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教育趨勢
自學會造成孩子「社交障礙」?下課只有10分鐘、上課「安靜不能講話」的學校有比較好嗎

有家長和我說,他看到一般學校的教育困境,想讓他的孩子自學,但有一個憂慮讓他裹足不前––他擔心孩子沒有在學校參與團體生活,日後可能發生「社交障礙」。
這並不是他一個人獨有的憂慮。我聽到不少人說起同樣的疑慮。畢竟,多數人成長的經驗都是和許多同齡學生一起在學校環境中度過。要讓下一代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成長,總讓人有點不安。
目前我並沒有找到明確的學術研究資料。但依據我的觀察,許多有自學經驗的孩子,似乎是比大部分一般單純在學校環境長大的學生,更加活躍、自信、善於溝通與表達。我倒也不敢把答案說死,畢竟不同的人適合不同的學習方式。但至少我們可以思考以下這幾個角度,也許會發現不太需要憂慮。
也許你誤解了「自學」
首先,我們對「自學」的想像可能需要更新一下。說到「自學」,有人會以為那就是「關在家裡自己教」–– 其實現在的「自學」,絕對不是「孤獨學」,更不是「爸媽自己教」。
現在常見到理念相同的自學生家長合作互助,組成「共學團」,讓彼此的孩子聚在一起學習,無論是學程式、野外觀察,或是學藝術。自學的孩子往往也會參加坊間收費的教學機構,學習英文、閱讀、科學。大量自學的學生也沒有真的「脫離學校」––許多自學生會返回學校上自己有興趣的課程,仍然和同學保持友誼關係。
其實在我的觀察與理解中,似乎「自學」的情境比一般學校,還更有益於學習「人際交往」。在一般學校之中,學生是被強制、被動編入班級群體,並不必主動爭取,也不需要積極練習。在一般中小學校環境之中,人際關係往往嚴重受限於班級,被同學欺負也逃不了,也很難在更大的範圍內找尋志同道合的朋友。每經過一次轉換後,學生會有兩三年都待在同一個班級中,等於每兩三年才有認識新朋友的練習機會。
相對地,自學生的學習,常常游走於不同的社群之間,每到一個新環境,他就要重新適應、建立關係,等於是更頻繁地演練人際關係能力。而自學生沒有「班級」的框架,他能主動選擇要和誰來往,而且也必需很積極地爭取維繫和他人的關係。這種人際交往方式,其實更像是真實社會。
一般學校的方案好?
在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省思,我們對一般學校培養人際交往能力是否有太樂觀的評價。現在大部分的一般人,都是學校體系培養出來的。我們看看身旁四周的友人、同事,有多少是人際關係的高手?好像比例也不高吧。又有多少人在溝通、互動、社交上很有問題?好像也不少啊。
說真的,一般的學校不見得是個適合學習人際互動的地方。從小學到高中,一般學校有沒有安排任何課程,教導正確的溝通與互動?如果學生覺得孤單、被排擠、交不到好朋友,多少學校會把這件事視為重大,是否老師都會很認真給學生有用的幫助與指導?我們都知道答案。
在一般學校,學生大量的時間是用來「上正課」,而正課的主要內容是學生看向老師、乖乖聽講(雖然有改變趨勢,但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交流與互動有限。甚至在放學之後,許多學生繼續去補習班看向老師、乖乖聽講。學生自由談話、互動的時間,是課與課之間的十分鐘,上個洗手間就差不多了。
到今天為止,多數中學是把「知識傳授」(翻譯:準備升學考試)視為主要目標,其他一切均屬次要,甚至屬於不必要。因此,整個教學環境與運作模式,都和真實社會、發生人際關係的現場不同。學校中,人被編成班級,被規定只能/必然和某些人成為同學,全部交往互動的人都是同一個年齡,少數(號稱優秀的)學校,甚至只有一種性別。你告訴我,這會是學習人際互動的好地方嗎?
更不用說,有多少人在學校經歷過同學之間的排擠與霸凌,只因為長得太瘦或太胖、家裡富裕或貧窮、功課太差或太好…。就算不是當事人,絕大多數人都當過旁觀者。
所謂的「社交障礙」指的是?
其實,因為需要主動認識朋友、頻繁在不同人際群體間穿梭,能和不同年齡、背景、身分的人互動,而且不會常被警告「安靜別講話」,自學生往往更擅長與陌生人互動、敢於發表意見、嫻熟建立友誼關係。
但有沒有需要擔心的?也有的。自學生和一般學生相比,成長於較自由平等的環境,但許多工作場域並不是這樣的。某些機關與公司並不太喜歡積極、主動、自信的員工,他們反而需要員工接受不合理的待遇、逆來順受、認分勤勞仔細地完成交辦的任務。自學生往往不能在這樣的風氣中適應得很順利— 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些人說他們的適應不良叫做「社交障礙」、「缺乏社會化」。
在那種情況下,是這些長大的自學生不好嗎?不見得。只要到一個適合他們的工作場域,這些珍貴的特質是可能得到重視的,而且可能稱他們為「社交高手」。
商周大調查

2025大甲媽祖遶境進香》9天8夜路線圖、日期、GPS、直播、報名全攻略
謝宇程,執著「人生現場」的研究者;從自然科學轉到社會領域,從公共政策到個人生涯,最後停在「學」和「業」這兩個字上。
「學」 – 學習、教育、取得知識與能力的過程塑造了我們的信念與思維,讓我們用某種方式看世界與自我,甚至決定了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業」 – 專業、企業、產業不只關於一筆收入,它決定了我們生活的形貌、也決定我們在世界上造成什麼影響、世界要怎麼對待我們。
科技、經濟、世界現實正在快速變化,「學」與「業」也該快速改變因應,但是,應該如何改?邀請您一起來思考這個時代最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收看最新文章,請訂閱臉書粉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