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 產業動態
疫情嚴峻時,日本蔦屋書店為何「加速展店」?創辦人:賣書不再是目標

1.實體零售業發展雪上加霜,但日本蔦屋書店(Tsutaya Books)反直覺發展,硬要選在這個時刻在全球大幅展店。
2.蔦屋書店創始人Muneaki Masuda相信,很多人在購物同時同樣重視購買體驗。他說,蔦屋書店在追求提供真實生活體驗的願景,主要目的是向消費者提供有關新生活方式的建議。
網路時代與線上購物已讓實體書店幾乎成為上時代產物,加上COVID-19加速電子商務發展,實體零售業雪上加霜,但日本蔦屋書店(Tsutaya Books)反直覺發展,硬要選在這個時刻在全球大幅展店,包括中國、台灣、美國,創辦人誓言要讓藝術與生活美學重新擄獲人心。
在網路時代發展實體書店到底在想什麼?《日經新聞》報導,日本蔦屋書店進軍中國的背後策略,表示他們的目標不是賣書,而是賣體驗,吸引的是尋找適合自己生活方式的不同類型體驗的人。他們相信即使在亞馬遜龐大的財務實力主導的時代,賣書這件事也可以被重新發明和重新包裝。
2011年,蔦屋書店第一家店在日本優雅生活風格聞名的代官山,當時書籍、商品收藏和咖啡館吸引新潮的學生和富裕的買家。但同時日本書店的數量也在持續下降,過去20年有超過一半的商店倒閉。書籍供應商數量已減少到1萬家以下,1999年還有2.2萬多家。
蔦屋書店創始人Muneaki Masuda相信,很多人在購物同時同樣重視購買體驗。他說,「百貨商店、便利店以及像亞馬遜這樣的平台不再使人們感到高興。」
在數位時代,蔦屋書店追求提供真實生活體驗的願景,主要目的是向消費者提供有關新生活方式的建議。他說,「我們不是在銷售產品,而是生活方式,書店是必不可少的。」
現在蔦屋書店在日本已擴展20個地點,母公司Culture Convenience Club經營的商店數量已達到1千多家,包括CD/DVD租賃連鎖店等其他品牌,簡稱為Tsutaya。
Culture Convenience Club還加快夥伴關係與收購速度。包括收購在動畫和其他娛樂內容方面具有深厚背景的出版商Tokuma Shoten,以及女性書籍和雜誌的出版商Shufunotomo,收購策略讓Tsutaya能夠與出版商合作並為其書店製作獨家內容。
蔦屋書店在中國開的新店生意超好,杭州店平日每日訪客人數平均為7千人,週末到1萬人。月底還要在上海開設第二家店,終極目標是在中國開設1100家店。繼在中國開業之後,還希望將業務擴展到其他地區,包括台灣與美國。蔦屋書店現在在台灣有6間店。
《日經》訪問分析師認為,就便利性而言無法擊敗亞馬遜和其他平台,但在電子商務網站已經提供便利時代,新價值主張至關重要,而Tsutaya一直非常擅長透過商店提供生活方式建議,這也是一項重要的價值主張。
蔦屋書店創始人Muneaki Masuda還相信疫情大流行將讓人們更渴望尋找真正的人際交往。只透過線上會議與人會面和交流是不夠的。他對未來充滿信心,認為疫情反而讓他們有機會展示書店的實力和潛力。
*本文獲「科技新報」授權轉載,原文:實體書店成時代產物,為何蔦屋書店反直覺擴張?
責任編輯:李頤欣
由多位喜好並擅長各種科技知識的朋友共同創立的「科技新報」。參與成員各有專精,網站內容涵蓋各式新科技訊息,從行動運算、醫療生技、網路,到科技產業、技術等多樣領域,期盼以自身的知識與經驗,帶給所有讀者未來市場與科技生活更多的啟發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