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ESG
企業存亡,2025年是分水嶺!日本企業趕上台灣?!

指出雖然美國總統川普雖然帶起反ESG的討論趨勢,但本文作者張振宇為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GHG Protocol) 標準董事會成員及歐洲金融分析師聯合會 (EFFAS) 亞太區代表,卻觀察到全球企業趨向ESG的熱潮未減,甚至成為企業存亡的分水嶺;且日本企業甚至跑得比台灣還快!
美國掀起ESG的逆風,但你別以為ESG、永續已退潮,2025年,它已成為企業存亡的關鍵!
全球經濟正面臨巨大轉型,曾經被視為「形象工程」的ESG,如今已成為企業競爭力的核心指標。股市裡有句老話:「不進則退」,在永續浪潮下,企業不轉型就等於等死!我觀察到,ESG正從企業的選擇題變成必答題,這是不可逆轉的全球趨勢。
永續經營已是投資人新標尺
資本市場風向已變,不要再以為ESG只是花錢做公益。今年以來,我接觸許多機構投資人,他們看企業第一件事已不只是財報數字,而是碳排放、人才策略、治理透明度。一家企業的韌性從哪看?從供應鏈管理、風險控制到創新能力,永續實力已成績效的領先指標。那些仍停留在傳統思維的企業,不只市值縮水,更面臨國際訂單流失的危機。
法規浪潮席捲亞洲,日本動作最快
別再以為ESG只是歐美玩的遊戲!國際永續準則理事會(ISSB)2023年發布全球統一的永續揭露準則,要求企業比照財報標準揭露非財務資訊。這些準則已被多個市場採納,亞太地區中,日本的永續發展進程尤為顯著。
日本已經成為亞洲永續揭露的領頭羊。東京證券交易所於2021年修訂《企業管治守則》,2022年7月成立永續標準委員會,目標是制定符合日本國情的永續揭露標準,並參與國際永續揭露標準的發展工作。SSBJ秉持與ISSB標準接軌的基本方針,經過多年籌備,於2025年3月5日正式發布首批永續揭露標準,包括通用永續揭露標準和氣候相關揭露標準,進一步完善了日本的永續報告框架。
這股趨勢很快就到台灣了。金管會已下重手,2023年要求資本額20億以上的上市公司編製永續報告書,到了2025年,規範將擴大到所有上市櫃公司。這不是建議,而是強制規定!台灣企業準備好了嗎?
我最近觀察多家企業,發現兩種極端:一種已將永續融入策略核心,設立專責單位並導入系統化管理;另一種還在為應付檢查而疲於奔命。成敗已初見分曉。
永續已非加分題,而是生存線
ESG已不再是加分選項,而是市場准入門檻!我觀察到三個決定性趨勢:
第一,國際採購商已將ESG表現納入供應商資格。IKEA、聯合利華和蘋果等公司,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淨零目標,製訂包含永續性標準的「供應商行為準則」,並明確要求其供應商達到特定的排放目標。這不是個案,而是新常態。
第二,資本市場已用腳投票。統計顯示,有完善ESG策略的企業,其股價波動比一般企業低,融資成本也較低。麥肯錫(McKinsey)曾指出,強大的ESG策略與較高的股價回報和較低風險密切相關,而據有關大學斯特恩永續商貿中心的研究也顯示,58%的企業在ESG與財務表現之間呈正相關。商場如戰場,永續能力已成為企業護城河的一部分。
第三,消費者意識抬頭。Z世代的消費決策更看重品牌理念而非僅是價格,這對品牌價值帶來根本性轉變,對真誠感、社會責任、環保意識以及「企業價值觀」非常敏感,這個改變,重塑品牌策略,要取得 Z 世代信任,共同價值觀成為關鍵。
下一波產業贏家將從永續中脫穎而出
放眼未來3到5年,企業不是擁抱永續,就是被淘汰。
最聰明的企業已將ESG從成本中心轉為利潤中心,從風險管理升級為商機開發。像是台達電、聯電、台積電這些企業不只符合法規,更把永續轉化為實質競爭力,開發新市場、吸引頂尖人才。
贏家已在布局,不再把永續當成公關花招,而要視為企業DNA的徹底重塑。市場不會等待觀望者,2025年將是台灣企業永續競爭力的大分水嶺!
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GHG Protocol) 標準董事會成員
歐洲金融分析師聯合會 (EFFAS) 亞太區代表
責任編輯:管婺媛
商周與永續者同行,致力關注ESG領域,為您掌握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的實用知識,邀請產官學名家,分享最新國際趨勢、企業案例、投資方向、賦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