上,這會把面試官的預期拉高到,認為你會是這個項目的負責人,你對這個項目的交付非常熟悉,並且可能團隊還是在你的管理之下,一起來完成的。
「所以帶領是實習生團隊嗎?還是什麼?」這會讓面試官有很多事實性的問題,去看她在實際的完成過程中,對這個項目的理解。她如果真的不是輔助,也要寫出:某件事我是獨立完成、這件事我是在其他人帶領下完成,這樣可信度會高一些。
市場調查、用戶研究、產品設計、原型設計、領導協調。這些概念性詞匯,都是很Senior的管理工作,不是實習生工作,如果送去面試,一定會被挑戰。
幫人影印,也算「參與執行」
以前我們就面試過一個同學,他說自己是某一家頂尖諮詢公司過來的,履歷非常漂亮,後來一問他個人對項目的findings是什麽,他就露餡了。又比如,在金融職場類觀察真人秀《閃閃發光的你》中,面試官直接對學生謝真的實習經歷發出疑問:你三個月的職場工作裡,真正做的內容有多少?
「三個多月,是不可能做這麼多事情的。那我只能有一個解釋,就是你做得很皮毛。」
美國一家求職網站對2000名HR進行了一項調查,56%的HR表示,他們發現應聘者在撒謊,比如誇大過去的職位和職責。此外,他們還特別指出,63%的求職者在履歷中誇大了某項技能。其中,外語流利度和擅長某些技能是最常見的謊言。
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MauriceSchweitzer說這屬於「彈性判斷」(elastic justification)的現象。他說:「人們誇大的一般都是很難劃清明確界限的事。」這些事情不像你的大學學位那麽清清楚楚,從而比較容易矇騙別人。
其實對於剛畢業的大學生而言,履歷更該強調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實踐路線,因為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是需要大量時間去積累經驗的。短時間的實習承擔如此重要的工作,很難不讓HR對你的簡歷真實度打個問號。
當你的資訊太多,就要想辦法去篩選和分清主次。這樣可以更好地在履歷或自我介紹中展示自己。人會傾向把事情搞得複雜,大家都會想往裡面加東西。如果我們不控制這個傾向,事情就會越來越複雜。所以我們其實要刻意去精簡、去刪,跟自己的本能對抗。
總結:
1. 履歷要反覆檢查,避免錯別字
2. 畫線、加粗字體,要突出能力特質和結果,而不是方法
3. 實習生在履歷中展示領導力的時候,要寫清楚自己支持什麽,負責什麼,才能增強可信度
4. 使用產業大詞,要有足夠的實踐經驗支撐
5. 自我介紹,用清晰的結構表達自己的優勢
寫在最後
哥倫比亞大學精算系畢業的呼蘭,說出了目前很多大學生履歷面臨的問題:幫人影印,也是參與了這個項目。「有的時候,他寫的項目都很大,但是你不知道他到底在裡面參與多少。幫人影印,他可能也是參與了這個項目。」
履歷只是面試的第一步,它是敲門磚,但不是保證書。履歷寫得漂亮,可以讓你獲取更多的面試機會,但就像Joyce說的那樣,面試也不是一錘子買賣,面試也有很多輪,包裝也許可以脫穎而出,但是最終還是要看職位匹配度。我們不會讓明珠蒙塵。

※本文由LinkedIn原創,作者旺仔,獲LinkedIn授權轉載:原文
責任編輯:李頤欣
商周大調查

2025大甲媽祖遶境進香》9天8夜路線圖、日期、GPS、直播、報名全攻略
LinkedIn (領英) 創建於2003年,總部位於美國加州矽谷。致力於向全球職場人士提供溝通平台。LinkedIn是全球知名的職業社交網站,每個《財富》500強公司均有高層加入。2014年1月,LinkedIn宣布正式進入中國,並啟用中文名稱「領英」,努力為中國用戶提供更好的產品與服務。
微信公眾號ID:LinkedIn-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