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教育趨勢
對爸爸大義滅親、將媽媽開腸剖肚、追殺親生兒子...「民族英雄」鄭成功根本不是正常人!

近來,對於鄭氏家族在台灣的歷史詮釋,有了一些新的看法。有人提出鄭芝龍當時的海上勢力應為海商而非海盜,也有人指出鄭氏對付平埔族的手段殘暴,導致中部大肚王朝滅亡。這些近年來透過網路讓人知曉的歷史詮釋,之所以有可看性,正因為他們跟我們過去的認識太不一樣,才覺有趣。
過去我們所學習的歷史詮釋,過於單一,甚至流於教條,導致學生在選擇答案時,看到人名,聯想一下評價,就可以判斷善惡。比如,題目裡只要出現汪精衛,反射性地就會聯想到漢奸,出現孫文,就是十一次革命才成功的偉人。而鄭氏家族,出現在台灣的歷史考題裡時,也有這樣的特徵。
比如94年基測題目:同學討論漢文化在臺灣的發展情形。小明:「一直到清朝,漢人文化才在臺灣建立基礎。」小芬:「不!早在鄭氏治臺時期,漢人文化便已在臺灣奠下根基。」請問:小芬該舉下列哪一史實為證最足以支持自己的觀點?(A)鄭成功據臺反清 (B)鄭成功逐退荷蘭人 (C)鄭經建孔廟設學校 (D)鄭經恢復對外貿易。」答案裡的四個選項,都是正面表述。而鄭成功出現在民間故事裡時,不是像劍泉或鶯歌石等讚揚其英勇,便是「大義滅親」,歌功頌德。
我小時候也在故事書裡,看到鄭成功大義滅親之舉。鄭芝龍在清兵的包圍下被五花大綁,下跪討饒,而鄭成功在一扇門後,看著父親,臉上難過,毅然決然轉身離開。我當時也曾幻想,這是需要多大的決心與毅力才能做到,不禁對鄭成功升起敬佩之情。後來進入教學領域,對著七年級的學生,年復一年地說著這樣的故事──為了民族大義,即使滿清用鄭芝龍的性命相威脅,鄭成功也不為所動。直到我也到了該成家立業的而立之年,奉養父母長輩的責任落在肩上,有一年,當我再講這個故事,突然覺得鄭成功這樣的行動,並不是常人所為,還有點恐怖。
在傳說故事中,鄭成功對待父母子女的方式,竟是這般絕決。對待父親,《覆父書》裡義正辭嚴,說不投降就不投降,任鄭芝龍一家被殺。
對待母親,據黃宗羲《賜姓始末》記載,載田川氏為避免遭到清軍強姦,自縊而死,而鄭成功使用西洋人的醫學方法剖開媽媽的肚子,將腸子清洗後重新放回,厚葬。
對待兒子與妻妾,一樣心狠,鄭經與其弟乳母亂倫生下一子,鄭成功兩次命人斬殺鄭經與鄭經的媽媽董夫人。不論從父、從母,或從夫妻兒女之情來看,鄭成功都非常人也(不是正常人啦!)。這樣的人,為何能獲得這麼高的歷史定位?
除了鄭成功的象徵意義,正好符合統治者的需求以外,實在想不到其他的解釋了。
對清朝來說,鄭成功忠心,又是「開臺」聖王,為鄭成功建祠供奉,能收買人心。對台灣這邊的國民政府來說,鄭成功很重要,他可是立足台灣力求「反攻大陸」的第一人呢!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正符合上位者的需求?對大陸那邊的中共政權來說,鄭成功也很重要,他可是「收復台灣」的第一個漢人政權呢!一個鄭成功,正好貼合三個政權的心意,教條式的歷史教育,在鄭成功的歷史定位裡表露無疑。
商周大調查

2025大甲媽祖遶境進香》9天8夜路線圖、日期、GPS、直播、報名全攻略
本名高子壹。上大學以前,以為自己會是穿著套裝踏著高跟鞋,進出商業大樓的經理人,沒想到變成弄髒雙腳踩入田野,永遠只能背運動書包的學術魯蛇;曾經以為成功就是要賺大錢,誰知道現在每天都在搞教育事業。教授稱呼我博士生,大學生喚我助教,國高中生叫我補習班老師、周妤、都督、正妹、女神。
自認為是雜揉讀書與教書,夢想與實際,理性與感性,學術與生活的文化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