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職場修練
八仙塵燃4週年》銷售高手,變淡水馬偕最棘手病人...李晏宇回歸職場的笑與淚

醫院既然救了命我就要努力活下去
睽違2年多,儘管急性期的病危陰影仍未揮去,李晏宇帶著對馬偕團隊的信賴,再度躺上手術檯,準備進行第一次重建手術。這次主要針對左手臂的長型肥厚疤痕,重建後不僅幫助增加手臂活動角度,也能讓疤痕美觀一些。
麻醉前,難掩緊張神情的李晏宇對護理師說,「請游醫師來給我看一下,拜託。」正在另一頭做術前準備的游家孟醫師緩步走來,「李晏宇,我在這裡,妳可以睡了。」語畢,李晏宇頭一歪就沉沉入睡。
銷售高手遭火吻 咬牙重頭學內勤
進行訪談的那個下午,是李晏宇手術的隔天,看來神清氣爽還畫了淡妝。聽說她術後清醒的第一件事—跟媽媽要眉筆,先把眉毛補上再說。過去從事服飾品牌的門市銷售,辯才無礙的口條加上細心觀察客人互動的敏感度,讓自我要求高的李晏宇總是銷售常勝軍。受傷後連住院期間也不忘發揮穿搭本領,建議醫師不要穿太休閒的POLO衫,「如果沒有建立專業的形象,病人怎麼會放心把命交給你。」李晏宇分析地頭頭是道,也讓醫師從此改穿襯衫來上班。
可惜,塵爆事件讓李晏宇不得已暫停最愛的銷售工作,因為再怎麼努力復健,久站會讓雙腿充血、刺麻不適,像隻蝦子跳來跳去實在不美觀,體力也無法負荷。
留職停薪2年後,公司提供內勤的約聘缺,看在家人眼裡是希望她知難而退,但她卻認為學習行政文書能力後,加上原本擅長的銷售,未來的路也許更寬廣。更重要的是,因為真心喜愛這份工作,面對的挑戰再難也不想放棄。
再崩潰也要堅持 這是我選擇的路
李晏宇每天早上5點起床準備,抹好乳液、穿上壓力衣,再花2個小時從桃園通勤到台北內湖趕9點的班,運氣不好時,大部分路程都得站著。本來只會銷售、幾乎是電腦白痴的她,重頭學起文書處理。剛開始極度適應不良,每天下班不是想著晚餐吃什麼,而是邊流眼淚邊趕車回家。「真的想要做的事,我一定會堅持完成!」在跟家人朋友哭訴後,總是把眼淚擦乾,隔天依舊起了個大早出門。
除了職務轉換的陣痛期,同事間對她身上疤痕的不經意玩笑,總是刺入心裡。超怕尷尬的她就算內心淌血,也會笑笑地回覆對方「幹嘛這麼說啦」,給了彼此台階下。
回歸職場後的第一年春酒,為了更有參與感,李晏宇主動提出幫忙意願,甚至攬下沒人想做、必須全場跑的摸彩券兜售工作。整個晚上沒休息、沒吃幾口東西,回家又是累到崩潰大哭,但是她告訴自己,「受傷後的確行動比較不方便,既然決定回來上班,就要更加努力。」
靠著這樣的勤奮不懈,果真在一年後順利轉為正職。那一天,回到家先大哭一場,只不過這次,卻是歡欣的淚水。部門主管看重她的溝通協調能力,將年度的春酒交由她統籌規劃。將近4百人的活動,李晏宇Hold住全場,也不忘照顧辛苦的工作人員,獲得諸多好評及肯定。
淡水團隊最沒把握的病人
馬偕於急性期收治近50位大面積的燒傷患者,李晏宇其實是淡水的棘手人物,主治醫師一個換過一個,照顧的護理師也得提前溝通過才敢排班。
燒傷面積55%在當時不算高,李晏宇卻陸續發生氣胸、藥物過敏、找不到原因的肝臟和血液問題,幾乎所有併發症都被她碰上,一度用上自費20多萬的藥物才讓她度過難關。不僅團隊對她的病情最沒有把握,李媽媽也總是早到晚歸地守在醫院,看到人就問「晏宇現在還好嗎?」情緒跟壓力的堆疊,幾乎讓人喘不過氣。
對燒傷沒有概念又極度怕痛的她,原以為一、兩個月就可以出院回家,對醫囑用藥及床邊復健的配合度很差,遑論精神科醫師與心理師的諮商會談,完全拒人於千里之外。主治醫師曾經心急地衝到病房裡破口大罵,指責她是不配合的病人,讓李晏宇氣得叫媽媽去問醫師的名字,放話等到出院後就要提告!
