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教育趨勢
市長候選人必讀》為何這五個國家的兒童 感覺最幸福?

兒童是國家最重要的資產。這句話不但是道德正確,也是經濟正確,因為投資健康、教育與兒童技能,將可能為國家帶來最高的經濟報酬,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一項最新研究揭露哪些高收入國家最善於投資這些領域,哪些國家則做得很糟糕。
這份名為「富國的兒童幸福感」(Child Well-Being in Rich Countries)報告全盤考察美國、加拿大及歐洲,共二十九個國家的兒童生活情況。名列前茅的國家也就等於兒童幸福感做到最棒,多屬西歐的民主國家,其中荷蘭居冠,接著是挪威、冰島、芬蘭、瑞典及德國。墊底的國家則相當出人意表:全世界最富有的經濟體美國吊車尾,在二十六名。法國及英國排名居中、不高也不低。
這項研究用以評估兒童幸福感的指標包括物質條件(相對於家庭收入水準)、健康與安全、教育、高風險行為(如飲酒過量)、自然環境(包括居住情況)。儘管這項研究僅限於高收入國家,世界上其他地區的政府乃至於各個城市都該仿效這項研究,分析一下它們的兒童幸福感做得如何。
北歐國家和美國之間的落差最能說明問題所在。北歐國家通常提供現金補助給家庭,以確保所有兒童在像樣的條件下成長;它們並採行目標遠大的社會政策,提供高品質的日間托嬰、學齡前、小學和中學教育;此外,此區所有兒童都享有高效率的醫療制度保障。
向來主張個人主義、自由市場意識形態的美國就不同了。家庭幾乎沒有現金補助,政府政策原本應該建立社會安全網,但事實上,政客對窮人幸福感的態度大多漠不關心,因為貧窮選民不夠多,無法提供政治獻金,貢獻昂貴的選舉活動。真實的證據明白顯示,美國政客偏向於傾聽富有選民的聲音並做出回應。所謂社會安全網因此大受影響,更不用說美國窮人。
社會民主國家和美國的差異巨大,明顯呈現在分類後的項目裡。在社會民主國家,只有不到一○%的兒童成長於相對貧窮(也就是家庭收入未達到該國家中等收入的一半)的環境中;在美國,相對貧窮的比率超過二○%。
美國兒童大部分在出生時都體重過輕(這將是日後人生的一項重要危險信號),卻在十一歲、十三歲和十五歲時體重過重;青少女懷孕率極高,年齡介於十五歲到十九歲的青少女,每一千名會生出三十五名嬰兒,相較於北歐國家僅低於千分之十。
同樣的,美國兒童面臨的社會暴力比其他高收入國家兒童嚴重得多。這一點或許不令人驚訝,但卻令人深感憂心,因為兒童暴露於暴力環境下,將嚴重威脅生理、心理及認知發展,美國殺人率大約是北歐國家的五倍。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這項研究有個很好的觀點,即是採用當今心理學所謂的「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意思是直接詢問每一名個體對於自身生活的滿意度。近來,世界各地已經有很多關於成人主觀幸福感的研究,但就我所知,還沒有出現可相比擬、直接詢問兒童對幸福感看法的研究。直接詢問兒童是否感到生活過得好,事實上是非常睿智的問題。
在此,證據說明了北歐兒童對於他們顯著的優勢普遍心懷感激。研究要求他們為自己的生活滿意度評分,在十一級評分標準中,有高達九五%的荷蘭兒童評分在六級及以上,美國兒童評分在六級以上的比率較低,約為八四%。
這些主觀評分,也與兒童們描述他們與同儕、父母互動的品質大有關係。八○%荷蘭兒童表示,他們的同班同學「既善良,又對自己很有幫助,」但同意這個說法的美國兒童只有五六%。
美國放任那麼多孩子在貧窮、健康匱乏、教育和住居低劣的環境下成長,代價可說是相當沉重。特別是非白人的貧窮兒童,最終走入監牢的比率非常高;而且,他們就算有幸逃過龐大牢獄系統的手掌心,往往也落得失業一途,甚至因為欠缺擔綱一份正當工作所應具備的技能,終致毫無受雇機會。
美國之所以視而不見這些悲慘錯誤,一部分原因是存在已久的種族歧視,一部分原因則是錯將政策寄託於「強烈的個人主義」(rugged individualism)信仰。比如,一些白人家庭反對拿公共經費補助教育,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繳給國家的稅不成比例的被大量用於幫助非白人貧窮學生。
然而,這種心態所導致的後果卻是所有人共蒙其害:學校無法發揮功能、貧窮依然充斥社會各處,其後衍生的失業率和犯罪率,更為美國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成本。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研究發現震撼世人:就算國民所得高,亦不足確保兒童幸福感,唯有堅決承諾提供所有兒童平等機會、以兒童之名投資公共經費的社會,最終才會得到比較好的成果。
每一個國家都應該將其國內年輕人的處境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報告相比,然後善用結果來主導擴充兒童幸福感投資。再沒有比社會未來的健康與繁榮更要緊的事了。
商周大調查

2025大甲媽祖遶境進香》9天8夜路線圖、日期、GPS、直播、報名全攻略
從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哈佛、耶魯等知名大學教授到聯合國官員;從中國、新興市場、歐美到中東、阿拉伯世界,全球財經大師開講,深入淺出剖析國際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