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 產業動態
一年翻身全台第四大車隊!補貼乘客又讓利司機,LINE TAXI賺什麼?

1.計程車叫車平台LINE Taxi,合作車輛數在一年內倍數成長到6500輛,成為全台規模第四大車隊。
2.從乘客端,他們用會員分級、累積里程等機制培養忠誠用戶,在司機端則祭出免月費方案。
3.未來,LINE Taxi想靠廣告賺錢,還有哪些挑戰要面對?
身為後進者,你會如何撬動一個已經極度成熟的市場?
近來,台灣出現一個合作車數已經破6500輛、規模相當於台灣第四大計程車車隊的「虛擬計程車隊」,那就是LINE Taxi。
這個三年前才創業、直到2019年12月才獲得LINE入股的計程車叫車平台,起初,還是間名不見經傳的小新創,第一場司機招募說明會不到10人參加、創辦人跟車行談合作被當詐騙。如今,卻連許多原本參加台灣大車隊、大都會車隊的司機,也會違反規定,偷偷私接此平台的叫車客。
明明,台灣計程車叫車市場早已有台灣大車隊、大都會等老牌的全國性車隊,各地區也都有獨霸一方的地區型車隊,近年,整個產業更又面臨Uber的破壞式創新。
為什麼身為後進者,LINE Taxi的司機數卻能在一年內倍數成長,搭乘人數和趟次成長逾三倍?
LINE Taxi的前身是TaxiGo,由美國高通前工程師陳泰成和宏達電前工程師黃佩恩共同創辦,也是首間主打不用下載App,直接用LINE的聊天機器人就能叫車的叫車平台。其並於去年正式被納入LINE的生態系。
作為平台,LINE Taxi的第一關,是得同步拱起乘客和司機雙邊的市場。
在乘客端,LINE Taxi確實比其他人更有優勢。LINE作為台灣最大即時通訊軟體,在其主頁裡可看見前者的快捷按鈕,點進去即可進入叫車頁面,帶來導流。
此外,LINE Taxi一開始確實也像許多市場後進者,以補貼吸客,初期曾每天祭出30至50元不等的現金折扣券。
不過,LINE Taxi吸引乘客的根本,其實是:經營會員、熟客。
時常使用該平台的使用者會發現,該平台每天給予的折扣券不再像過往優惠,往往每天僅能折抵10元、15元,甚至是給予單趟乘車金額95折券。
但,陳泰成受訪時表示,他們至今給的優惠總額其實沒有減少,只是在累積第一批客群後,他們的補貼便換了手法。不再廣撒折價券,讓非忠誠乘客用完就離開,而是把預算花在刀口上,培養更多死忠用戶,並牢牢黏住他們。
例如,該平台於六月開始,針對輕、中、重度使用者,推出三種不同的預購乘車券方案,其中最優惠的重度方案,是銷售30張券、每趟車次能折抵50元,相當於總金額53折,但,卻規定全數優惠券必須於30日內使用完,相當於一天得搭一趟。
目的,便是要讓本來就是重度使用者的人,會因為買了券,而更離不開平台,同時也讓原先叫車頻率沒這麼高的用戶,會因為買了方案,而提升叫車頻率。
此外,他們也仿效航空界,推出計程車圈罕見的會員與里程計畫。
LINE Taxi執行長陳泰成透露,他們分析乘客資料後,發現「八二法則」,也就是該平台約兩成的忠誠客戶,便貢獻了近八成營收。
因此,他們將會員分成三等級,針對最高等級、相當於每三天就要搭兩趟車的「鑽石會員」,他們不僅送上千元乘車券、機場接送等優惠,並每年舉辦會員大會,由兩位創辦人親自和會員面對面對話,傾聽意見。像是他們的企業簽單功能,即是會員許願而新增。
但計程車另一個很重要的戰場,是司機端。LINE Taxi如何突破封閉的司機圈?
一方面,他們看準既有的龍頭車隊,會針對司機加收每月500至3000元不等的月費、且再抽成的痛點,祭出免月費、只按單抽成的方案。「我們蠻堅持沒有月費這件事,」陳泰成表示。
但既補貼乘客,又不從司機身上賺錢,LINE Taxi這平台能持久嗎?
他們想的生意模式是:把車體當通路,靠廣告賺錢。
除了車體廣告,今年他們也增加數位廣告版位,且可根據用戶行程下廣告。目前包括中國信託、蘭蔻等知名企業都曾在該平台投放廣告。
陳泰成舉信用卡廣告為例,當乘客經過某家店時,系統便可感知地理位置,及時推播訊息,告訴乘客這張信用卡在這家店消費可獲得多少回饋。又比如,當乘客經過百貨公司時,便能推播週年慶優惠券。
「我們的服務再擴展下去,數位廣告會越來越多,用戶會越來越多,這機制可以讓這產業更正向。」陳泰成說。
不過,將計程車作為廣告通路的模式其實並不新,例如台灣大車隊,除了提供車外實體廣告、App廣告,還多了車內影音廣告。要如何提供更完整的廣告解決方案,讓廣告主埋單,會是LINE Taxi接下來的挑戰。
而且,其實翻開台灣大車隊的年報,該公司來自廣告的業務收入,因為面臨臉書、Instagram等其他網路媒體的激烈競爭,去年雖有成長,但整體廣告營收仍比起2017年衰退。可以看出,計程車作為廣告通路,挑戰其實比想像來得大。
此外,傳統車隊強調車隊、司機管理,會定期開課訓練,靠「服務」做到差異化。而目前LINE Taxi在司機管理上,主要僅靠行程結束後,由顧客點選評價,評分過低的司機會被警告、甚至可能遭停權,但,這終究是事後控管,如何在源頭就提升司機服務品質,也是考驗。
高雄地區市佔第一的中華衛星大車隊董事長王冠懿便認為,計程車產業,補貼戰終究不能持久,最終,還是得靠細緻的服務,才能做出差異化。
LINE Taxi靠著創新的會員、里程、與熟客乘車券等計畫,及初期的補貼,確實在競爭的計程車市場殺出一條血路,但後續能否端出更多創新的廣告模式及具體廣告成效,在各網路媒介激烈競爭下吸引廣告主青睞,使這個對乘客、司機皆讓利的模式得以長久,將是其能否持續壯大的關鍵。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