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時事分析
2018傳善獎系列報導 - 利伯他茲教育基金會
有光的地方 就沒有黑暗
「我是家裡的么兒,從小在父母兄姐的呵護與寵愛下長大,為了獲得同儕們的認同,我開始吸毒…」十五歲便吸毒的興國,長達二十六年的時間都在「想要戒毒—回去吸毒」的路途上來回擺蕩,他以親身的經歷痛訴,「父母們,千萬不要以為你的孩子不會染上毒癮!」
這條尋「光」的道路,遠比想像中崎嶇,關鍵在所有人是否能於勇於面對,並且用對方法。
許多父母常常會有這樣的想法,「家中只要備好熱騰騰的飯菜,孩子就不會變壞。」「孩子要什麼,我們都盡力滿足,為什麼他被帶壞了!」在面對青少年毒癮議題時,這常是普世大眾的想法,然而再對照警政單位的調查數字,卻殘酷的指出吸毒人口年輕化不僅成為台灣社會的隱憂,而高達九十%的高再犯率,更成為許多家庭的黑暗枷鎖,這「癮」形殺手不僅荒廢孩子的學業,也扭曲了孩子的人格,甚至奪去了寶貴的生命。
降低再犯率 環節裡的每個人都不能逃避
「染毒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看不到盡頭的再犯率!」興國以自身經歷分享,染毒不單純是一個個人行為,所影響的層面已經是一個「共犯結構」,「在這段漫長的戒毒過程,每一個環節都不能有缺失,每一個人也都不能逃避。」
從小備受父母寵愛,興國為了搏得眷村幫派大哥哥們的青睞,便開始吸毒,父母知曉以後,無法接受兒子竟然吸毒,便對他吸毒的行徑選擇漠視及逃避,就這樣他越來越上癮,從強力膠吸到安非他命、再「晉級」到海洛因,沉浸於毒海之中,即便後來有了自己的家庭及孩子,甚至罹患口腔癌,仍是無法從中脫身,「每一回出獄,我都告訴自己要下定決心戒毒,但卻因為沒有一技之長謀生不易,只要一看到帳單,就會繼續以吸毒逃避…。」而興國的妻子慧萍,則同樣懷著鴕鳥心態,以為男人有了家庭會負責任,就在興國反覆入獄後,慧萍也把自己封閉起來,更不想面對先生會吸毒的事實,家庭經濟陷入惡性循環。

直到後來,興國終於下定決心,不願再活在逃避的謊言世界裡,他這時遇到了利伯他茲教育基金會的鍾文月老師,被介紹到基金會裡上班,給了他生命的另一個成長機會,而利伯他茲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周涵君,更是用不斷包容讓他學會如何不再逃避面對問題,並順利解決欠債窘境的同時,他也激勵了中年失業的太太,來一起面對生命的難關,如今夫妻兩人都在利伯他茲基金會工作,興國更成為種子教師,以他過往的經驗,到監獄分享自己的戒毒經驗,也因為有著同理的遭遇,興國的分享不僅能更加觸動毒癮者的心,曾在黑暗中的他也蛻變成仍陷在黑暗裡迷途者的一線光明。
就業培力 為更生人謀求新出路
「許多青少年染上毒癮,親人卻對「癮」認識不清或用錯方法,以致這些青少年不但無法脫離捆綁,父母親只能眼睜睜地看着孩子的生命被黑暗一點一點吞噬,要解決這群更生人的困境,家庭的堅定支持只是最基本,『就業』是另外關鍵,其實很多更生人跟興國一樣,已下定決心洗心革面,往往會因為沒有一技之長,在經濟壓力下,只好再回頭吸毒、販毒,因為這樣的錢來得容易!」周涵君說,「也因此,利伯他茲基金會雖然才成立九年,我們就發現毒害擴展之快、變形之迅速,已非預防就能斷絕,親上火線「撈人」(撈已接觸毒品的人)及「堵人」(圍堵販毒或製毒的人或翻轉他們的心思念慮),最後「再生人」(幫助他們找到生命意義,重生後回歸家庭與社會)便成了我們的重點工作。」
這樣的階段性工程,對於剛涉毒未深的青少年格外有意義;受到升學主義影響,不得不放棄自己所喜歡的藝術及音樂,又缺乏良好親子溝通管道的小克(化名)在情緒沒有地方發洩下就開始接觸毒品,爾後,他自己製毒,甚至種起大麻,十八歲那年入獄,才讓他開始思考,「我的人生就要這麼過下去嗎?」後來在戒治所接觸利伯他玆基金會,出獄後的小克先到基金會籌立的社會企業底下的七品聚實習餐廳工作,短短的時間內,小克就已考取丙級廚師証照,相當有想法的他,拿著自己的薪水請家教,目前已成功甄試上大學社工系,成為基金會目前最年輕的種子教師。

毒品危機 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過去,由於募款困難,基金會八十%的經費都來自公部門的方案補助,檢視的往往皆是當期的執行成效與核銷,無法持續;然而傳善獎打破窠臼,能讓基金會能思考未來三年的走向與實施步驟,讓計畫更臻完善。」周涵君說。
有傳善獎的支持,讓我們能去實行我們的計劃,一起勇於面對「毒癮的真相」,隨著毒品的快速變形與無孔不入,千萬不要以為自己的孩子能置身事外,因此態度必須更堅定,漫漫長路,也許只能摸黑踽踽前行,只要願意撒種,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指引黑暗中的那道光。
利伯他茲教育基金會(小檔案)
本著「一個都不放棄」的理念,自2001年起,利伯他玆基金會穿梭全台各監所,協助毒癮者就業輔導,設立中繼職場培力及社會企業提供工作機會,並訓練「過來人」成為種子教師,以此同理擴大效益,脫離毒品的綑綁。
相關報導請鎖定每周六日晚間8點- 壹電視「新聞深呼吸」
詳細播出訊息,請上傳善獎官網:https://www.auroratrust.org.tw/?page=video&id=18