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年終面談被稱讚,別謙虛回「沒有啦」!幫你考核大加分的5個絕招

1. 75%的員工認為,年終績效考核時,和上司面對面談話是工作中壓力最大、最緊張的部分。
2. 在績效考核時投訴、抱怨同事,小心從此與主管職無緣。
靠近年末,上班族們又愛又恨的年終績效考核也近了,考核攸關年終獎金、未來能否升職等等,不少上班族都「挫勒等」。但你並不孤單,《快公司》(Fast Company)報導指出,在職場上,有75%的員工認為,年終績效考核時,和上司面對面談話是工作中壓力最大、最緊張的部分。
《快公司》、《Entrepreneur》提供了以下5招,除了讓你能安然度過年終考核,還可以為自己大加分!
1. 做好萬全準備
如果想讓考核面談的對話順利進行,準備工作非常重要。不要等著上司來告訴你,你這一年來做得如何,要在面談前自我審視,並記下筆記。你可以將這一年來完成的任務、達成的目標,列成一張成功清單,藉此突顯你的價值和對公司的貢獻,這不僅可以讓你具有專業感,也可展現你的工作熱忱。
另外,準備一份預先擬好的講稿,將有利於你在績效考核時的表現:
- 說「謝謝」絕對是開啟對話的最佳選擇,首先,對今年獲得的機會表示感謝。
- 用簡短的一句話概述這一年的工作狀況。
- 列出3到4項今年達成的成就,並詳細說明。
- 說明你需要改進的地方,或者明年想發展的領域。
- 最後用一個有行動力的結語,表示未來會繼續努力。
2. 推銷自己
在績效考核的過程中,你要有自己的觀點,可以內化上述講稿,掌握對話的主要發言位置,盡量推銷自己。你有很多機會可以這麼做。假設主管問你:「你這一年工作得如何?」你可以按照上述的講稿進行回答。首先把一整年濃縮成一句話:「今年過得充實且達成許多目標。」,然後細數你一年來的工作成效,最後表示明年會繼續努力:「我期待新的一年有更多機會能讓我和我的團隊有所發揮。」
倘若,你的主管並沒有用這個普遍的開場白,對話過程中,你還是要積極加入自己的觀點,讓主管知道你做了哪些事,讓主管對你印象深刻。而且如果有某個專案進行得不太順利,或是某個領域你並不擅長,你也要提前考慮到,要能夠說清楚表現較差的原因,最好是足以讓主管覺得,這個任務確實有難度,不是因你個人能力不足。
另外,為了展現出你的主動性和領導力,可以追蹤一年來完成的工作,提供一些可以提高團隊工作效率,或創新的想法。《Entrepreneur》雜誌提到,績效考核是開發員工新技能的重要時機,所以勇於提出自己發想,會讓你在工作上更具備獨立作業的成熟感,有助於未來讓你負責重要任務。
最壞的狀況是,就算主管對你的績效是負面評價,你也可以禮貌且有憑有據地回應。
3. 不八卦同事
績效考核有個地雷:碎嘴同事。千萬不要在績效考核的時候投訴、抱怨同事,或為自己的弱點找藉口。這樣會讓自己成為一個無法接受批評的人,在主管眼中,有潛力的領導者絕不會如此。切記,要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闡述自己將如何實現目標。即使有人給你負面的評論,也不要意氣用事,而是要想想後續如何改進,才能讓主管感受到你未來發展和成長的潛力。
4. 回應主管,但不要過度反應
整個面談對話中,你需要保持謙虛有禮和高配合度。因此,要記住:每次主管話講到一個段落,你要接話時,要給予適當的回應,而不是反駁。兩者的區別是,回應是根據主管所說的話,給予呼應和回饋;反應則是帶有敵意的駁斥。在面談中和主管作對,應該是你最不想陷入的窘境。如果上司稱讚你,作出適當的回應比較容易。你可以說:「謝謝你,我也為達成這個目標感到很驕傲。」給出回應也能代表你坦然接受稱讚,千萬不要抗拒或過分自謙。例如,當你的經理肯定你,不要回應「真的嗎?」或是「沒有啦!」。
假設主管說了一些你不認同的話,可能就比較難處理一點。不要當下立刻反駁「那不是真的!」,而是要先以正向的評論回應,例如:「我理解你的看法」或者「我們在這個專案上的確遇到挑戰」,然後再敘述自己對這個情況的看法,像是說:「我為這的專案付出很多,雖然以結果來看並不明顯,但我相信這是我今年學到最多的經驗之一。」
無論如何,對回饋抱持開放態度是重要的。《Entrepreneur》指出,每個人都有進步的空間,持續給予員工回饋,有助於其長期的專業發展,也能凝聚團隊士氣,而且若員工明白公司的發展方向,做起事來會更安心。作為員工,你也可以向管理層提出看法,告訴他們站在員工的角度,主管可以如何管理、幫助員工會更好。
5.離開前,詢問未來規劃
整個面談結束前,你得為自己的職涯未來做些規劃。如果自認為工作表現還算優異,也在同一個職位上磨練好一陣子,是時候可以往前了,你可以委婉地向主管提問:「你如何看待我在這個部門的未來?」,如果他沒有考慮過你的下一步,或是他看到的未來和你想的有落差,那麼你可能需要新的公司或新的部門。加薪和升遷,可以不用在績效考核時就得到答案,但你可以試圖額外敲定一個單獨的、更完整的面談時間,專門討論薪水和升遷的問題。在績效考核結束前,得到一個未來的保障,對你會更有利。
核稿編輯:蔡靚萱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