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文章收藏功能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台灣師生被「正確答案」掐死,長大之後「理盲濫情」一點都不奇怪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台灣師生被「正確答案」掐死,長大之後「理盲濫情」一點都不奇怪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商業周刊》1951期-訂戶雜誌寄送說明
至頂箭頭

職場 | 教育趨勢

台灣師生被「正確答案」掐死,長大之後「理盲濫情」一點都不奇怪

台灣師生被「正確答案」掐死,長大之後「理盲濫情」一點都不奇怪
圖片來源:CollegeDegrees360@ Flickr , CC BY 2.0
撰文者:謝宇程
學與業壯遊 2015/04/20

「非選擇題就可以培養思考、避免死記嗎?我的經驗可不是這樣,非選擇題如果出得不好,死記和背誦更多。」

在上個星期的文章裡,我訪問了去英國讀中學的 Doug。其中有討論到:英國的考題大量是非選擇題,而這是他們試題能訓練學生靈活思考的重要原因。一開始,其實我並不認同。

在我當中學生的時候,有些老師考國文註釋,當課本上某個詞意解釋的正確答案是「OOXX的意思」,沒有寫「的意思」竟要算為錯誤。我聽現在已經當父母的朋友說,他的孩子還面對這樣的情況––我非常驚訝,希望是例外中的例外。不過,非選擇題就必然靈活、深入、鍛練思考?這我可不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於是我透過越洋電話,苦苦糾纏,仔細盤問,只差沒有逼供銬打,Doug用盡各種方式和例子和我說明,被我煩得幾乎要掛電話,終於我懂了。

原來關鍵在於,英國大考不但非常重視論證題,而且不以「標準答案」為依歸。什麼意思?請聽我細細道來。

沒有「正確答案」只有「批改原則」的論證題

在英國中學畢業大考「中學普測」之中,大部分的科目都有好幾題論證題。每科目滿分是60到80多分不等,每題論證題可能佔6到8分,無疑是考試成績的主戰場,也是學生預備考試、演練答題的重點。而且這類論證題,一概沒有「正確答案」,只有「評分原則 」(Mark Scheme)。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什麼意思?『評分原則』怎麼運作?」我問Doug。

Doug很慷慨地借出他的地理科模擬考考卷,和他的答案卷––是的,他們也有模疑考 (Mock Exam)。更鮮的是,Doug日前和他的地理老師說,請他給一些答題技巧的建議,因為當時正在假期中,老師竟然錄了一支十四分鐘影片逐題解說––Doug也將影片傳給我。

把那支影片點開,我仔細聽這位英國的地理老師講解,一面對照題目與 Doug的答案,愈聽愈覺得驚奇:原來英國教推理論證,是這樣子溶在每一個科目的考試之中!

經過Doug許可,以下舉出兩題,加上Doug的答案和老師的講評,都翻成中文。

這樣寫也對,那樣寫也對,只要寫得深刻合理!

例題一:請舉出一個歐盟國家當例子,說明該國是如何對應人口老化。

Doug的回答:
(簡寫版,原文大約是兩倍長度,有比較多細節,下題相同)

法國立法保證婦女有三年產假與育嬰假,休完假之後仍然可以回原單位任職。當女性不擔憂生養小孩會讓她失業,她就比較願意懷孕生育。另一方面,法國公民扶養孩子、為孩子付學費,都可以抵免稅賦。法國幫家庭減少生養孩子的財務負擔,可以提高生育率。而提高生育率,可以達到平衡高齡人口的政策目標。

老師的說明和評分:
(簡寫版,老師是在影片中口述,有更多細節,下題相同)

把重點放在「提高生育率」是個不錯的答案,但也可以思考改善醫療和長照體系、引入年輕移民,組織老人的互助團體…這些策略,也許比你在這裡寫的更直接及快速。
最後一句話是重點,應該放到最前面,讓讀者知道這段答案和問題的關係。
可以加強以較數量化的分析方法,討論提升生率否來得及平衡人口結構,又是否年輕人口會因為同時需要扶養孩子,又要顧及父母,反而有更大的壓力。
這是優等的回答,我給你7分,有一分的進步空間。

不問正確答案,只問合不合理

例題二:請見下圖,在這個地區的海岸正在發生海岸侵蝕,懸崖剝落後海岸線向後退縮。請探討用硬體工程的方式阻止侵蝕現象的成本效益。

Doug的回答: 從圖中可看得到,因為海岸受到侵蝕,可能會危及住家,所以硬體工程可以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在 Swanage有一個例子,花220萬英鎊進行河岸防護海岸後,據估計產生了3500萬英鎊的效益,所以這樣做是符合成本效益的。但是,硬體工程的代價是,政府要在短時間內付出相對大量的預算,可能會排擠其他和人民日常生活相關的政府支出。

老師的說明和評分:(簡寫版)

你能正確地解讀這張簡圖,並且提出成本效益分析,這樣有達到及格水準。但是,Swanage這個地方是沙岸,要進行預防侵蝕的工程,成本和岩岸是否一樣?Swanage是沙灘,可能有較高的休閒價值,但在本圖的海岸建堤防,是否有相同的效益,也許不見得相同。這算是及格的答案,但是成本效益要重新評估,所以我給你5分。

看著考卷、答案,和老師的講解,我都驚呆了。這是一個普通的地理老師,在一次尋常的「考後檢討」中,給一個在英國普通16歲學生的意見。在台灣的學生,何曾在考試後得到這麼深入的分析建議?甚至大學都沒有!