那位主治醫師就是台北燙傷中心主任游家孟,當時帶著部分團隊到淡水馬偕,一肩扛起所有病人的醫療重擔,隨著像李晏宇這樣棘手的個案逐漸浮現,醫病衝突日漸升高,游家孟靠著團隊分工及支持走過一段緊張的時刻。
「可能聲音總是輕輕柔柔的關係,晏宇願意跟呂社工對話。」李媽媽看著社工師呂碧漪一路陪伴、慢慢地打開女兒的心,也才明白游家孟只是不擅言詞,就像家裡的爸爸一樣,明明想關心卻總是說出令人生氣的話,背後的一切全都是愛。
面對無法復原的傷疤 因為愛而勇敢接受
愛美的李晏宇無法接受四肢已被扭曲疤痕盤據的事實,氣胸的併發症讓她感到無法呼吸,「恐懼」是那段時間的自我獨白。驚險度過急性期,卻在面對復健時,再度佇足停滯。「我真的很怕痛,以前連個小瘀青都會痛到哭。」燙傷復健卻像反覆發生的撕裂傷,才蹲低一點點就讓李晏宇以為傷口裂開,招牌口頭禪總是「等一下」、「慢一點」。這樣的自我對話,讓她的復健進度慢了其他傷友一大截,呂碧漪只得在旁陪伴、鼓勵,但不催促。
也許住院期間的復健強度不夠,李晏宇出院回家後才開始狂長水泡,每天打開紗布換藥都有幾十顆大水泡,最高紀錄一天就花了12個小時換藥。連吃飯都快沒時間更別說復健,只好一再拜託社工師安排回診,協助傷口護理。
日復一日的換藥和復健,好像看不到盡頭。深夜低潮來襲之時,李晏宇一再拒絕受傷的事實。那一晚,所有事物都痛苦地讓她想從家中唯一的對外窗戶一躍而下。恰巧,李媽媽剛好進房關心,她受不了地說:「我不想要繼續了、我想放棄了、我沒辦法接受這樣的自己!」平時溫柔的媽媽動怒了,哭著大罵怎麼可以說出這麼不負責任的話,「爸爸媽媽還有大家都很愛妳、陪著妳,怎麼可以這麼說,我們要一起努力啊!」
李晏宇被媽媽的反應嚇到了,「是醫院好不容易把我救回來,應該要更努力活著啊!」那次之後,她改變了復健的態度,甚至醫師提及哪裡需要手術重建時,她就萬分努力的配合復健及按摩,言語也變得正向積極了,因為「活著不是只為了自己,還有家人、朋友與愛我的人,絕不能輕言說放棄。」
受傷後的李晏宇,「家」是她的避風港口,更加珍惜家人的相處與陪伴,也學會把握當下。有趣的是,過去感冒從不肯看醫生,連經過醫院都覺得討厭的她,經歷過這段時間的磨難,反而把馬偕當成第二個家。
責任編輯:洪婉恬
核稿編輯:葛林
閱讀使人生豐富,看不到的風景、吃不到的食物,就用閱讀補足吧! 在這裡我們為您挑出五花八門好文,讓您生活“閱”來越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