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ESG | 永續投資
石油類股狂漲3成,巴菲特也大買!ESG投資賠錢又不環保?

1.國際石油價格創十年新高、三大石油巨頭第二季獲利破紀錄。投資人會因為石油公司「不夠ESG」而不投資嗎?這恐怕違背獲利原則。
2.《華爾街日報》指出,期待ESG投資能夠扭轉暖化問題,是不切實際、也沒有效率的。
3.ESG最大的意義,是訂好規範,讓環境成本也能納入企業的獲利計算,而非成為投資的道德標準。
由於國際油價創十年新高,世界前三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Exxon)、雪佛龍(Chevron)、殼牌(Shell),已在今年第二季寫下史上最高收益--460億美元,標普500中的能源類股更在今年狂漲35%。
若按照市場投資邏輯,一票投資人早就跟進。但,許多基金公司卻因石油公司「不夠ESG」,而拒絕投資這些股票。
不過,他們的堅持恐怕很難繼續了。
亞當斯基金(Adam Funds)執行長斯托克爾(Mark Stoeckle)就表示:「當能源類股在標普500的市值佔比從2.5%上漲到4%時,它已引起眾人注意;過去七、八年裡,石油並不是一項好投資,但現在情況已經改變。」
ESG投資向來標榜「邊做好事邊賺錢」,但俄烏戰爭開打,世界能源供需失衡,要求投資人無視現實、迴避能源類股,似乎不太實際。
以股神巴菲特為例,其控股公司波克夏在今年持續買進石油公司股票,它目前是西方石油公司(Occidental Petrleum)最大的股東,擁有18.7%的股權,同時也持有雪佛龍8%的股權。
不少人批評巴菲特輕視氣候問題,波克夏向來也拒絕披露旗下投資公司的碳排資料。但,要求股票投資人拯救世界,真的合理嗎?
《華爾街日報》的資深編輯麥金塔(James Mackintosh)指出,期待ESG投資能夠扭轉暖化問題,是不切實際、也沒有效率的。
首先,ESG投資存在的理由,有很大一部份是因為投資人相信,ESG與獲利能力成正相關,然而這僅適用於初步發展ESG的企業。
比如,ESG讓企業看到空置的屋頂,在上面蓋太陽能板,從而降低能源花費;又或者讓企業檢視升遷制度的歧視問題,使真正有能力的人晉升,這些作為的確有助公司成長。
然而當入門工作都完成後,要再進一步達到ESG,會讓公司花費更高的成本,比如選擇永續供應鏈、永續包材等等,倘若這些永續行為無法提升顧客忠誠,那付出的成本,只會侵蝕獲利。
第二,大眾認為若實踐ESG投資,會讓資本流向「好企業」,讓「壞企業」獲得資本的困難度增加,從而限制他們的擴張。但事實是,資本多寡與公司擴張的連結性並不高,真正讓企業決定擴張的,還是未來獲利是否增加?因為,公司有好的報酬率,就一定能借到錢。
此外,若一昧的讓資本流向好企業,也會造成這些企業價值被高估,長期讓投資人蒙受損失,也讓這些好企業錯判自己的籌資能力。
最後,則是最重要的,投資人的首要目的,仍是賺錢。ESG投資策略的存在,不是高高在上的道德呼喚,而是投資人擔心國家政府未來的氣候政策,有可能讓「壞企業」的風險增加。
如果投資人都認同政府會提高燃油稅,那大家當然會減低對石油公司的持股,而近期石油公司大漲,只說明了一個事實:我們還是需要石油,政府無法不顧現實的禁用這項能源。
也因此,比起呼喚資本家要有良心,更有效的做法應該是監督政府,不要讓他們接受企業遊說,確保政策能讓企業對環境影響付出代價。
我們應當注意的重點是,規範是否真的有效,讓環境成本確實反映在財報上,使企業花在永續經營的錢,真正達到獲利提升的效果。
如此,企業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的原則並沒有改變,投資人應該尋找讓自己賺錢的標的也沒有錯,雙方才能共建納入永續考量的健全資本市場。
核稿編輯 管婺媛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