而且,不只是地理科是這樣。

沒有單一正確答案,但請拿道理說服我

英國從中學開始,就在考試與作答之中讓學生知道,運用自己的大腦思考、主張、論證、說服,是最重要的事。回答論證題,不需擔憂不符合「正確答案」,只需要在意是否提出「優秀論證」。

不及格的論證,就是只能提出主觀、膚淺、直觀的見解。在8分之中,可以視水準拿 到1-4 分。例如,只寫出自己認為,在岸邊建海堤會有益於當地居民。

及格的論證,是提出具體的例證、資料作為支撐,寫出的答案展現對這個領域有一定的知識,這樣可以得5-6分。例如,以具體資料證明,建海堤的成本,與可能的效益。

優秀的論證,不只是有說服力,而且寫出獨創的深刻見解,舉一反三,這樣可以得7-8分。例如,分析什麼樣的海岸、或岸邊有什麼樣的的產業與聚落,應該要積極建海堤,而什麼樣的情況下採別的策略。

我們剛才看到的,只是英國中學教育的情況;這樣的思維培育模式,在預科階段、大學階段,還不斷加強加深。英國政府、企業、科學界,甚至社會氛圍,一向給人冷靜、嚴謹、宏觀的印象,實在不是偶然。

相反地,拿著簡單而僵固的「標準答案」,在答案上打勾與打叉-- 這樣做,無論是什麼樣的題型,都是填鴨,難以培育觀照整體、深思熟慮的人格。填鴨教育,訓練的是非常短促狹窄的思考,甚至讓人習慣只以最少的思考進行反應、進行判斷。這樣的教育模式下,培養出理盲濫情的人民,一點也不奇怪。

平平是地理科,我們晚兩年考,考什麼樣的問與答?

在這篇文章的結尾,我們來看看台灣的考試題目吧。我找出103 學年度地理科非選擇題第一大題,以及大考中心所提供的官方答案。這題的背景,是有關苗栗縣通霄鎮,過去曾是產鹽中心,後來因為成本考量,改為從澳洲進口。

以下是題目與答案的原文抄錄,和前文中英國考題相比,不需絲毫說明或註解,我們就能看出台灣對學生論證能力的期待與培養,與英國有多大落差––尤需注意,學測題目反映的是台灣 18 歲考生的程度,而前文中的考試與問答,是英國 16 歲學生的程度。

1. 文中臺鹽公司所生產的海洋生成水,是從哪個海域取得原料?(2 分)
答案:臺灣海峽

2. 若與澳洲西部比較,臺灣最可能是因為何種天候條件,導致本土鹽業不敵國際鹽價的競爭?(2 分)
答案:雨日較多、蒸發(散)較弱

3. 1996 年,臺鹽公司在澳洲成立麥克勞湖鹽業公司,主要是根據何種經濟原則,採取此種國際分工經營方式?(2 分)
答案:比較利益

4. 2003 年以後,臺鹽公司主要生產產品的變遷,除了多角化經營的概念外,該公司還採取了哪種產業發展策略,以適時調整產品結構,努力再現繁榮?(2 分)
答案:產業轉型、產業升級

看到這兩邊的比較,不知道讀者們有什麼感覺。

我感覺悲傷。

延伸閱讀:同樣考試定人生,為什麼到了英國,小留學生竟然不恨考試?!

作者簡介

謝宇程,執著「人生現場」的研究者;從自然科學轉到社會領域,從公共政策到個人生涯,最後停在「學」和「業」這兩個字上。

「學」 – 學習、教育、取得知識與能力的過程塑造了我們的信念與思維,讓我們用某種方式看世界與自我,甚至決定了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業」 – 專業、企業、產業不只關於一筆收入,它決定了我們生活的形貌、也決定我們在世界上造成什麼影響、世界要怎麼對待我們。

科技、經濟、世界現實正在快速變化,「學」與「業」也該快速改變因應,但是,應該如何改?邀請您一起來思考這個時代最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收看最新文章,請訂閱臉書粉絲頁

最新著作《人才,自造者》。台灣年輕人,以及關切教育的讀者,可在本書中找到啟發與行動方案。博客來誠品金石堂,人才自造中!

「學與業壯遊」專欄文章列表

商周大調查
大調查主圖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將開始,你認為最具潛力的經濟特色是?
1. 大量隨香客促進地方消費
2. 帶動周邊商品銷售
3. 創造龐大志工經濟
4. 跨縣市路線的旅遊經濟
5. 科技加持的數位商機
商周調查局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2025大甲媽祖遶境進香》9天8夜路線圖、日期、GPS、直播、報名全攻略
a濫 理盲 理盲濫情 濫情意思 題的造詞 ooxx 意思 理盲 意思
學與業壯遊
學與業壯遊
謝宇程
展開箭頭

謝宇程,執著「人生現場」的研究者;從自然科學轉到社會領域,從公共政策到個人生涯,最後停在「學」和「業」這兩個字上。

「學」 – 學習、教育、取得知識與能力的過程塑造了我們的信念與思維,讓我們用某種方式看世界與自我,甚至決定了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業」 – 專業、企業、產業不只關於一筆收入,它決定了我們生活的形貌、也決定我們在世界上造成什麼影響、世界要怎麼對待我們。

科技、經濟、世界現實正在快速變化,「學」與「業」也該快速改變因應,但是,應該如何改?邀請您一起來思考這個時代最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收看最新文章,請訂閱臉書粉絲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

商周集團為提供最佳的閱讀服務,採用網站分析技術,以持續優化用戶體驗。
若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隱私權聲明
若您未點選「我同意」而繼續使用本網站,則視為您已同意本站之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